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禮倫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3-0125-01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個世紀前就提倡“教育是教人做人”,提倡“教育要滲透到所有文化課中去”。我們今天說“教書育人”“教人做人”“育人”,都說明了“德育”是每個教育者的共同任務(wù),而不僅是政治課的任務(wù)。而語文教學本身固有的不同于別的學科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重視“德育”的責無旁貸。并且語文學科自身固有的特點,也決定了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是得天獨厚的?,F(xiàn)行的中學語文教材,選了大量名篇佳作,以準確的語言,恰當?shù)膶懛?,或抒發(fā)對祖國人民、祖國文化的熱愛,飽含著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或歌頌無私忘我,獻身人民的高尚情操;或揭示生活的真諦,明辨是非美丑,處處是“真善美”的閃光,同時,又是一定的思想內(nèi)容和一定的語言形式的統(tǒng)一體?!袄矶ǘ筠o暢”的一切典范文章,無不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在語言形式的講解中,發(fā)掘教材本身蘊含的意義,實施“德育”,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光是這一點,其他學科就望塵莫及。如何發(fā)揮語文學科的這一優(yōu)勢更好地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更好地“教書育人”,培養(yǎng)新的合格人才?則是要經(jīng)過身體力行的探索,方知個中得失的。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少數(shù)人沒有充分認識大綱中“語文訓練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輔相成”,更沒有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潛移默化”的特點來實施“德育”。表現(xiàn)在:一是脫離字詞句篇大談思想意義,或者抓住片言只語借題發(fā)揮空洞說教。這種“微言大義”的做法,教師講得吃力,學生聽來乏味;二是把語文課上成語法、語音、語匯課,不去發(fā)掘語文教材內(nèi)涵的思想意義去影響感染學生,甚至故意避開思想的內(nèi)容,認為只要把字詞句式講清楚能對付考試就行了,思想教育是政治課的事。
可取的做法是怎樣的呢?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根據(jù)學科的特點,滲透在教學的過程中,起到潛能默化的作用?!薄皩W科特點”上文已有分析,這里還要認真理解的是“滲透”二字。我認為這兩個字一方面說明了語文教材的特點——蘊含的德育內(nèi)容無處不在,語文教學中的“德育”與語文教材的語言形式的不可分割,事實上,現(xiàn)行的中學語文教材已經(jīng)證明了這一點。另一方面,“滲透”二字更說明了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德育”的方法。說白了,“滲透”即是在字詞的揣摩中,篇章的咀嚼中不動聲色、不著痕跡地將社會的脈搏、世界的風云滲入學生的心田,塑造無數(shù)真善美的心靈。這個方法在教學實踐中被證明是有效的,因而是可取的。如前面所寫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典范文章,本身蘊含的精神力量無疑會給學生一種積極向上的感情和理性的熏陶。比如大量民族英雄、愛國志士、革命先烈的有關(guān)文章,本身抑惡揚善的觀點就十分鮮明,從不同的側(cè)面引導學生了解和認識中國古代的文明史、近代中國的衰落史,我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史,進而啟迪學生的愛國熱情,真正懂得為什么“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確立報國之志。這種引導是在對字、詞句等語言形式的分析中完成的,這就“相輔相成”,就是“滲透”。
除了在課文的講授中“滲透”外,我還把“滲透”貫穿在作文的口頭講評和書面評改之中?!爸v評”和“評改”我都不僅僅著眼于寫作能力的評估,還著眼于對學生心理健康與否的了解上,去發(fā)現(xiàn)他們的思想軌道,加以正確的引導?!把詾樾穆暋保袑W生有他們的心理特點,有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他們的是非好惡觀念也常在“言”中表現(xiàn)出來。對此,教師立足于超前的心理疏導,對學生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關(guān)鍵時期的個性心理健康發(fā)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這遠比在他們錯了之后記過處分的作用大。比如在學生口頭作文中,我讓他們各自用三個形容詞概括自己,并加以簡單證明。這在形式上是思維和表達能力的訓練,可我針對學生在表述中反映出來的對社會人生理想各個方面的思想傾向,在評價語文能力的同時,明確了“是非”,進一步讓他們討論該做一個怎樣的人。在書面評改中,我也同樣重視能力的評價和思想方面的疏導,有的學生在我寫的評語后邊又寫下了“心里話”,這樣展開筆談,既增進了師生間的了解和信任,又可有針對性地深入“滲透”。
當然,這方方面面“滲透”的效果一時間仿佛不好量化,要不怎么說是“百年樹人”,教育是“百年大計”呢?從塑造真善美的心靈,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shè)的合格人才看,這種“滲透”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綜上可見,教育目的的規(guī)定,尤其是新形勢下人才的需要,決定了“德育”在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語文教材的特點,尤其是語文教學實踐更充分證明了“德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可行性,證明了“滲透”法是目前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德育”的最好方法。
(責任編輯 易 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