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要: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集語音、語法、詞匯、短語等基礎知識為一體,綜合考查學生初步運用英語能力的有效手段。英語閱讀課教學的目的就是教給學生閱讀方法,訓練其閱讀技巧,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具體地說,就是使學生學會在英語閱讀過程中有目的地去預測、思考和獲取信息,并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推理和判斷,從而準確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意義,領會作者的意圖。根據近年來許多調查資料顯示,高中學生英語的閱讀理解能力不盡人意,急待進一步的提高。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1-207-01
學習任何語言都需要大量閱讀。所以學習英語也需要大量閱讀。英語學得好的人,一般說來,都讀過相當數量的書;反之,也只有讀得比較多的人,才能真正學好英語。所以英語閱讀的能力,作為獲取信息的主要手段,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提高高中學生英語閱讀水平有著很大的重要性。
一、以書為本,采取多種方法擴大詞匯量
在教學中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就應當在教學中以書為本重點地有系統(tǒng)性地講授一些基本的、有效的詞匯學習法。教學應訓練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猜測詞義的能力。
1、利用上下文推測詞義。作者有時為闡明自己的某一觀點,往往會反復使用不同的語句加以論述,這時,我們就可以從己知的句子中猜測出生詞的詞義。
2、巧用關聯(lián)詞推測詞義,猜出生詞的詞義。同時老師也可以要求學生準備隨時攜帶一個自制的小本子,把課本中以及與課本有關的生詞、詞組抄在上面,根據記憶的規(guī)律進行反復記憶,對易忘的單詞要著重訓練。擴大詞匯量,僅局限于課本是遠遠不夠的。
在教學中,教師要適當指導學生閱讀英文報刊等課外讀物、看英文電視節(jié)目等方法博覽新知識。只有通過多閱讀多訓練,在閱讀中大量地搜羅詞匯,汲取豐富的英語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拓寬知識面。
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加強閱讀技能訓練
英語教學的核心是課文閱讀教學。閱讀的最終目的就是理解文章,掌握信息。閱讀技能訓練也就是如何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掌握每篇文章所包含的信息的方法。而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高閱讀速度和閱讀理解能力的先決條件。大多數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較低,閱讀速度慢,是因為多年養(yǎng)成的閱讀習慣使他們在對待不同的閱讀材料時均采取同樣的閱讀速度和方式,這樣既不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相應的閱讀量,又影響閱讀理解的效果。培養(yǎng)學生較強的閱讀能力可從如下方面著手:
1、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練習略讀、速讀、泛讀、檢索讀、整體閱讀法等,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擇不同的閱讀方式,調整自己的閱讀速度;
2、找關鍵詞,調整閱讀速度。如 and,or, besides, that is, for example等詞,預示文章前后內容或相似或互為補充,或用來推測生詞的意思;利用文中出現(xiàn)頻率比較高的的詞或詞組來幫助確定文章的主旨。 對but, however, yet, although, thought等詞是暗示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這時可適當放慢速度,因為前后左右的信息很可能預示著問題的答案;
3、注意一些與閱讀理解緊密相關的詞匯及其功能,如代詞it, them, 連接代詞that, which, who, whose以及連接副詞where, when, why等,在閱讀過程中一定要弄清楚它們所指的究竟是什么人、什么物或什么事,才能更好地準確理解文章,做到有的放矢;
4、準確把握英語句法特征。英漢是兩種不同的語言,英美人的思維習慣和語言表達方式和我們畢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就必然牽涉到英語句法的結構特征有其特別的一面。如:非謂語動詞、情態(tài)動詞、各種從句、倒裝句、主謂一致、虛擬語氣、There be句式、it的用法等,尤其是復雜的復合句往往使學生如墜云里霧中。因此,教師要結合閱讀材料教會學生如何把握句式脈絡的能力,變復雜為簡單,理順、理清句式關系。
三、選好閱讀材料,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與欲望
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索的欲望。”教師應根據不同的閱讀材料,采用多種導入形式,把文章的主題呈現(xiàn)給學生,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材料所提供的語言情境中來,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欲望。例如,提問、講故事、設置懸念、介紹背景、聯(lián)舊引新,利用多媒體等。如通過播放錄像提供與材料內容一致的真實情景和語境,動態(tài)畫面、背景音樂和文章錄音交融合一,生動形象,直觀性和趣味性都很強。在閱讀和理解中,要使學生始終保持高昂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欲望。
可按以下四個步驟循序漸進地進行:
1、了解文章大意,明確文章的主題思想。這一過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快速閱讀技巧和獲取文章整體信息的能力。閱讀前教師可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進入“問題情境”,使學生對閱讀材料產生強烈的閱讀沖動,煥發(fā)出強烈求知欲望和激情。有些文章教師可讓學生先對其內容進行預測,閱讀時捕捉相關信息,驗證其預測是否正確。閱讀后,教師采用讓學生判斷是非或找出段落主題句、中心詞或排列故事情節(jié)的先后順序或做選擇填空等花樣不斷翻新的練習形式檢測閱讀效果。
2、重點語段仔細閱讀。通過有目標的閱讀,加大信息輸入量,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理解得越好,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會越耐久。教師可利用青少年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合理地運用競賽手段,看誰理解得最準確、最全面,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欲望,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不過,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先給學生預設目標,引導他們觀察和提取與主題密切相關的具體事實和信息。例如,記敘文中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經過、結局等;科普題材中事物的形狀、大小、性質、特征等。然后通過填圖、填表格、多項選擇、回答問題等方式檢測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掌握情況。
3、理解文章深層含義。在學生掌握了課文大意和具體事實后,教師應指導他們運用已學的知識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對文章中的信息進行邏輯推理和分析判斷,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幫助學生準確理解人物性格、事實原因、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作者的觀點以及文章字里行間的深層含義。對文章中的一些關鍵句子和段落,教師應指導學生再次閱讀,仔細推敲和揣摩。只有領會了其中的寓意,學生才會有柳暗花明之感,才會獲得成就感和產生濃厚的興趣感。
4、突破語言知識難點。教師在指導學生對語篇進行整體理解的同時,應幫助學生解決語言知識方面的問題。閱讀中學生經常會遇到一些生詞、詞組和習語,它們往往對學生的閱讀理解形成障礙,影響學生繼續(xù)閱讀的興趣和欲望。因此,突破語言知識難點是維系學生閱讀興趣的必備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