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艷
傳統(tǒng)忠孝文化的道德價值
☉劉春艷
·修身養(yǎng)性·
在古代中國,道德學說是各種觀念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成為維系社會秩序的精神支柱,在政治上體現為特別重視道德感化,尤其是對身教的重視,強調尊者、長者、領導者要特別注重身教,即所謂“身教重于言教”??鬃诱f:“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薄捌渖碚涣疃?;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薄暗轮巍眰鹘y(tǒng)的要旨,是“治者”作為道德表率和示范來體現教育感化的力量。
中國道德文化在古代軍事將領身上也有體現,他們的責任意識、身體力行、為人表率的例子不勝枚舉。如戰(zhàn)國大軍事家吳起愛兵如子,為士卒吸膿血,戰(zhàn)場上士卒“樂為其死”;三國時,曹操的戰(zhàn)馬踐踏麥田,違犯了軍紀,他主動“割發(fā)自刑”等等。總之,在古代中國,道德的威力、榜樣的力量始終被推崇和看重。
人們往往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在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中履行自己那份倫理道德義務,如忠、孝、順、悌等等,體現了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道德色彩,構成了社會的“和諧”。這里主要講一下忠和孝?!爸摇痹谔囟ǖ臍v史條件下成為人們維護正義和忠于國家、民族的精神力量,像堅貞不屈的蘇武、盡忠報國的岳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他們?yōu)閲颐褡辶⒌铝⒐Α⒈氡?,“忠”已遠遠超出了忠君的范疇。幾千年來,這種道德文化一直激勵著人們,成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為國家民族奮斗獻身的精神力量。
“孝”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倫理道德的一個鮮明特點。一個人孝與否被作為考量其德行的重要標準,古往今來沒有人會對一個不孝之子有任何認同,所謂“百善孝為先”深刻體現了孝道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體系中的地位作用。所以,尊老愛幼、尊敬長輩、孝敬父母不僅是古代社會也是今天我們所大力提倡和尊崇的美德,“孝”成為中華民族為人立命的黃金法則。
對于軍人來講,常常遇到忠孝難兩全的矛盾。當忠孝兩者沖突的時候應當作怎樣的選擇呢?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價值觀是義無反顧舍小家為大家。國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國家召喚、保衛(wèi)國家是第一位的選擇。中華民族是富有責任感、義務感的民族,強調一個人對國家、民族和社會的責任感和義務,見利忘義、自私自利被認為是不道德和低賤的。極富責任感的道德價值取向使得參與政治的士大夫們認為他們“任重道遠”,“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同時,也培養(yǎng)了一種博大精深的憂患意識。中國古代的許多格言都反映了這一精神,如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末清初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等。中國道德文化要求社會成員履行自己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責任和義務,由此,每個人都要注重道德修養(yǎng),保持氣節(jié)操守?!洞髮W》中有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道德文化認為,“齊家、治國、平天下”都要以修身為本。孟子曰:“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蔼毶破渖怼本褪菆允毓?jié)操之意,這自古就被看作是難能可貴的高尚行為品格。孔子的“富貴于我如浮云”,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都是強調在物欲、權勢、貧困面前所應具有的品格:自尊、自重、自強。這在經濟社會發(fā)展、價值文化多元的今天仍然具有積極、正面的意義。
中國古代德治思想的內涵即對道德教化的重視,依靠道德的力量治理國家,對于我們今天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有重要借鑒意義。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批判地繼承和吸收我國古代“德”的優(yōu)秀成分,要與時俱進,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創(chuàng)新發(fā)展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推進道德文化建設健康發(fā)展。
撫順一職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