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這一名句,千古流芳。但多以一個“綠”字經由詩人反復推敲得來不易而聞名天下,恰恰對后半句“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千古一問關注得少。那是熙寧八年初,朝廷一道詔書又把被罷相不久的王安石重新招往京城,第二次拜相。對待這次復相,王安石實在是迫不得已,大起大落之后,似乎對世事已洞徹玄微。他從南京出發(fā),雇舟東下,一日路過京口碼頭,天色已晚,對岸便是瓜州。此時月色中江風漁火,燈光縹緲,荒村犬吠,攪動旅人多少思鄉(xiāng)夢。神色凝重的他立于船頭,隨著欸乃的櫓聲,思緒又飄向遙遠的故鄉(xiāng):“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晚年定居南京,但對家鄉(xiāng)上池,十分熱愛和留戀。據不完全統(tǒng)計,他一生所寫的東鄉(xiāng)有關詩詞達300多首,其中描寫上池村的就有100多首。一個并不出生在上池村(其出生于清江縣,現(xiàn)樟樹市),也沒有長時間在此居住的人對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卻飽含深情,并將這份戀鄉(xiāng)眷土之情以月為媒,時常流露于筆端,確實難能可貴。
史載王安石曾祖父王明在其父王延輯死后由臨川鹽阜嶺遷至東鄉(xiāng)瑤田,并取村名為“上池”。少年和青年時期曾在上池留下了《驪塘漁樂》、《龍安送別》、《東嶺榮站》等詩篇。宋嘉祐六年(1061年),中年的王安石丁內艱歸,肇居上池村。上池村距南昌125公里,距撫州60公里,距東鄉(xiāng)縣城25公里,距轄區(qū)鎮(zhèn)政府黎圩鎮(zhèn)僅5公里。1985年省人民政府將上池王安石故里,列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點,并撥??钚迯蜕铣卮逋醢彩嘘P歷史遺跡。就從上池村往四周看,東盼約一公里處為北爐峰,南顧約二公里處明珠峰;西瞻約二公里處有龍安,北望約七公里處就是金峰嶺,海拔近500米,為東鄉(xiāng)最高峰,現(xiàn)屬甘坑林場管轄。
數(shù)群歸鳥望中明,重疊青山晚更清。
松葉晚風陪客話,夕陽過雨著蜩鳴。
已思在已不窮事,況有懷人無限情。
便欲呤詩滌塵胃,不知新月上高城。
據考證,王安石為金峰嶺留有兩首詩作,此為《金峰晚坐有懷》一詩,那是王安石回歸故里上池省親,閑來無事便上到當年香火興盛的金峰嶺瀏覽有感而作。詩前半部分描寫了夕陽西下之時,天空下起小雨,金峰嶺越發(fā)清新,而且有動有靜。后半部分發(fā)出人生的感慨,不知不覺中“新月上高城”,皎潔的月光翻越金峰寺院墻,令他情緒十分興奮。原來,王安石特意選擇了傍晚時分,邀請好友上得金峰嶺,就是來賞月的。另一首詩作便是十年之后再次回歸故里,寫下的《再宿金峰》:“十年再宿金峰下,身世飄然豈可知。山谷有靈還笑我,紛紛南北欲何為?”十年,對大多數(shù)碌碌無為的人來說,匆匆而過;而對兩度拜相的王安石來講,何其漫長。
王安石這個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的北宋宰相,雖然身在廟堂高位,但同樣有著赤子之情。他一生奔波官途,僅僅四次回歸故里。宋神字趙頊在位時(1068-1085年),想改革積貧積弱的局面,兩度任命王安石為相,實行變法,史稱“頤寧變法”,但終因宋王朝積重難返,以及反對派陣營過于強大,變法失敗。在繁忙的公務之余,以及政治理想的破滅,令他思鄉(xiāng)之情日漸濃烈。
公元1068年,王安石還在江寧府任職時,有一次奉召越次入對,受神宗特賜貢茶(當年,王安石被任命為翰林大學士和參政知事,第二年拜相)。王安石對神宗的恩賜不忍心一人獨享,分成幾份,分別寄給自己的兄弟親人,還附上小詩《寄茶與和甫》:
彩絳縫囊海上舟,月團蒼潤紫煙浮。
集英殿里春風晚,分到并門想麥秋。
《寄茶與平父》:
碧月團團墮九天,封題寄于洛中仙。
石城試水宜頻啜,金谷看花莫漫煎。
也許人逢喜事精神爽吧,這個時候,他不僅以小小茶禮寄送親人,而且賦詩以托思鄉(xiāng)之情,此時詩中的月亮是“月團蒼潤”“碧月團團”,那樣的美好。一點茶葉也要分給自己的兄弟,這點細心和牽掛,千載之外也能讓我們備受感動。每逢佳節(jié),他都會想到未在身邊的弟弟妹妹,像一位慈母一樣牽掛著他們,即使相隔千山萬萬水不能在身邊照顧,也會在夢里關懷。有詩《中秋夕寄平甫諸弟》為證:
浮云吹盡數(shù)秋毫,爚爚金波滿滿醪。
千里得君詩挑戰(zhàn),夜壇誰敢將風騷。
睹月思鄉(xiāng),人之常情。荊公卻能別具一格,以聽月的方式寄情故鄉(xiāng)山水。位于上池村的古建筑“常肇居”相傳為王安石的別墅,始建于宋嘉佑六年(1061年)。據《上池王氏族譜》記載:此別墅為兩層三室、三廳,有20多間。外圍墻右開有大門,上書“別墅”二字。上廳左樓開著圓窗,對應百葉陂,晴天夜晚可看到月亮。窗上方有木質匾一塊,書“聽月樓”三字。傳說王安石在云池沐浴,在聽月樓凝視過月亮中的吳剛和嫦娥,仿佛聽見他們哩哩細語。為了培養(yǎng)王氏子孫,別墅按王安石的要求還建有私塾。一位私塾先生有感而發(fā),首撰對聯(lián)一幅:“聽月樓臺伴我圖書千古秀,浴云池上宜人花鳥四時春?!?/p>
蘭塘在今上池瑤田,與王安石家宅不足百米。蘭塘西岸有一塊天然的巨石,王安石返鄉(xiāng)時常在此垂釣,他曾以《蘭塘釣隱》為題作詩一首:
宅近蘭塘水竹西,釣竿日日占苔磯。
每疑弱縷牽云動,不用扁舟載月歸。
赤鯉有神寧出穴,白鷗無事已忘機。
桐江莫笑羊裘老,首拜天書下紫微。
當年的瑤田,翠竹成林,竹林旁的蘭塘,碧波蕩漾,翠竹倒影水中,景色十分美麗。詩中再次提到天上明月,表述的是回歸故里的那份永遠的愿望。
美芋翻荷映綠苔
家鄉(xiāng)有種芋的習俗,“東鄉(xiāng)樣樣無,只有蘿卜芋頭薯?!边@一民諺在贛東十分流行,一方面說明東鄉(xiāng)歷史上土地貧瘠,種不出太多莊稼,只有芋頭、蘿卜和紅薯這些適應紅壤土質的蔬果種類;另一方面東鄉(xiāng)傳統(tǒng)產業(yè)生豬一直興盛不衰,需要有大量飼料,而大面積的蘿卜、芋頭和紅薯正是滿足了這一需求而得到自覺的普及。而如今不一樣了,各種豬牛飼料應運而生,這三種傳統(tǒng)農作物也日益成為食品加工業(yè)的原材料,其中的芋頭,尤其是王橋、瑤圩、黎圩一帶的花果芋(又名花菇芋)更是自成品牌,以其花芽淡紅,皮褐形橢,粉性易熟,香脆,滑膩,成為餐桌上的珍品,并受到全國各地乃至日本等國老外食客的熱捧。
春深戴月荷鋤栽,美芋翻荷映綠苔。
我欲十年逢宰相,紅爐一倩懶殘煨。
這是一首出自清代東鄉(xiāng)詩人徐景輝之手的古詩《東汝竹枝詞》,詩人把東鄉(xiāng)人栽種、燒制芋頭的生產生活場景描寫得如此淋漓盡致,惟妙惟肖,而且明白如話,清新脫俗,實屬難得。其中“美芋翻荷映綠苔”一句讓我浮想聯(lián)翩。
君不見,夏秋之季鄉(xiāng)村田坂上,稻禾之間,成片的芋頭田里,芋荷長得比人還高,郁郁蔥蔥,一旦進到里面鋤草或施肥,站在外面是看不到人的。那芋荷有點像蓮藕,渾身綠得發(fā)亮,葉子像一把大鐵鏟那么大,而且形似,不像蓮荷葉那么圓,陽光下,一陣風過楚楚動人。芋荷桿上細下粗,成書卷形,那卷底會不斷地生出新的芋荷,白中帶綠,細嫩如梭子。芋荷桿人畜可食,作為豬食只需把它們從蔸底用鐮刀割下,連同葉子煮熟即可,而人食之便要去葉撕皮,并用開水浸煮之后撈起再用油清炒,才不會澀口,有的人家切片曬干留著慢慢吃,尤其是用豬肉炒更是一道難得的菜食,十分可口。入秋之后,從芋荷桿底部還會長出一支支如劍形的芋荷花,紫紅色,去掉上面的花蕾,撕掉皮之后,同樣是一道美食。
芋荷長得如此茂盛美麗,與農民辛苦勞作是分不開的?!八脑路N芋,一本萬利;五月種芋,一本一利?!狈N芋是有時節(jié)的。一個個種芋栽下去之時,便要蓋上谷殼、草木灰之類,待到夏初,隔三差五地施肥之后,芋便開始長出芋荷桿葉,嫩嫩的,羞羞的,像娉婷的少女稚氣十足,在夏風中搖擺著單薄的劉海和身姿。這個時候便要“上溝上土”,而且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次除一些草,培一點土,快到山上各種樹枝發(fā)出嫩芽之時,便要上山砍來大捆大捆的櫧樹、厥類或其他一些不知名的植物嫩葉,鋪在芋根之上,待它們枯軟下來后,就要上大溝培大土了,也就是芋田里要成溝成壟,這便于芋頭生。俗話說,芋頭不雍,白費人工,正是此意。芋頭喜水,愛陰涼,一般都栽在水路好、常濕的田地里,逢旱年還經常要車水灌溉,或者整夜守著,直到有水流進自家田里,才肯回家休息。因為喜水,慢慢地浸泡久了,那一排排壟上的土逐漸變綠,并生出許多綠苔來。
“七月半,挖芋看?!币簿褪寝r歷七月半到了,芋籽基本長成了,就可以挖出來看看,并可以做菜食吃了。但真正起芋還要等到霜凍之前,那芋籽留在地里還會長得更大,更成熟。挖芋也有講究,莽漢一鋤頭下去,會損傷很多芋籽,因為芋籽都是圍繞芋娘(最初栽下去的種芋,此時已長成碗口大)生長的,簇擁在芋娘身邊,成盤狀,所以起芋先要從芋娘向外估摸著一尺見方的周邊挖起,再逐步往里挖,使每個芋籽完好無損,既可留存又可賣個好價錢。
芋頭,一年四季均可儲存,慢慢食用,是一道長命菜食。聽老人們講,上世紀60年代初饑荒時期,東鄉(xiāng)蘿卜芋頭薯,發(fā)揮了極大的充饑功能和作用,那時的人們經常把它們與白菜、蕎麥粉放在甑上蒸,名曰“蒸菜”,那樣省油。還有的人家干脆就是把它們用清水煮熟即吃,其中芋頭剝了皮之后蘸著紅糖吃,別有風味。后來,不知誰發(fā)明的“芋餃”,即用熟芋艿與薯粉或糯米粉搟成皮子,加入各種餡料,或煮或蒸做成的一道美食,在各地酒店常能吃到,廣受人們喜愛。每逢過年,東鄉(xiāng)大部分老百姓習慣做墨魚炆芋頭這道菜,寄托著年年有余的寓意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