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玲
【摘要】護患溝通是護士與病人之間的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的過程,所交流的內容是與病人的護理及康復直接或間接相關的信息,也包括雙方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等方面的交流。
【關鍵詞】護患;矛盾;溝通技巧
【中圖分類號】 R47【文獻標識碼】B
南丁格爾曾這樣說過:"護士工作對象并不是冰冷的石塊、木片和紙味,而是具有熱血和生命的人類。"良好的護患溝通是減輕患者身心痛苦的需要,是促進護患之間的理解和支持,是提高護理效果的需要,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1]。隨著醫(yī)學模式的改變,使護理工作從功能制轉向整體護理,而護患溝通障礙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因此,良好的護患溝通就成為了護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內容。
1護患溝通的重要性
在臨床護理過程中,護士與患者接觸最多,所以護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影響著每位患者對治療疾病的心情,那么,良好有效的護患溝通是很重要的。俗話說:"三分治,七分養(yǎng)"而"養(yǎng)"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心理的過程,患者本身就是一個很敏感的群體,護士用詞不當,態(tài)度生硬都會引起矛盾的發(fā)生,延誤對患者的治療。所以,護患溝通是護士進行護理活動最基本的要求,它與護理知識和技術同等重要[2]。同時,可以為患者創(chuàng)造和諧安全、支持的治療環(huán)境,使患者在接受治療和護理過程中盡快恢復和保持良好心態(tài),使病人早日康復。
2護患矛盾的原因
2.1環(huán)境陌生、交流信息不足 患者對醫(yī)院環(huán)境陌生,有恐懼心理,容易緊張及焦慮,尤其對于首次治療的病人較明顯,迫切想要了解主要的相關問題,如治療、護理、用藥、費用、醫(yī)生及護士的業(yè)務水平等,患者接觸護士,如護士不能對患者疑問提供相關信息,就容易造成患者及家屬的不滿。
2.2態(tài)度生硬、解釋不到位 很多醫(yī)院存在護理人員編制不足,長期超負荷工作,對醫(yī)院待遇不滿,容易產生抱怨情緒,缺乏對患者同情和理解,例如:一位腹痛的患者,因為身體不適,心情不好,對護士要求苛刻,說:"趕緊給我打針,我快疼死了,我住著院,你們掙我的錢,就得為我服務。"而護士對其不滿回應到:"你的錢又沒給我,喊什么喊,疼的受不了找醫(yī)生啊,醫(yī)生下藥,我再給你打針。"由于護士對患者態(tài)度生硬,造成患者及家屬不滿,工作中若不注意言行,不考慮他人感受,易引起糾紛。
2.3臨床專業(yè)技術水平不高,引起不信任 面對病人提出的問題,回答不全面,操作技術不熟練,服務質量欠佳,例如:護士為患者進行靜脈輸液時,由于技術問題,對其反復進行穿刺,引起患者穿刺部位疼痛,造成患者對護士不信任,甚至反感,拒絕治療,影響治療效果。
3護患溝通技巧
3.1應用禮貌性語音 如"您好、請、打擾了"的禮貌性語言??梢韵颊叩哪吧泻涂謶指?,增強護患親切感,避免簡單、粗暴、生冷的語言,使其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3]。
3.2正確稱呼患者或自我介紹 對于年齡大些的患者,給予其稱呼,如"叔叔、阿姨"等尊稱語言,讓患者有親切感,以表示對患者的尊重,便于溝通有個好的開始。首次與患者會談應介紹自己的名字、職稱及職位,以便患者稱呼。
3.3聲音溫柔,微笑回應 面對患者微笑服務,不僅可以舒緩患者緊張心情,還能增進患者信任,以便更多的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和需求,使溝通達到良好的效果。
3.4真誠坦率,善解人意 真誠對待患者,坦率地向他們表達真實的情感和態(tài)度,使他們感到親切和溫暖,同情患者的遭遇,關注患者的生存狀態(tài),運用生活中的例子或比喻,反復講解,提高交流質量,達到溝通的目的。
3.5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及專業(yè)水平 與患者交流時,向其講解有關疾病的相關知識,對其進行健康教育,患者有問必答,做治療時也能得心應手。
4體會
當今社會隨著整體護理的不斷發(fā)展,應患者需求提高服務質量,本著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加強護患溝通尤為重要,護患溝通是架起護士與患者之間信任的一座橋梁,它雖然僅僅只有四個字,但所存在的意義是很重大的。作為護士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要重視自己的言談舉止,個人審美,態(tài)度表情,儀容儀表等方面。掌握溝通的技巧,贏得患者對護理人員的尊重和認同,增進彼此間的信任和理解[4]。使護理服務質量得以肯定,也使患者身心得以滿足,達到所希望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褚旭霞,倪愛珍.營造良好就醫(yī)環(huán)境,體現(xiàn)人文關懷[J].同濟大學學報(醫(yī)學報),2007:28(增刊).
[2] 秦愛喜.淺析護患溝通與交流技巧[J].中華實用醫(yī)學,2004,6(5):119-121.
[3] 張玉鳳.護患溝通在整體護理工作中的作用[J].包頭醫(yī)學,2006,30(4):40-41.
[4] 溫淑華.護理溝通在創(chuàng)建和諧病區(qū)中的重要性[J].中外健康文摘,2011,8(45)177-1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