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靜 陳明利
摘要:文章論述了初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出現的“斷層”現象及其主要原因,并針對性提出解決意見,希望能對初高中銜接教學的研究有所裨益。
關鍵詞:初高中文言文;斷層;銜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1-184-01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中“斷層”問題逐漸浮出水面,尤其是文言文教學斷層問題較為突出,值得我們深思。
一、關于“文言文”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盵1]作為現代漢語的源頭、中華思想文化的結晶,我們有必要學習文言文。
文言文歷史久遠,不同于普通話的語義及文法。突出表現為句式多樣,并伴以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偏義詞等語法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難以明確區(qū)分、熟練掌握,理解時常如云里霧里。
二、初高中文言文教學的“斷層”及其原因
1、初高中文言文教學的斷層
一般而言,學生多從初中階段接觸文言文。該階段的文言文多篇幅短小,內容淺顯,教師串講大意與學生誦讀相結合,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接受和理解文言文。
進入高中階段,學生多感學習文言文有些艱難。多因必修教材所選文言文篇幅較長,內容理解多較深,需結合當時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和相關文法知識等理解,且考試中的文言文閱讀來自于課外。加之教師則是以語義、詞法、語法為主進行教學。一些學生即使認真聽課練習,但考試效果并不盡人意,因此漸漸失去對文言文學習信心。初高中文言文學習的不連貫,造成嚴重的“斷層”現象。
2、初高中文言文教學“斷層”成因
其斷層的出現,歸根于初、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教學標準與評價的差異:
“能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盵2]“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盵3]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盵4]“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5]
初中文言文,注重記憶與背誦,淡化文言句法等知識,易導致學生文言功底不牢,文言基礎知識淺薄。高中文言文,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文言語法知識和閱讀理解能力。剛入高一的學生因文言功底尚淺,難滿足高中學習需求,多感覺文言學習文較吃力。
三、修補“斷層”, 做好初高中文言文教學的銜接
針對斷層現象,筆者擬結合自身語文教學作如下探討:
1、重視文言基礎的學習
認識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性、必要性。文言文教學,有利于其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利于塑造其良好品行,有利于寫作能力提升(如生動簡潔的表達方式和素材積累)。同時,文言文教學也是應語文考試需求而產生,意義突出。
學好文言文,必須重視文言基礎,如文言字詞、語法規(guī)則。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認真地講好講透,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比較淺顯的文言文,通過學生的回想,讓學生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逐步掌握文言基礎知識。學生應扎實做好相關筆記并經常翻閱,增強記憶理解,并通過適當練習,鞏固強化所學。
2、以誦讀為主的教學方法
在文言文學習上,古人積累寶貴經驗,如誦讀法?!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6]學習中應多讀多背,在反復誦讀中增強理解和感悟。
部分教師功利性突出,恨不得把文言文從內容到形式全部灌輸給學生。教師忽視學生接受能力與感受,未給予其有效的誦讀理解時間,教師通堂專講,學生死氣沉沉、缺乏活力。
教師應明確自身角色—— 引導者。教學中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避免一味講解而忽視學生的主動性,以免削弱其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因此,讓教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誦讀,多讀多背方能感知、理解文言文。
三、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盵7]傳統文言文教學方法多為教師全譯,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令其倍感單調乏味。那么,如何在文言文教學中激發(fā)學生興趣呢?
1、講故事
孩子都有一個共性,愛聽故事。教師在備課時精心準備,如相關的故事、典故等。課堂上娓娓道來,使學生覺得饒有興趣,同時又能較好聯系文本。如《燭之武退秦師》,可結合“秦晉之好”等典故,幫助理解文意,并激發(fā)興趣。文言文中多飽含典故、逸聞趣事等,或述背景故事,或述人物坎坷經歷,或述后人對他的評價等,敢于拿來,尋找素材豐富教學。
2、角色扮演
學生可通過角色扮演,深入感悟體會。為扮演好文言文中的相關角色,學生常多方查找資料,并細心揣摩人物性格、語言、動作等。在扮演中,既拉近其與文本距離,又增強學生的理解與記憶。如《荊軻刺秦王》,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扮演人物,通過生動的角色扮演,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充分利用多媒體
教師應運用多種手段提高教學效果。多媒體的出現,以其豐富性、形象性等,常能給課堂帶來別樣效果。在文言文學習中,制作精美的教學PPT,配上樂曲和畫面,讓學生擺脫枯燥的同時,充分感知文言文的美。結合相關的視頻資料,豐富課堂內容,并加深學生的理解記憶。如《鴻門宴》,可結合《王立群說史記》,補充相關知識,并加深對人物個性等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王力.吉常宏等編,《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3]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
[4] (宋)朱熹撰,金良年譯《四書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 張燕嬰譯注.《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