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霞 王秀玲
血清D-二聚體檢測應用于早期預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敏感性與特異性評價
孫艷霞 王秀玲
目的 觀察血清D-二聚體測定用于早期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敏感性與特異性, 尋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早期預警指標。方法 選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以疑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收治入院的265例患者, 分別對其進行血清D-二聚體測定和雙下肢靜脈彩超檢查, 對檢查檢驗結(jié)果進行對比分析。結(jié)果 265名疑似DVT的患者中, 出現(xiàn)217例血清D-二聚體陽性, 其中193例經(jīng)超聲確診為DVT, 48例D-二聚體陰性的患者均經(jīng)彩超檢查排除DVT。D-二聚體檢測用于診斷DVT的敏感度為100%, 特異性為65.75%, 陽性預測值與陰性預測值分別是88.94%和100%。全部265例疑似DVT者平均D-二聚體值為(1654.78±872.40)μg/L, 彩超證實DVT組平均D-二聚體值為(2305.26±1237.65)μg/L, 正常對照組平均D-二聚體值為(137.62±104.72)μg/L。疑似DVT組與彩超證實DVT組相比, D-二聚體水平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彩超證實DVT組與正常對照組相比, D-二聚體水平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jié)論 對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早期診斷, 血清D-二聚體測定具有方便、經(jīng)濟、快捷、無創(chuàng)、可動態(tài)監(jiān)測等優(yōu)勢, 值得在臨床工作中推廣使用。
D-二聚體;早期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敏感性;特異性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血液在下肢靜脈血管內(nèi)因各種原因凝固形成血栓, 阻塞靜脈回流, 并由此引發(fā)靜脈壁的炎性改變[1]。DVT是目前臨床各科都較為常見的疾病, 起病急, ??蓪е路嗡ㄈ葒乐睾蠊?。而肺栓塞是引發(fā)患者病情惡化和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2]。因此針對DVT的早期診斷, 尋找一種快捷、經(jīng)濟、無創(chuàng)的檢測指標是目前臨床上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血清D-二聚體(D-dimer)是纖維蛋白降解后的產(chǎn)物之一, 其血液含量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凝血現(xiàn)象的先期存在[3]。如果血清D-二聚體水平大幅上升, 即顯示患者體內(nèi)凝血及纖溶活性出現(xiàn)異常。以此為理論基礎(chǔ), 為觀察血清
D-二聚體測定用于早期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敏感性與特異性, 作者針對265名疑似DVT患者的血清D-二聚體水平展開了臨床研究, 現(xiàn)將臨床資料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以疑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收治入院的265例患者, 其中男性146例, 女性119例, 年齡21~83歲, 平均年齡(41.8±16.7)歲。臨床表現(xiàn)為下肢明顯腫脹、疼痛, 健側(cè)與患側(cè)下肢周徑差值>2 cm(取踝上、膝下15 cm及膝上15 cm位置測量)。病史中有糖尿病和(或)高血壓患者75例, 靜脈曲張患者8例, 長期臥床患者4例, 創(chuàng)傷6例, 骨科手術(shù)后31例, 產(chǎn)后患者9例, 無明顯誘因者132例。同時選擇門診健康體檢者120例作為對照組, 其中男性60例, 女性60例, 平均年齡(42.4±13.5)歲。
1.2 研究方法 各組患者均在入院后24 h內(nèi)清晨空腹條件下抽取靜脈血1~2 ml, 離心后將標本血清置于冰箱中在-20℃條件下保存。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各組患者血清中D-二聚體含量。實驗儀器使用ACL TOP(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全自動凝血分析儀, 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執(zhí)行。D-二聚體參考值為500 μg/L , ≥500 μg/L為陽性, < 500 μg/L為陰性。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處理分析, 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 對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組265名疑似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中, 有217名患者血清D-二聚體檢測高于參考值, 192名患者經(jīng)雙下肢動靜脈彩超檢查確診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217名血清D-二聚體檢測陽性者中, 25例患者經(jīng)彩超排除深靜脈血栓形成。192名確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中, 血清D-二聚體檢測結(jié)果全部高于參考值, D-二聚體正常者0例。48例血清D-二聚體檢測正常的患者, 均經(jīng)下肢靜脈彩超檢查排除深靜脈血栓形成, 詳見表1。由此計算D-二聚體檢測用于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敏感度a/(a+c)與特異性d/(b+d)分別是100%和65.75%;陽性預測值a/(a+b)與陰性預測值d(c+d)分別是88.94%和100%。
表1 D-二聚體檢測與雙下肢血管彩超檢查結(jié)果對比(n)
全部265例疑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平均血清D-二聚體值為(1654.78±872.40)μg/L, 彩超證實DVT組患者平均血清D-二聚體值為(2305.26±1237.65)μg/L, 正常對照組平均血清D-二聚體值為(137.62±104.72)μg/L。疑似DVT組與彩超證實DVT組相比, D-二聚體水平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彩超證實DVT組與正常對照組相比, D-二聚體水平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詳見表2。
表2 各組患者平均D-二聚體水平對比( x-±s)
下肢深靜脈血栓可引發(fā)急性期繼發(fā)肺栓塞(PE), 而肺栓塞是引發(fā)患者病情惡化和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有非常重大的臨床價值。然而臨床上很多患者不具備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典型臨床表現(xiàn)或體征, 不借助輔助檢查而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具有相當?shù)碾y度[4]。
目前, 針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輔助檢查主要包括下肢彩色多普勒超聲、順行性靜脈造影、聲阻抗無創(chuàng)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等。其中, 下肢靜脈造影是公認的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金標準[5], 但因其是一種有創(chuàng)的檢查方法, 在臨床上的使用受到了一定制約。近年來, 下肢彩色多普勒超聲逐步成為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一種較好方法。它不但具備無創(chuàng)及可重復檢查的特點, 同時其診斷的準確率也達到了95%以上[6]。
不過這兩種檢查方法均為影像學診斷, 都難以確定在血栓存在時機體是否正處于纖溶過程中。而通過檢測血清D-二聚體濃度水平, 則可反應出患者體內(nèi)是否存在纖溶亢進。纖溶系統(tǒng)是人體抑制血栓形成、維持血流動力學穩(wěn)態(tài)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生理情況下, 凝血和抗凝血系統(tǒng)維持著一種動態(tài)平衡, 使血管中運行的血液始終維持流體形態(tài)。在某些病理條件下, 這種動態(tài)平衡失調(diào), 如果凝血系統(tǒng)失去抗凝血系統(tǒng)制約, 就會導致血栓形成[7]。在這一情況下, 機體會激活纖溶系統(tǒng)促使血栓溶解。纖溶系統(tǒng)被激活時會產(chǎn)生纖溶酶, 后者可使交聯(lián)的纖維蛋白降解, 并隨之產(chǎn)生許多碎片, 而D-二聚體就是其中最簡單的降解產(chǎn)物之一。因此, 如果血清D-二聚體水平大幅上升, 即顯示患者體內(nèi)凝血及纖溶活性出現(xiàn)異常, 它可作為體內(nèi)纖溶亢進和高凝狀態(tài)的分子標記物[8]。
研究顯示[9], 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結(jié)合D-二聚體的定量檢測, 對于DVT 的排除診斷具有較高的敏感性。然而由于骨折、重度感染和惡性腫瘤等病理情況都可以引發(fā)患者血清D-二聚體含量的上升, 使D-二聚體用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診斷的特異性欠佳, 因此常用于本病的排除診斷。D-二聚體血清含量低于臨界值基本能夠排除DVT發(fā)生的病理生理基礎(chǔ), 所以對于疑似DVT的患者具有顯著的臨床意義。對于D-二聚體檢測水平高于于臨界值的患者可以進一步采用下肢靜脈造影或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來明確診斷, 即可以作為排除診斷的DVT 篩選試驗。本次研究結(jié)果也顯示, 彩超證實DVT組與疑似DVT組相比, D-二聚體水平顯著升高;彩超證實DVT組與正常對照組相比, D-二聚體水平亦顯著升高。D-二聚體檢測用于診斷DVT的敏感度為100%, 特異性為65.75%, 陽性預測值與陰性預測值分別是88.94%和100%。據(jù)此作者認為, 對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早期診斷,血清D-二聚體測定具有方便、經(jīng)濟、快捷、無創(chuàng)、可動態(tài)監(jiān)測等優(yōu)勢, 值得在臨床工作中推廣使用。
[1] Palareti G, Cosmi B, Legnani C.Diagnosis of deep veinthrombosis.Semin Thromb Hemost, 2008, 32(7):659-672.
[2] Nolan TE, Smith RP, Devoe LD.Maternal plasma D-dimer levels in normal and complicated pregnancies.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2009(119)185-188.
[3] 邊樹疆, 朱兵, 田廣磊, 等.血漿D- 二聚體檢測在下肢深靜脈血栓診斷中的價值.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 2011, 11(19):3764-3766.
[4] 余美琴, 李俊來, 曹曉林, 等.老年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D-二聚體的臨界值研究.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3, 15(1):32-34.
[5] 王國杰, 張灼錦.血漿D-二聚體檢測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早期診斷價值.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2, 28(14):2368-2370.
[6] 晏蕾.血漿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在下肢靜脈血栓中的診斷價值.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 2012, 18(30):10-11.
[7] 張春榮.D- 二聚體的檢測及其臨床應用.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 2009:1440-1442.
[8] 胡小杰, 袁一.高齡髖關(guān)節(jié)骨折患者的D-二聚體的動態(tài)觀察.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2, 7(30):106-106.
[9] 杜偉鵬.D-二聚體、同型半胱氨酸與老年深靜脈血栓患者的相關(guān)性.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1, 31(14):2775-2776.
2014-03-14]
102300 北京市門頭溝區(qū)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