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元忠
摘要:語文課中恰當?shù)牧舭?,讓學生去自主探究。這是學生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課堂變得充滿生機和活力。留白好比是當我們在看到一個有“缺陷”或“空白”的事物時,并促使大腦積極興奮地活動,讓學生去填補和完善那些“空白”,從而使學生在探究問題過程中獲得審美上的快樂。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留白;藝術(shù)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2-361-01
留白是中國畫的一種手法,即在整幅畫中留下空白,給人以想象的余地,這種以無勝有的留白藝術(shù),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語文教學如果跟作畫一樣講究“留白”藝術(shù),巧妙地利用文本中的留白,給學生營造一個想象和創(chuàng)新的空間,讓學生在空白處放飛思緒,深入文本,與文本進行生動的對話。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課文沒有直接提供的信息,而且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去實現(xiàn)完美,去主動創(chuàng)造。
一、朗讀指導中的留白,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當孩子在體會文境之后,渴望用朗讀來表達自己對文本的感悟時,有時可能一下子不能進入語境,無法馬上進入角色,真正抒發(fā)內(nèi)心那個真切的聲音。此時老師可以用留白的手法,讓孩子閉目靜心,醞釀感情。當片刻沉思體驗之后,孩子的朗讀可能就會聲情并茂,富有情感感染力。筆者在執(zhí)教《別了,我愛的中國》一文時,指導學生朗讀“船慢慢地向前駛著,沿途停著好幾只灰色的白色的軍艦。不,那不是懸掛著我們的國旗的,那是帝國主義的軍艦。”一小節(jié)時,先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之后用自己的朗讀把這份情感表達出來。由于學生與文中所描寫的年代的時空距離太遙遠了,學生感悟雖有,卻很難有切己的體悟。一個學生站起來朗讀,明顯感覺那僅僅是讀,而不是在抒發(fā)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這時,我并沒有馬上進行技巧的指導,而是引領孩子回憶電視、電影中所看到的帝國主義侵略者在我們的領土上欺凌百姓、蹂躪同胞的畫面,讓其仿佛正身處那個民不聊生的年代中。這幾秒鐘的留白,醞釀的是一種民族存亡的辛酸感,體驗的是一份國難當頭的悲憤感。學生切己體悟之后情感體驗更真切了,自然朗讀也就聲情并茂了。此處的留白如同白居易筆下的琵琶女彈奏前的轉(zhuǎn)軸撥弦,看似在調(diào)音,實則是在調(diào)心?!稗D(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备星槔首x中的留白期待的就是這種藝術(shù)效果。
二、在文章的細節(jié)處留白,豐富學生的情感
俗話說:“細節(jié)決定成敗。”每篇文章中的細微之處恰恰是蘊含了作者深深的情感,教學中,我們應善于挖掘這些細節(jié)??梢岳妹襟w播放精彩生活情境來引導學生進行補白,會深深吸引學生學習課文內(nèi)容的求知欲,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覺。這時學生的頭腦中就會重現(xiàn)生活的情境,再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情境進行補白,暢談自己的生活,感受自己生活的幸福。
例如:我在教學《風箏》第三自然段第二至四句“一個人用手托著,另一個人牽著線,……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边@部分就是介紹孩子們放風箏的過程,孩子們學到這里是特別希望自己也身處其中,感受放風箏的樂趣。筆者抓住學生的這個心理特點,及時地在課堂中播放學生在操場上利用各種方法放風箏的情境,學生看到這樣的情境,都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每個學生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于是,筆者結(jié)合設置的生活情境問:“你們放風箏時,有比課文中的小朋友更好的技術(shù)嗎?你有什么難忘的感受?”學生根據(jù)自己放風箏的經(jīng)驗,暢談自己放風箏的優(yōu)越技術(shù),并在課堂中繪聲繪色地表演出來。接著,筆者就追問學生“當你放風箏成功后,你會跟同學說些什么話呢?”同學都盡情地說出自己放風箏后的感受,學生們也紛紛豎起大拇指表揚同學放風箏的技巧。通過這一真實的生活情境再現(xiàn),再讓學生進行補白,豐富了學生的情感,豐富了課文潛藏的意義,使學生樂于學習,樂于探索,樂于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快樂。
三、提問中的留白,激活學生思維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學問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設計富有藝術(shù)性、趣味性與啟發(fā)性的問題,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質(zhì)疑,善于提問,勇于探索,這樣才能激活學生思維,親歷知識的形成與探索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留白,讓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動腦,以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拓展學生思維。
如在教學《生命橋》這一課時,我提出問題:同學們,我們見過小橋流水,見過橫跨長江的大橋,但是你們知道生命橋嗎?問題一拋出,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有意注意力,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激發(fā)了學生對生命橋的探索欲。此時我不是急于給學生講解,而是讓學生先默讀課文,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文的學習。這樣就為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啟迪思維提供了充分的時間與空間,便于學生對問題展開討論、分析與交流。學生通過小組學習,讓一幅幅畫面躍然紙上。同時我還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的精彩語段,引導質(zhì)疑。以加深學生對課文主題的認識。如有的小組對“當年輕羚羊在空中向下墜時,奇跡出現(xiàn)了:老羚羊的身子剛好出現(xiàn)在年輕羚羊的蹄下,年輕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墜的身體又突然升高并輕巧地落在了對面的懸崖邊,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斷翅的鳥。筆直地墜落了山澗”這段話進行了詳細分析。學生指出,通過一系列動作:后退、奔跑、猛蹬、升高、墜落,可以看出老羚羊的堅定與義無反顧。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感悟,理解了老羚羊的內(nèi)心世界。
語文教學“留白”的藝術(shù),給學生多留點想象的余地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更多時間地讓學生去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從而讀出自我,讀出飛揚的個性。語文老師不妨學學中國畫的“留白”藝術(shù),激勵學生再創(chuàng)造的花絮。少著墨,多留白,語文教學一定“意造景生”,變得意趣橫生,讓“留白”藝術(shù)詩意棲息在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