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勝利
摘要:新課改形勢下教育離不開批評和懲罰,同時,教育者在進行批評和懲罰時要得法,不可一概而論,罰無定則。也不能讓自己的語言與行為逾越法律范疇,變成一種傷害。
關鍵詞:批評懲罰;新課改;必要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2-0099-01
新課程改革的春風已經(jīng)吹綠了祖國大江南北。眾所周知,新課改注重以人為本,要理解人、關注人,繼而提升人。我們教育工作出現(xiàn)了很多新問題,現(xiàn)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許多老師都有類似抱怨,我們正處于信息化高速發(fā)展,多元化立體的社會,環(huán)境日趨復雜,影響孩子成長的因素日愈多樣化,而剛從傳統(tǒng)教育桎梏中蛻變抽身的我們,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2013年9月14日,教師節(jié)剛過去,江西省某高中一名高三生,因不滿班主任的嚴格管教,將其殘酷殺死,剛剛從事5年研究生教師當場身亡,行兇者逃亡,起因竟只為一個手機,又是一起教育悲?。τ趯W生的不良行為,違反校規(guī)校紀時我們還批評嗎?教育還需懲罰嗎?
一、批評、懲罰的必要性
勿庸置疑,沒有批評、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愛和賞識不能解決一切問題,懲罰和批評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們教育中批評與懲罰從春秋時代私塾先生手里那一把戒尺就開始了。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學生尚處在成長過程中,難免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或“偏見”,實施必要懲戒,能促使學生沿良好、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反之,如果缺少批評、懲罰,無疑會讓這些錯誤更深刻,更擴大化,將問題推向社會,造就了大量半成品、次品,那樣身為教師的我們難辭其咎。對成長中的青少年批評、懲罰是教師職責所在。
一個小學生經(jīng)常遲到,當時的孩子可能只需老師幾句嚴厲的話,而到了初中對于一個常常遲到的需要絕不僅是那幾句話,罰站、罰跑或者更嚴厲的懲罰,而隨著孩子長大,到了高中,我們碰到一個遲到習慣的學生就很難有所改變了。以此類推,小孩子們小時做作業(yè),聽課不認真,調(diào)皮搗亂,損壞公物,貪玩,戀網(wǎng)絡,戀小說等,哪一件能不批評懲罰呢?如果我們不批評懲罰,我們教育者將看到的不會是滿園春色,而是劣跡斑斑、為所欲為的霸王。我們的法律、社會活動準繩也不再有效力,那不是我們想看到的,而我們將會被社會再一次拷問,我們是社會破壞者的助推手。
二、批評懲罰是有方法的
中國著名特級教師趙春玲說過:批評不僅是一種武器,而且應該是一門藝術。全國知名教師培訓專家、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策劃、學術委員會委員汪志廣老師曾說:學生犯錯,不要聽之任之,也不能簡單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那么怎樣才能行之有效地達到預期目的呢?汪老師在一次培訓講座中曾提到,老師不要輕易原諒學生,要延長認錯過程。學生犯錯是有利益驅(qū)使他,我們只能用更大的利益去誘惑他。換言之,學生犯錯都有其理由。我對此深有感觸,就拿學生抄襲作業(yè)來講,布置的作業(yè)對于不會做或者不太熟練的學生來講,在預期內(nèi)完成他會受煎熬,而抄作業(yè)又快又可以少受煎熬,還有短暫完成后的成就感,也省去因沒有完成作業(yè)老師的責怪,這就是利益。所以老師們在批評時,絕不可只顧錯誤的表象,自顧自一個勁兒地說教乃至懲罰。
對于一個作業(yè)馬虎或遺忘或抄襲的學生,班主任教育時聲色俱厲:“作業(yè)如吃飯,你怎么不忘記吃飯呢?抄襲就像做小偷,你年紀輕輕就做小偷,真不害臊!”結果是孩子垂頭喪氣,一臉無奈。曾讀到一個小故事,美國總統(tǒng)柯立芒有一次批評女秘書,他是這樣說的:“你今天穿的這件衣服很漂亮,真是一位迷人的小姐。不過,希望你以后能對標點、符號稍加注意,那么你打的文件會跟你衣服一樣漂亮。”女秘書聽了以后心悅誠服地改正了錯誤。同樣是批評,一個讓人無奈,一個讓人心悅誠服,批評可以成為一種賞識藝術,可以展現(xiàn)一個人的德才教養(yǎng)和風度。學生性格各異,批評方法也因人而異,但所有批評、懲罰都得以愛心為前提,就得讓他們知道教師批評他是在幫助他改正錯誤,而不是站在他的對立面,繼而將矛盾激化。我從多年來的經(jīng)驗悟出一個批評準則:在接觸到一個新班級時先將基本要求示眾,那就是校紀班規(guī),其次屬于自己的個性化要求,并告知原由,講清道理,讓絕大部分同學心悅誠服地接受約束,久而久之大家便都接受了。其次,在未了解一個學生性格特征家庭背景時不要去批評懲罰,否則達不到效果。最后是用正面積極的因素去影響學生,用學生去教育學生效果會更好。許多老師對于遲到深惡痛絕,而遲到在學校班級管理中如同癌細胞一樣一刻也沒有停止裂變。因此批評懲罰方式便層出不窮,罰站、罰跑、罰打掃、到寫檢討、抄書找家長都用上了,結果濤聲依舊。對此我是各個擊破,有的同學他自信乃至自負,他覺得遲到幾分鐘不是大事,我就對他深入淺出分析所謂大與小,告訴他:“你是一個各方面都不錯的同學,品德好、學習好、體育好、積極性高,美中不足的是時間觀念不強?!币宦牭竭@,自信的學生便被激發(fā)了內(nèi)心斗志,再也不會遲到了。對于好斗的學生,就更直接了,比較他和他的競爭對手的優(yōu)劣勢,就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對于性格偏弱的學生就需要時間與耐心了。
三、批評懲罰一定要有度
批評和懲罰的目的是為了不批評、不懲罰,我們與學生之間是一種平等的、互助的關系模式,絕不可好心辦了壞事,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小心自己的侵權行為?!吨袊處焾蟆穲蟮婪Q:2001年11月,重慶市壁山縣某中學老師汪某私自并公開曝光一學生早戀日記,并不允許該生上課,導致其離家出走,精神遭受創(chuàng)傷。受害學生將汪某告上法庭。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認定,汪某的行為侵犯了學生的名譽和受教育權,應當向?qū)W生公開賠禮道歉,并賠償精神損失費。類似的師生、校生之間的法律糾紛不少見,因為職業(yè)的特殊性,往往會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在當今法治社會,教師亦或是關注教師的人,都不會僅從道德的維度來判斷教育行為,有些合情但不合法的行為應當引起教師們的警醒。我國的《教師法》對教師和學生的權利義務進行了詳細的明文規(guī)定,教師從自身的角度出發(fā)也應當去了解,加強學習,增強法制觀念,人權意識。
教育是陽光下最神圣的職業(yè),教師是播撒精神之光的使者,傳道、授業(yè)、解惑并不能詮釋我們工作的全部,愛的傳遞、心的交匯才能讓教育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