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老師,請你打個比方試試

    2014-09-09 14:49:05邱愛國
    小學教學參考(數(shù)學) 2014年7期
    關鍵詞:雞腿平均分圓柱

    邱愛國

    比方,詞典解釋:用容易明白的甲事物來說明不容易明白的乙事物。打比方是向別人解釋一個問題的良好方法,比方打得好,形象生動,就容易讓人明白。

    如何讓小學生喜歡枯燥乏味的數(shù)學學科呢?打個比方試試。

    一、借助比方,理解數(shù)學概念

    理解和掌握數(shù)學概念是學習數(shù)學的基礎,為了幫助學生真正搞清每一個數(shù)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廣大教學專家與一線教師為此做著不懈的努力,我對打比方在理解數(shù)學概念方面的“功效”有一點自己的想法。

    如認識圓柱這節(jié)課,一年級學生對■是圓柱一點就會,而對于扁扁的類似月餅盒子的■是圓柱就很難理解,像一元的硬幣是個圓柱,不少學生到了六年級也沒真正領悟。于是上課時我請一名叫做豆豆的學生到講臺前,師生合作表演:站著是個豆豆,蹲下去也是豆豆,躺在地上,還是個豆豆。學生聽后哈哈大笑。我又指著圓柱說:這只是站著的圓柱,那只是蹲下了的圓柱。此時,學生的眼神告訴我——他們真的懂了。

    一位初中老師曾問我:“學生遇到一個長項分配時,往往后一項沒分配,遺忘的現(xiàn)象很普遍,你們小學是這樣嗎?”是的,在教學乘法分配率時,對于“a×(b+c)=ab+ac”,“a×b”學生都能記住,可往往忘記“a×c”,只寫一個a。于是我還是采用打比方的方式:“食堂阿姨分雞腿,我們四個人一桌,一人一只雞腿才公平,在這個算式里哪個是雞腿?哪些是小朋友?”學生都笑了。我還打趣道:“如果你沒分配給后項,那不叫乘法分配律了,干脆叫乘法獨吞律吧!”學生又一次開懷大笑,知識也就銘記在心了。還有學生提出:“乘法分配律必須有只雞腿——共享數(shù),有共享數(shù)的算式還可以把這個共享數(shù)提到括號的外面,即ab+ac=a×(b+c)?!?/p>

    又如“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點到直線的距離中垂線最短”的性質,我打了個狗吃肉包子的比方:“狗都知道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因為狗看見前面有個肉包子,它會筆直地沖過去?!?/p>

    事實證明,如果一個比方的喻體與食品或錢有關,學生往往容易理解到位,因為對小學生來說吃的食品與用的錢是生活中接觸最直接最頻繁的。

    二、運用比方,解釋數(shù)學現(xiàn)象

    世間萬物都是有聯(lián)系的,因此可以用聯(lián)系的觀點借生活中的一些常識來對抽象的數(shù)理進行打比方。

    如減法的性質“從一個數(shù)里連續(xù)減去兩個數(shù),等于從這個數(shù)里減去這兩個數(shù)的和”,可打比方“老師現(xiàn)在要將腳上的兩只鞋扔到教室外面,可以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是一只一只地扔,另一種是先將兩只鞋捆扎在一起然后一起扔,結果都一樣,都是將兩只鞋扔到了外面?!蓖ㄟ^這個比方,學生不僅理解了算理,而且牢固掌握了小括號的使用方法。而且在學習除法的性質時,學生就能變換自如:“老師,這不就是您說過的扔鞋子的事嗎?”可見,小比方幫了大忙,既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又讓數(shù)學變得可親可愛。

    如選擇三個數(shù)寫出相應的加減或乘除算式:5+8=13,8+5=13,13-5=8,13-8=5可比方成“加減四姐妹”;4×5=20,5×4=20,20÷5=4,20÷4=5可比方成“乘除四兄弟”。這樣學生寫算式時就一個也不會漏掉了。

    三、依托比方,解決數(shù)學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曾建議:當學生不能解決某個問題時,只要帶他到實地去看一看,那什么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四十分鐘的時間我們不可能帶學生一一去觀察,但在數(shù)學問題與生活情境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比方,那問題就簡單多了。

    如分數(shù)的大小比較“1 / 2與1 / 3”,學生不覺得是問題,若數(shù)字變大,變成1 / 10與1 / 100、1 / 1000,困難就來了。這時,可比方成分餅吃:“10人平均分吃一塊餅和100人平均分吃一塊餅,第一種每人吃到十份中的一份,第二種每人只吃到100份中的一份,1 / 1000則是每人只吃1000份中的一份?!睂W生依托生活經驗“人越多,每人分到的餅越少”,深刻理解了平均分的份數(shù)越多,每份就越少,即同分子分數(shù)比較大小,分母大的分數(shù)反而小。

    如比多比少的習題:第一車間較第二車間多50人,比第三車間少30人。學生分不清誰與誰比的原因是后一個分句省略了主語,所以應先帶著學生分析兩個連著的關鍵句。教學時,我用語文知識打比方,問學生“我吃飯,吃菜”這句話中誰吃菜?學生說是“我吃飯,我吃菜”,不是“我吃飯,飯吃菜”,進而引導學生理解“比第三車間少30人”,是指“第一車間比第三車間少30人,是一與三比較”,不是“一比二,二比三”。教學難點在這樣的學科整合中化解了。

    四、憑借比方,完成數(shù)學操作

    在小學數(shù)學中有很多知識需要動手來操作,對于一些稍復雜的與生活聯(lián)系比較少的操作,學生就很難順利地完成。

    如二年級教學平均分的時候,有兩種情況:把12根小棒每三根分一分,能夠分成幾份?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根?這兩種分法,學生比較樂于接受第一種分法。怎樣才能讓學生掌握平均分成3份的正確分法呢?我就提醒他們:“12根小棒就像是12張牌,有3個人在打牌,就得平均分成3份。那你們會發(fā)牌嗎?”學生大聲地說:“會!”接著像發(fā)牌那樣有序地分起小棒來,好順手好整齊呀!大家還把這種分法取名為“發(fā)牌法”。

    五、利用比方,優(yōu)化組織教學

    葉圣陶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習慣。為了讓學生及時完成作業(yè),我會一本正經地對學生說:“最近有幾個學生欠了老師一屁股債,打算什么時候還清???欠著債心里多難受,再拖我就要加利息啦!”下課后就會有學生主動將作業(yè)交給我,我又對他們說:“既然你們有償還能力,為什么不及時還債呢?現(xiàn)在你們感覺渾身輕松了吧!”一個簡單的比方卻收到了與一直催促嘮叨完全不一樣的效果,讓我感悟到選擇恰當?shù)呐c學生交流的方式是何等重要!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生動的比方讓教師教得輕松,讓學生學得快樂。

    打比方至少有下列幾方面值得肯定:

    調節(jié)課堂氛圍。在枯燥沉悶的學習氛圍中,來點比方,就算有點兒不恰當也無妨,它至少可以贏得學生會意的笑容,讓課堂變得輕松活潑些,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是有趣的,老師是和藹的。

    培養(yǎng)思維能力。打比方的思維方式能開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拓寬學生的思路,也提供給學生一個解決問題的良好策略。

    體驗成功的快樂。通過比方,學生理解了概念,解決了問題,增強了信心,對于小學生來說,不嚴格的理解總比嚴格的不理解好得多啊!

    打比方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用來作為喻體的原物,應該是學生所熟悉的、具體的、淺顯的,一定要建立在對問題實質理解的基礎上,這樣才能通俗形象地說明問題;比方應當盡可能貼切,比方中的比方者和被比方者之間必須是類相異而理相同,類相異才能做比方,理相同才能進行推理;喻體最好是學生自己比出來的,很自然地由此物聯(lián)想到彼物。即使不是出于學生之口,教師也要在學生感知充分,“口欲言而不達”的情境下順水推舟,自然而然架起一座數(shù)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的橋梁。

    (責編金鈴)

    endprint

    比方,詞典解釋:用容易明白的甲事物來說明不容易明白的乙事物。打比方是向別人解釋一個問題的良好方法,比方打得好,形象生動,就容易讓人明白。

    如何讓小學生喜歡枯燥乏味的數(shù)學學科呢?打個比方試試。

    一、借助比方,理解數(shù)學概念

    理解和掌握數(shù)學概念是學習數(shù)學的基礎,為了幫助學生真正搞清每一個數(shù)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廣大教學專家與一線教師為此做著不懈的努力,我對打比方在理解數(shù)學概念方面的“功效”有一點自己的想法。

    如認識圓柱這節(jié)課,一年級學生對■是圓柱一點就會,而對于扁扁的類似月餅盒子的■是圓柱就很難理解,像一元的硬幣是個圓柱,不少學生到了六年級也沒真正領悟。于是上課時我請一名叫做豆豆的學生到講臺前,師生合作表演:站著是個豆豆,蹲下去也是豆豆,躺在地上,還是個豆豆。學生聽后哈哈大笑。我又指著圓柱說:這只是站著的圓柱,那只是蹲下了的圓柱。此時,學生的眼神告訴我——他們真的懂了。

    一位初中老師曾問我:“學生遇到一個長項分配時,往往后一項沒分配,遺忘的現(xiàn)象很普遍,你們小學是這樣嗎?”是的,在教學乘法分配率時,對于“a×(b+c)=ab+ac”,“a×b”學生都能記住,可往往忘記“a×c”,只寫一個a。于是我還是采用打比方的方式:“食堂阿姨分雞腿,我們四個人一桌,一人一只雞腿才公平,在這個算式里哪個是雞腿?哪些是小朋友?”學生都笑了。我還打趣道:“如果你沒分配給后項,那不叫乘法分配律了,干脆叫乘法獨吞律吧!”學生又一次開懷大笑,知識也就銘記在心了。還有學生提出:“乘法分配律必須有只雞腿——共享數(shù),有共享數(shù)的算式還可以把這個共享數(shù)提到括號的外面,即ab+ac=a×(b+c)。”

    又如“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點到直線的距離中垂線最短”的性質,我打了個狗吃肉包子的比方:“狗都知道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因為狗看見前面有個肉包子,它會筆直地沖過去?!?/p>

    事實證明,如果一個比方的喻體與食品或錢有關,學生往往容易理解到位,因為對小學生來說吃的食品與用的錢是生活中接觸最直接最頻繁的。

    二、運用比方,解釋數(shù)學現(xiàn)象

    世間萬物都是有聯(lián)系的,因此可以用聯(lián)系的觀點借生活中的一些常識來對抽象的數(shù)理進行打比方。

    如減法的性質“從一個數(shù)里連續(xù)減去兩個數(shù),等于從這個數(shù)里減去這兩個數(shù)的和”,可打比方“老師現(xiàn)在要將腳上的兩只鞋扔到教室外面,可以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是一只一只地扔,另一種是先將兩只鞋捆扎在一起然后一起扔,結果都一樣,都是將兩只鞋扔到了外面。”通過這個比方,學生不僅理解了算理,而且牢固掌握了小括號的使用方法。而且在學習除法的性質時,學生就能變換自如:“老師,這不就是您說過的扔鞋子的事嗎?”可見,小比方幫了大忙,既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又讓數(shù)學變得可親可愛。

    如選擇三個數(shù)寫出相應的加減或乘除算式:5+8=13,8+5=13,13-5=8,13-8=5可比方成“加減四姐妹”;4×5=20,5×4=20,20÷5=4,20÷4=5可比方成“乘除四兄弟”。這樣學生寫算式時就一個也不會漏掉了。

    三、依托比方,解決數(shù)學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曾建議:當學生不能解決某個問題時,只要帶他到實地去看一看,那什么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四十分鐘的時間我們不可能帶學生一一去觀察,但在數(shù)學問題與生活情境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比方,那問題就簡單多了。

    如分數(shù)的大小比較“1 / 2與1 / 3”,學生不覺得是問題,若數(shù)字變大,變成1 / 10與1 / 100、1 / 1000,困難就來了。這時,可比方成分餅吃:“10人平均分吃一塊餅和100人平均分吃一塊餅,第一種每人吃到十份中的一份,第二種每人只吃到100份中的一份,1 / 1000則是每人只吃1000份中的一份?!睂W生依托生活經驗“人越多,每人分到的餅越少”,深刻理解了平均分的份數(shù)越多,每份就越少,即同分子分數(shù)比較大小,分母大的分數(shù)反而小。

    如比多比少的習題:第一車間較第二車間多50人,比第三車間少30人。學生分不清誰與誰比的原因是后一個分句省略了主語,所以應先帶著學生分析兩個連著的關鍵句。教學時,我用語文知識打比方,問學生“我吃飯,吃菜”這句話中誰吃菜?學生說是“我吃飯,我吃菜”,不是“我吃飯,飯吃菜”,進而引導學生理解“比第三車間少30人”,是指“第一車間比第三車間少30人,是一與三比較”,不是“一比二,二比三”。教學難點在這樣的學科整合中化解了。

    四、憑借比方,完成數(shù)學操作

    在小學數(shù)學中有很多知識需要動手來操作,對于一些稍復雜的與生活聯(lián)系比較少的操作,學生就很難順利地完成。

    如二年級教學平均分的時候,有兩種情況:把12根小棒每三根分一分,能夠分成幾份?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根?這兩種分法,學生比較樂于接受第一種分法。怎樣才能讓學生掌握平均分成3份的正確分法呢?我就提醒他們:“12根小棒就像是12張牌,有3個人在打牌,就得平均分成3份。那你們會發(fā)牌嗎?”學生大聲地說:“會!”接著像發(fā)牌那樣有序地分起小棒來,好順手好整齊呀!大家還把這種分法取名為“發(fā)牌法”。

    五、利用比方,優(yōu)化組織教學

    葉圣陶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習慣。為了讓學生及時完成作業(yè),我會一本正經地對學生說:“最近有幾個學生欠了老師一屁股債,打算什么時候還清???欠著債心里多難受,再拖我就要加利息啦!”下課后就會有學生主動將作業(yè)交給我,我又對他們說:“既然你們有償還能力,為什么不及時還債呢?現(xiàn)在你們感覺渾身輕松了吧!”一個簡單的比方卻收到了與一直催促嘮叨完全不一樣的效果,讓我感悟到選擇恰當?shù)呐c學生交流的方式是何等重要!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生動的比方讓教師教得輕松,讓學生學得快樂。

    打比方至少有下列幾方面值得肯定:

    調節(jié)課堂氛圍。在枯燥沉悶的學習氛圍中,來點比方,就算有點兒不恰當也無妨,它至少可以贏得學生會意的笑容,讓課堂變得輕松活潑些,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是有趣的,老師是和藹的。

    培養(yǎng)思維能力。打比方的思維方式能開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拓寬學生的思路,也提供給學生一個解決問題的良好策略。

    體驗成功的快樂。通過比方,學生理解了概念,解決了問題,增強了信心,對于小學生來說,不嚴格的理解總比嚴格的不理解好得多??!

    打比方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用來作為喻體的原物,應該是學生所熟悉的、具體的、淺顯的,一定要建立在對問題實質理解的基礎上,這樣才能通俗形象地說明問題;比方應當盡可能貼切,比方中的比方者和被比方者之間必須是類相異而理相同,類相異才能做比方,理相同才能進行推理;喻體最好是學生自己比出來的,很自然地由此物聯(lián)想到彼物。即使不是出于學生之口,教師也要在學生感知充分,“口欲言而不達”的情境下順水推舟,自然而然架起一座數(shù)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的橋梁。

    (責編金鈴)

    endprint

    比方,詞典解釋:用容易明白的甲事物來說明不容易明白的乙事物。打比方是向別人解釋一個問題的良好方法,比方打得好,形象生動,就容易讓人明白。

    如何讓小學生喜歡枯燥乏味的數(shù)學學科呢?打個比方試試。

    一、借助比方,理解數(shù)學概念

    理解和掌握數(shù)學概念是學習數(shù)學的基礎,為了幫助學生真正搞清每一個數(shù)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廣大教學專家與一線教師為此做著不懈的努力,我對打比方在理解數(shù)學概念方面的“功效”有一點自己的想法。

    如認識圓柱這節(jié)課,一年級學生對■是圓柱一點就會,而對于扁扁的類似月餅盒子的■是圓柱就很難理解,像一元的硬幣是個圓柱,不少學生到了六年級也沒真正領悟。于是上課時我請一名叫做豆豆的學生到講臺前,師生合作表演:站著是個豆豆,蹲下去也是豆豆,躺在地上,還是個豆豆。學生聽后哈哈大笑。我又指著圓柱說:這只是站著的圓柱,那只是蹲下了的圓柱。此時,學生的眼神告訴我——他們真的懂了。

    一位初中老師曾問我:“學生遇到一個長項分配時,往往后一項沒分配,遺忘的現(xiàn)象很普遍,你們小學是這樣嗎?”是的,在教學乘法分配率時,對于“a×(b+c)=ab+ac”,“a×b”學生都能記住,可往往忘記“a×c”,只寫一個a。于是我還是采用打比方的方式:“食堂阿姨分雞腿,我們四個人一桌,一人一只雞腿才公平,在這個算式里哪個是雞腿?哪些是小朋友?”學生都笑了。我還打趣道:“如果你沒分配給后項,那不叫乘法分配律了,干脆叫乘法獨吞律吧!”學生又一次開懷大笑,知識也就銘記在心了。還有學生提出:“乘法分配律必須有只雞腿——共享數(shù),有共享數(shù)的算式還可以把這個共享數(shù)提到括號的外面,即ab+ac=a×(b+c)。”

    又如“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點到直線的距離中垂線最短”的性質,我打了個狗吃肉包子的比方:“狗都知道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因為狗看見前面有個肉包子,它會筆直地沖過去?!?/p>

    事實證明,如果一個比方的喻體與食品或錢有關,學生往往容易理解到位,因為對小學生來說吃的食品與用的錢是生活中接觸最直接最頻繁的。

    二、運用比方,解釋數(shù)學現(xiàn)象

    世間萬物都是有聯(lián)系的,因此可以用聯(lián)系的觀點借生活中的一些常識來對抽象的數(shù)理進行打比方。

    如減法的性質“從一個數(shù)里連續(xù)減去兩個數(shù),等于從這個數(shù)里減去這兩個數(shù)的和”,可打比方“老師現(xiàn)在要將腳上的兩只鞋扔到教室外面,可以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是一只一只地扔,另一種是先將兩只鞋捆扎在一起然后一起扔,結果都一樣,都是將兩只鞋扔到了外面?!蓖ㄟ^這個比方,學生不僅理解了算理,而且牢固掌握了小括號的使用方法。而且在學習除法的性質時,學生就能變換自如:“老師,這不就是您說過的扔鞋子的事嗎?”可見,小比方幫了大忙,既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又讓數(shù)學變得可親可愛。

    如選擇三個數(shù)寫出相應的加減或乘除算式:5+8=13,8+5=13,13-5=8,13-8=5可比方成“加減四姐妹”;4×5=20,5×4=20,20÷5=4,20÷4=5可比方成“乘除四兄弟”。這樣學生寫算式時就一個也不會漏掉了。

    三、依托比方,解決數(shù)學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曾建議:當學生不能解決某個問題時,只要帶他到實地去看一看,那什么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四十分鐘的時間我們不可能帶學生一一去觀察,但在數(shù)學問題與生活情境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比方,那問題就簡單多了。

    如分數(shù)的大小比較“1 / 2與1 / 3”,學生不覺得是問題,若數(shù)字變大,變成1 / 10與1 / 100、1 / 1000,困難就來了。這時,可比方成分餅吃:“10人平均分吃一塊餅和100人平均分吃一塊餅,第一種每人吃到十份中的一份,第二種每人只吃到100份中的一份,1 / 1000則是每人只吃1000份中的一份。”學生依托生活經驗“人越多,每人分到的餅越少”,深刻理解了平均分的份數(shù)越多,每份就越少,即同分子分數(shù)比較大小,分母大的分數(shù)反而小。

    如比多比少的習題:第一車間較第二車間多50人,比第三車間少30人。學生分不清誰與誰比的原因是后一個分句省略了主語,所以應先帶著學生分析兩個連著的關鍵句。教學時,我用語文知識打比方,問學生“我吃飯,吃菜”這句話中誰吃菜?學生說是“我吃飯,我吃菜”,不是“我吃飯,飯吃菜”,進而引導學生理解“比第三車間少30人”,是指“第一車間比第三車間少30人,是一與三比較”,不是“一比二,二比三”。教學難點在這樣的學科整合中化解了。

    四、憑借比方,完成數(shù)學操作

    在小學數(shù)學中有很多知識需要動手來操作,對于一些稍復雜的與生活聯(lián)系比較少的操作,學生就很難順利地完成。

    如二年級教學平均分的時候,有兩種情況:把12根小棒每三根分一分,能夠分成幾份?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根?這兩種分法,學生比較樂于接受第一種分法。怎樣才能讓學生掌握平均分成3份的正確分法呢?我就提醒他們:“12根小棒就像是12張牌,有3個人在打牌,就得平均分成3份。那你們會發(fā)牌嗎?”學生大聲地說:“會!”接著像發(fā)牌那樣有序地分起小棒來,好順手好整齊呀!大家還把這種分法取名為“發(fā)牌法”。

    五、利用比方,優(yōu)化組織教學

    葉圣陶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習慣。為了讓學生及時完成作業(yè),我會一本正經地對學生說:“最近有幾個學生欠了老師一屁股債,打算什么時候還清???欠著債心里多難受,再拖我就要加利息啦!”下課后就會有學生主動將作業(yè)交給我,我又對他們說:“既然你們有償還能力,為什么不及時還債呢?現(xiàn)在你們感覺渾身輕松了吧!”一個簡單的比方卻收到了與一直催促嘮叨完全不一樣的效果,讓我感悟到選擇恰當?shù)呐c學生交流的方式是何等重要!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生動的比方讓教師教得輕松,讓學生學得快樂。

    打比方至少有下列幾方面值得肯定:

    調節(jié)課堂氛圍。在枯燥沉悶的學習氛圍中,來點比方,就算有點兒不恰當也無妨,它至少可以贏得學生會意的笑容,讓課堂變得輕松活潑些,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是有趣的,老師是和藹的。

    培養(yǎng)思維能力。打比方的思維方式能開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拓寬學生的思路,也提供給學生一個解決問題的良好策略。

    體驗成功的快樂。通過比方,學生理解了概念,解決了問題,增強了信心,對于小學生來說,不嚴格的理解總比嚴格的不理解好得多??!

    打比方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用來作為喻體的原物,應該是學生所熟悉的、具體的、淺顯的,一定要建立在對問題實質理解的基礎上,這樣才能通俗形象地說明問題;比方應當盡可能貼切,比方中的比方者和被比方者之間必須是類相異而理相同,類相異才能做比方,理相同才能進行推理;喻體最好是學生自己比出來的,很自然地由此物聯(lián)想到彼物。即使不是出于學生之口,教師也要在學生感知充分,“口欲言而不達”的情境下順水推舟,自然而然架起一座數(shù)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的橋梁。

    (責編金鈴)

    endprint

    猜你喜歡
    雞腿平均分圓柱
    工程學和圓柱
    圓柱的體積計算
    這樣做合理嗎
    教你學會平均分
    今天午飯吃“大雞腿”
    平均分一半
    削法不同 體積有異
    亂世奇商(下)
    吃啥補啥
    圓柱殼的聲輻射特性分析
    河南科技(2014年14期)2014-02-27 14:11:56
    淄博市| 耒阳市| 贵州省| 新昌县| 阿瓦提县| 富宁县| 自治县| 阳城县| 邓州市| 民县| 江阴市| 定远县| 资兴市| 吐鲁番市| 吴江市| 巴南区| 金华市| 剑河县| 徐闻县| 普洱| 项城市| 东阳市| 梅州市| 通榆县| 城口县| 克拉玛依市| 丰台区| 松阳县| 巴楚县| 红桥区| 尤溪县| 利津县| 灵川县| 灵武市| 卢龙县| 福安市| 公主岭市| 沁阳市| 象州县| 珠海市| 崇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