杜珂
【摘要】在新課程背景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開展“如何激發(fā)初中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的教學實踐與研究,試圖通過教師自身對教學法的研究,根據(jù)人教版《Go For It!》每單元不同的主題,組織各種課堂活動,并以此提高學生自主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實現(xiàn)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充分結合,達到教學相長的目標。經(jīng)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總結了提高初中生參與課堂活動積極性的策略:多對學生進行肯定和積極的評價,注重引入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搭建支架和小組合作學習等。
【關鍵詞】初中生 課堂活動 積極性
一、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重要性
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對英語課程的性質是這樣定義的: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基本英語素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fā)展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F(xiàn)代外語教育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強調語言學習的實踐性。新課標還提倡教師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因此,英語課堂教學要在教師的主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鼓勵學生最大程度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才能全面提高聽、說、讀、寫的語言應用能力。學生的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能使教師了解教學效果與教學目標的差距,并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調整教學、改進教法,做到因材施教并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在參與活動中獲得了大量的知識、經(jīng)驗,形成了思維能力,豐富和發(fā)展了興趣和愛好,從而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形成科學態(tài)度。通過參與教學活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機會用已有的知識去認識和解決現(xiàn)實中的新問題,這能使他們不斷地認識到自己的學習能力,從而增強學習的信心。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程度都是至關重要的。如何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提高英語課堂效率,是值得每一個英語教師探討的課題。
二、提高初中生參與課堂活動積極性的策略與實踐
1.多對學生進行肯定和積極評價。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睆男睦戆凳窘嵌戎v,教師對學生肯定和積極的評價會直接在心理層面促進學生自信心的增強、興趣和能力的提高,還能幫助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現(xiàn)在的初中生自尊心較強,多數(shù)學生都怕在同學面前丟面子,教師多對學生進行肯定和正面的評價有利于淡化學生的這種心理,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以鼓勵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因此,對于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特別是會話訓練中的一些不影響溝通順利進行的錯誤,教師應該忽略,而非馬上打斷學生的談話進行糾正。因為過多的對細微錯誤的糾正會打消學生繼續(xù)發(fā)言的積極性,同時也使會話訓練失去了原來的意義。在做出反饋和評價時,教師應該注意在正面和負面評價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既要指出學生的優(yōu)點,鼓勵他們繼續(xù)努力,也要適當指出明顯的錯誤。在指出和糾正錯誤這個環(huán)節(jié)上,教師也可把大多數(shù)學生容易犯的錯誤收集起來,再集中在某一個時間讓所有學生共同討論和糾正。這樣則可避免當中指出某個學生的錯處,造成緊張心理和壓力,影響課堂活動順利進行。
2.注重引入環(huán)節(jié)。有效的引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教師應圍繞教學內容,認真研究每節(jié)課的引入,為新課的引入鋪路搭橋,目的是使學生明確目標,激發(fā)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聯(lián)系學生的親身經(jīng)歷也是一個很好的引入方式。因為親身經(jīng)歷,所以有話可說。如而語法課通常都枯燥乏味,大部分老師都會先呈現(xiàn)語法規(guī)則,然后通過大量的語法操練使學生掌握語法規(guī)則,或先呈現(xiàn)例句,讓學生總結歸納語法規(guī)則,這種課時一般課堂氣氛都比較沉悶,學生容易開小差。但在Unit 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中,筆者用學生學工期間的照片作為引入,通過展示照片,讓學生們自由討論,回憶在學工期間的一些活動來引入一般過去時,課堂氣氛熱烈,同學們都擁躍發(fā)言,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3.結合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情境。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xié)作活動而實現(xiàn)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學習環(huán)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這就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和教學目標一致,并且應該接近實際生活。例如,八上中的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中,筆者就將制作milk shake所需的食材及攪拌機等帶入了課堂。先示范,然后讓學生親身參與,親自制作。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能熟練掌握句型,并將其用于其他的食品制作過程。由此可見,教師創(chuàng)設或模擬的生活場景,應具有真實、生動、實用的特點,便于學生將所學語言材料進行綜合、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表達交流。這種練習方法,有接近生活的交際功能,而且能變單調、機械的句型操練為活潑、生動的交際性練習,并且提高了學生的參與課堂活動積極性。
4.搭建支架,逐步提高。支架式教學策略提出:教師必須給予學生及時的、恰當?shù)闹С謳椭?隨著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認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教師將逐漸減少對他們的支持和幫助;當學生完全掌握所學的新知識后,教師將撤去所有的知識框架,讓學生完全成為課堂的主導者,獨立完成任務。研究表明,“支架式教學法”能徹底釋放學生的潛能,促使他們通過與他人互動完成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例如,在Unit 10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中,先搭建支架,教師幫助操練和鞏固be going to do句型,brain storm關于職業(yè)的詞匯,然后根據(jù)課文內容進行對話練習,隨著2012的即將結束,世界末日即將來臨,筆者搭建支架,先問:If doom day really comes, what will you do? 然后再問:Will you ride a spaceship to mars? 最后再問: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to help people on mars? 幾個課堂活動由易到難,為學生的語言輸出搭建了支架,使學生有話可說,踴躍發(fā)言,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性,提高了課堂效率。
5.小組合作學習。建構主義認為,為了使意義建構更有效,教師應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xié)作學習,并對協(xié)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fā)展。而且,在目前大班教學的背景下,以分組的形式開展英語課堂教學,能為更多的學生創(chuàng)設交流和展示的機會,能為學生提供更多運用語言的機會,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學生在小組活動中通過與同學的討論和共同學習,比班級教學和個人自學在學習上能取得更大的收獲,更好地理解和建構所學的知識。例如,在八年級下Unit 1 Will people have robots?中,筆者要求學生們按座位自己組成四人小組,自己確立組長,并討論“What will the world be like in 1000 years?”, 要求每個人都要表述自己的觀點,并由組長記錄,筆者則在教室內走動,幫助表達有困難的學生,或鼓勵不主動發(fā)言的學生。因為答案是開放性的,并且在組內相對在全班面前人數(shù)少很多,筆者觀察到大部分學生都暢所欲言,甚至有些同學還能得到組內其他同學的幫助。
總之,要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教師的課堂活動設計應該多樣化。因此,老師在課前應該做好充分準備,根據(jù)每單元課文的主題設計各種活動。課堂活動的模式可以豐富多彩,靈活多變。只要能用心設計、切合主題,沉悶的課堂就可以變得生動活潑、有聲有色,學生們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就會增強。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1.
[2]Lightbown, P. M. & Spada, N. (2006).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