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義
摘要:課程設計方面我想從更先進的理念定位自己的課程,最重要的是站在一切為了學生的角度進行設計,多注重學生興趣的激發(fā)。在不斷的實踐中多多磨練,多多思考。
關鍵詞: 大氣壓強;物理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1-280-01
我的說課的課題是《大氣壓強》,下面將從教材地位、說學情分析、說教學目標重難點、說教法學法、說教學流程說課。
學情分析
1、八年級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很高,但抽象思維能力不足。
2、大部分學生對大氣壓的實踐經驗比較少,喜歡動手操作、探究現(xiàn)象,所以應盡量用多些實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去觀察、分析和理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大氣壓是客觀存在的;了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
2.、知道托里拆利實驗的原理、過程和結論。
3、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氣壓的實例。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一些實驗現(xiàn)象感知大氣壓強的客觀存在。
2、通過實驗探究,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感知人類對大氣壓強的利用。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大氣壓應用的了解,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2、通過對大氣壓強的認識,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使學生領略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教學重點、難點
1.大氣壓強的存在和大氣壓的測定。
2.理解活塞式抽水機和離心泵的工作過程。
教學資源
1、水槽、長短試管各一個、裝滿水的礦泉水瓶、1米長的玻璃管一根、橡膠吸盤一對、一次性紙杯和吸管若干、錐形瓶一個、雞蛋一個、液體壓強演示器一個、玻璃杯一個。
2、自制的多媒體課件
一、導入新課
(1)通過請同學們喝飲料(有些吸管完好,有些提前扎了一個小洞)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同時在喝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有些同學喝不到嘴里的問題,從而引出今天的課題。
聯(lián)系生活實際,采用平時最常見的喝飲料的過程,體驗大氣壓的作用。一些學生到通過喝飲料喝不到嘴里,從而激發(fā)了探究問題的欲望。
(2)教師借助于液體壓強演示器讓同學們觀察實驗現(xiàn)象,對比大氣也具有重力和流動性,是否也存在壓強呢?
二、進行新課(感受大氣壓的存在)
教師設計實驗1:將一個熟雞蛋放在一個瓶口比它小的錐形瓶的上方,讓同學們來試一試
看誰能把雞蛋給壓進去?有些同學積極想辦法,可能會想到把一個燃燒的棉花團放入錐形瓶中。 學生思考并回答:一開始瓶內外都有空氣,棉團燃燒消耗了一部分氧氣,里面的氣體減少,壓強減小。 實驗感知到大氣壓的存在通過實驗過程的引導分析,學生更好地感受大大氣壓的存在,而且在分析的過程中能夠對如何證明大氣壓的存在有所體會。
教師設計實驗(2)將一個礦泉水瓶裝滿水在它的底部扎個小孔,發(fā)現(xiàn)水會往下流,問同學們誰能有辦法讓誰不流呢?小孔也沒有蓋蓋子,那么是誰拖住了水呢?同學們討論擰蓋前和擰蓋后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也就是說大氣是怎樣才把水給拖住著呢?
通過水壓強的存在證明大氣壓的存在,借助了液體的壓強。通過此實驗更過的掌握實驗壓強差的方法
三、推進新課(學生分組設計實驗證明大氣壓的存在)
同學們借助于準備的注射器、試管、橡膠吸盤、等器材設計實驗證明大氣壓的存在。如果學生沒有思路的情況下教師也可以通過提示設計的方法引導學生如何去實驗。試管裝滿水蓋上一個小紙片,然后倒置過來觀察現(xiàn)象。 兩個橡膠吸盤使勁一擠壓,看會發(fā)生什現(xiàn)象?注射器一端壓緊皮膚另一端進行壓或抽觀察現(xiàn)象并解釋。
學生看到實驗器材就會非常感興趣的去嘗試實驗,在小組合作中進行實驗的設計、完善和說明。既能提高動手動腦的能力也有利于小組合作能力的提高。請學生分小組展示各自證明大氣壓存在的方法。完成后解釋喝飲料的問題。讓學生大膽的展示他們的實驗,提高學生的合作表達能力繼續(xù)更加深入的探究了解大氣壓的發(fā)現(xiàn)過程加深對科學的熱愛。
四、大氣壓的測量
在實驗中需要16匹馬才能將半球拉開,足見大氣壓非常的大,那它到底有多大呢?同學呢有沒有方法去測量一下大氣壓呢?教師課適當結合液體的壓強,大氣壓可以支持多高的誰呢?播放多媒體課件看完課件后組織學生討論這個實驗有沒有什么缺點?播放托里拆利實驗。要求學生根據水銀柱的高度計算大氣壓強P=1.013×105Pa.拓展海拔對氣壓的影響。
五、反思及改進
在大氣壓強的實驗中本節(jié)課我借助的傳統(tǒng)實驗較多,但實驗改進之處仍有很多。例如像用試管吞鵪鶉蛋的實驗效果就比用廣口瓶吞雞蛋的實驗要明顯一些,而且還能排除重力的影響;借助于光盤和碗加上適當?shù)男揎椌湍芙o學生展現(xiàn)一個奇妙的魔術。第二:在面向學生主體性及組織學生方面有待加強。雖然本節(jié)課我極力的關注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但在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上沒有注重學生問題的生成,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沒有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引導。在學生動手實驗及交流階段教師給予的要求和組織還不是很到位,沒有是課堂的交流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