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映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一些老師重分析,輕吟悟;重理解,輕朗讀;重延伸,輕文本;重知識,輕積累;重內容,輕表達。忽視朗讀文本的現(xiàn)象非常嚴重,教學未把讀作為目標,教師讀的指導少,學生讀的訓練少。小學語文教學法專家張?zhí)锶粽f:“一課書教完后,成敗的第一個標準應該是學生是否熟讀了課文?!彼栽陂喿x教學中,我們要貫徹“以讀為本”的基本理念。
關鍵詞:新課標;閱讀教學;以讀為本;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4-275-01
所謂“以讀為本”就是指語文課堂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把讀作為教學的根本任務,要把讀擺放在教學的中心位置上。《語文課程標準》在階段目標的閱讀部分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笨梢?,“以讀為本”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讀應貫穿閱讀教學的始終,它是閱讀教學的根本任務和主要方法。小學語文教學要體現(xiàn)“以讀為本”的思想,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感悟語言,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受,在讀中陶冶情操。從而達到“以讀促思,以讀激情,讀中感悟,讀中遷移”的目的。小學低年級課文語言優(yōu)美,淺顯易懂,是落實大綱要求的極佳載體。那么,如何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落實以讀為本,從而優(yōu)化閱讀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呢?
一、整體感知,以境誘讀
教師通過富有情感的語言,通過音樂、圖片、實物、影視片斷等真實生動的各種媒介,營造讀的情境,從而誘發(fā)學生讀書的熱情,激活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更好地感悟語言,引起感情的共鳴,愛作者所愛,恨作者所恨,達到“語語悟其情”的目的。根據(jù)學生認知規(guī)律,閱讀教學一般要按照由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教學順序。因此,閱讀教學的第一個層次是整體感知。依據(jù)學生對新異知識特別感興趣的特點,教學開始,可在解題的基礎上提出有趣的問題,激發(fā)學生饒有興趣地去朗讀課文。
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課,課前先用多媒體課件向孩子們出示一組美麗、神奇的小壁虎活動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吸引孩子的眼球,在解題認識小壁虎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小壁虎的尾巴哪去了?他向誰借尾巴?結果怎樣?這些問題可能提的不是很邏輯,但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卻是新奇而有趣的,他們的心理上會產(chǎn)生躍躍欲試的欲望。此時,教師就要把握時機布置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般提如下幾方面要求:(1)讀準字音,遇到難讀的詞語、句子多讀幾遍。(2)一邊讀一邊思考前面提出的問題(3)讀完后標出自然段,畫出文中生字新詞。學生此時按要求進行的自由式朗讀既有對生字新詞的感知,又有對課文內容的初步了解,長期這樣訓練,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從整體上著手,一邊讀一邊想,一邊讀一邊畫的良好閱讀習慣,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抓住重點,以讀引讀
通過教師讀,帶動學生讀,通過優(yōu)生讀,帶動差生讀,或激發(fā)學習情緒,或幫助把握感情基調,或促進思考加深理解。如有些課文,語言優(yōu)美,情感真摯感人,可以通過教師范讀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因此,應該大力提倡教師以讀引讀,要讓學生每節(jié)課真正有一點實在的收獲,哪怕是一個詞語的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一段課文的背誦,或者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應該允許學生在頭腦中有不太明了的東西,有一些模糊的認識。因為,一篇課文往往有一個至幾個重點段,一段話一般有一個至幾個重點詞,學生讀書時也會自然而然地覺得這兒是精彩之處,那兒是動人之筆,這兒還有個問題,那兒還有個疑點。這些詞、句、段及精彩、疑點之處就是閱讀的重點,就是需要下功夫感悟的地方。通過老師的讀去感染學生,帶動學生通過多讀感悟語言文字的美。有些課文對話較多,可以通過教師讀提示語或師生分角色朗讀,更好地激發(fā)學生讀的熱情,把握感情基調,從而在讀中理解、感悟。
三、抓住環(huán)節(jié),以品促讀
通過對課文的品讀,促進學生思考,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領悟語言規(guī)律,從而激發(fā)興趣,加深感悟,積累語言。在教學中,我們有了對課文內容和作者語言特色的理解,就會自然地從心中產(chǎn)生一種與課文內容相和諧的激情,有一種與作者心靈的溝通的需要,這就要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實現(xiàn)。對課文進行品賞玩味地讀,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更進一步地升華思想,陶冶情感。
這里,教師往往出于自己對課文的感悟,精心輔導學生“應該怎樣讀好課文”,刻意采用“渲染導情”、“范讀激情”等手段教學。但有時效果卻不一定好,因為學生的感悟與教師不一定是同步,這樣做也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這時,我們不妨放手讓學生自已品讀,采用“讀中悟情”、 “評讀促情”的辦法進行輔導,教師在學生讀完課文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說“為什么這么讀?”“哪個地方讀得好,結合課文具體說說為什么好?”或是“讓我們學習他一起讀讀”等促進學生讀文。這樣就會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悟,自覺地糾正不正確的朗讀方法。
四、明確目的,以練導讀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以讀為本”的根本目的是要求我們不但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得到品德情意的熏陶,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引領學生在讀中感悟、體驗、內化所讀材料的語言表達方法。“以讀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機械重復,而是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教師要通過富有啟發(fā)性、針對性的練習引導學生自主地讀課文,理解課文、領悟規(guī)律、并進行遷移運用。如《錫林郭勒大草原》一文的教學中,學習“草原是一個歡騰的世界”這一部分課文時,教師可有針對性地設計練習,讓學生通過自主讀文填空:草原上有( )的雄鷹,有( )的百靈鳥,有( )的牛羊,有( )的小馬駒,有( )的黃羊,有( )的蒙古包,有( )的牧民。這樣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又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
總而言之,“以讀為本”的基本策略真正做到了“多讀自悟”,體現(xiàn)了學生為主體。在小學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加大改革的力度,讓讀貫穿閱讀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在讀中理解,積累,模仿,創(chuàng)造,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