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題回放
閱讀下面的文字,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山羊過獨木橋”是為民學校傳統(tǒng)的團體比賽項目。規(guī)則是,雙方隊員兩兩對決,同時相向而行,走上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獨木橋,能突破對方阻攔成功過橋者獲勝,最后以全隊通過的人數多少決定勝負。因此習慣上,雙方相遇時,會像山羊抵角一樣,盡力使對方落下橋,自己通過。不過,今年預賽中出現了新情況:有一組比賽,雙方選手相遇時,互相抱住,轉身換位,全都順利地過了橋。這種做法當場引發(fā)了觀眾、運動員和裁判員的激烈爭論。事后,相關的爭論還在繼續(xù)。
考題解析
材料所給內容是對“兩人過獨木橋”這一比賽內容的理解。比賽是有規(guī)則的,可是,有一組比賽選手卻打破了這一規(guī)則。這種做法,自然引起了爭論。那么,到底這種做法對還是不對呢?應該說,這是一道無解的試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會產生不同的認識。因此,從以下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從整個事件內容看,材料所寫的是一次比賽事件,反映的是“規(guī)則”這一話題。這樣,就可以從“規(guī)則”或者“打破規(guī)則”這兩個相對的角度構思立意。
1.無論是比賽還是生活,都應該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才能實現公平。反之,如果打破了規(guī)則,社會便沒有了秩序。
2.能夠在比賽的過程中探索出新的方式,以互相抱住轉身換位過獨木橋,體現了創(chuàng)新的精神。生活中,不能一味地固守規(guī)則,而應該轉變思維,打破傳統(tǒng)。
從局部內容這一角度看,材料中的事件之所以存在爭議,是因為有一組選手打破了規(guī)則,而打破規(guī)則所用的方式,就是一改將對手逼下獨木橋,而是以合作雙贏的方式探索出新的比賽形式。這樣,就改變了原有的競爭方式。從這一角度思考,可以圍繞“競爭與合作”的關系進行分析,從而得出對生活的認識。
1.競爭,并不意味著你死我活的斗爭,雙贏,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2.雙贏是一種智慧,這種智慧會讓我們收獲人生中的一個又一個驚喜。
從人們對事件的看法這一角度分析,材料中過獨木橋這一事件,如果按規(guī)則辦事,就必須使對方落下橋;如果打破規(guī)則,就可以實現雙贏。對這一問題的爭議,反映出時代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如果能夠以理性的態(tài)度分析這一現況,就可以得到深刻的思想認識。
1.爭議的過程,便是思維不斷拓展的過程。
2.生活中不能少了爭議,一味地服從會讓我們的思維麻木。
一類文
規(guī)則,能以智慧化解嗎?
□河北一考生
簡簡單單的比賽,因獨木橋上上演的合抱場面而變得復雜。既定的規(guī)則,是不是可以隨意打破呢?這不應該是一個出現爭議的問題。
在一個個方法面前,在種種智慧面前,稀薄的規(guī)則意識在生活的港灣中搖搖欲墜。當人們把遵守規(guī)則隨意唾棄時,還會有誰能夠拾起生命中曾經堅守的信仰?人們忙不迭地開挖著規(guī)則中的“智慧”,奮不顧身地投入到變通的懷抱,卻忘了摸一摸自己的靈魂是否還有余溫。這就是我們生活的時代,一個有規(guī)則卻無規(guī)則意識,一個有悲劇卻無悲劇感的時代。“智慧”中的悲劇將最終上演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
規(guī)則,這是一個讓我們深思的話題。破壞規(guī)則帶來的災難,也經常在我們耳邊敲起警鐘,可是,因為個別人總是帶有一定的僥幸心理,總是漠視應有的安全意識,讓一幕幕慘痛的悲劇時有發(fā)生。一輛輛改裝后的校車,載著超出幾倍數量的學生,瘋狂行駛著,就像一匹匹高危的脫韁野馬,將一個個天真可愛的孩子,帶上了不歸之路??吹揭环芰艿漠嬅?,怎么叫人不心痛呢?國家的政策,不能總是想方設法地變通,要堅定不移地執(zhí)行。如果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而破壞了規(guī)則,忽視了花朵一樣的生命,這便是一種對社會極為不負責任的表現。什么時候才能嚴格地遵守規(guī)則,用安全的校車接送孩子,讓孩子們擺脫“高危狀態(tài)”呢?
除此,君不見,還有“躲貓貓”“醫(yī)跑跑”“喝水死”“蹲而死”“激動死”……每一次“流行”,都如一場瘟疫般浸染了每個現代人的細胞,這些難道不是漠視規(guī)則的“智慧”在興風作浪嗎?
蘇格拉底曾說:“我走了,你們還活著,至于哪條路更好,只有神明知道?!鄙衩髟缫衙髁说氖?,我們是繼續(xù)對漠視規(guī)則的智慧引發(fā)的悲劇熟視無睹,還是幡然悔悟?
被霓虹燈染紅的夜空下,夜的城市在迸發(fā)它罪惡的花,我如同一個原始的巡游者帶著這個時代的悲哀穿梭在喧囂的街,講著這個世界拒絕聆聽的話。我說:“在這個潛規(guī)則的世界里,已再無奇跡與神話,所謂奇跡不過是一窮人一夜暴富的故事,所謂神話,不過是一個人怎樣在成功的賭場上巧取豪奪。
當我狂吟,黑暗應匍匐靜聽,黑暗應見我鬢發(fā)賁張,為了痛苦地,歡欣地,冷寂地,迎接且抗拒時間的巨火,火焰向上,挾我的長發(fā)而飛騰:把握良知底線,遵守規(guī)則,摒棄規(guī)則中的“智慧”。
村上春樹曾說:“人心不是石頭做的。”我相信,規(guī)則經智慧的燃燒或壓榨,會如茗香般色愈艷,香愈烈。
評點
逆向思維,挖掘本質。作者選取了“堅守規(guī)則”這一立意,卻從“以智慧化解規(guī)則”這一反面的角度進行分析,運用豐富的素材,集中論述。
挖掘深刻,哲理思辨。對問題校車事件,“躲貓貓”“醫(yī)跑跑”“喝水死”“蹲而死”“激動死”等現象,都充分揭示出用智慧打破了規(guī)則后的無奈。蘇格拉底、村上春樹的名言后面,更引出“我說”的內容,表現出鮮明的哲理思辨色彩。
成熟大氣,一氣呵成。每一句話,都像是思想的自然流露,富有很強烈的哲理意味。整個文章的思路順暢自如,毫無雕琢的痕跡,每一個層次,甚至每一句話之間,都體現著鮮明的邏輯性。
閱卷現場評分:內容20分+表達20分+發(fā)展17分= 5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