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朗
摘要: 現(xiàn)代人的居住首先面對的卻是無家可歸,但這里的無家可歸并不是因為缺乏房屋,而是人忘記了居住的本性。人不斷地用技術(shù)改造了人的居住,反而使得居住的本性離我們越來越遠。海德格爾從詞源入手得出建筑自身就是居住,并提出了詩意居住的建筑美學思想,海德格爾的詩意居住是一種天地人神四元合一的審美之境。
關(guān)鍵詞:海德格爾;居?。唤ㄖ?;四元世界
中圖分類號:TU-8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055X(2014)03-0088-04
現(xiàn)代思想源于一種反的經(jīng)驗,尼采說上帝死了,超人尚未誕生;馬克思講人的異化;海德格爾則是基于無家可歸的經(jīng)驗,無家可歸在海德格爾早期著作《存在與時間》就體現(xiàn)在人的被拋狀態(tài)?!霸谑篱g無呼喚者被虛無規(guī)定為誰。他是無家可歸的此在,是源始的、不在家的被拋在世的存在,是在世界之無中赤裸的存在?!保?]276-277海德格爾將無家可歸的狀態(tài)歸結(jié)為現(xiàn)代社會的技術(shù)化。人不斷地用技術(shù)改造了人的居住,反而使得居住的本性離我們越來越遠,這一點在現(xiàn)代社會的城市化中表現(xiàn)的很明顯,居住本是自然的東西,這里的自然是古希臘原初意義上的自然(Φσι),按照海德格爾的看法,它是生成性的涌現(xiàn)之意。這種自然中的自然性便是太陽的升沉、月亮的起落、星星的明滅,當然也包括了人的居住,家園的“園”本身就有自然田園之意,給人的直觀是小橋流水、藍天白云、農(nóng)舍炊煙、雞犬相聞。但是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卻使人同其自然性越來越分離,以至于人的居住和自然界成了相互分離的領(lǐng)域,并且還以不斷加速的方式越離越遠。人既不是欲望的生物性的存在,也不能淪為科學技術(shù)的奴仆,人的居住,用荷爾德林的話來說應該是:“詩意地居住在這大地上”。因此,海德格爾從人的存在角度提出了詩意居住這樣一種廣義的建筑美學觀。①
一、建筑與居住
要弄清楚居住,海德格爾首先從建筑入手,海德格爾首先批評了建筑是居住的工具,居住是建筑的目的這種日??捶āH缓蠛5赂駹枏脑~源入手得出建筑自身就是居住,也就是說建筑本身是居住的一種方式,更進一步講就是建筑本身應該是詩意居住。海德格爾說:“那么,什么叫建筑呢?古高地德語中表示建筑的動詞,即buarn,意味著居住。這意味著保持、逗留。動詞建筑(bauen)即居住的真正意義對我們來說已經(jīng)失落了。一絲隱蔽的痕跡還保存在德語記單詞鄰居(Nachbar)一詞中。鄰居就是Nachgebur,Nachgebauer是在切近處居住的人?!保?]324-352海德格爾認為古高地德語中建筑bauen一詞其實就是現(xiàn)代德語中的是bin,因此在下列說法中:我是ich bin,你是du bist,實際意味著我居住,你居住。我是和你是的方式,即我們?nèi)藫?jù)以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乃是居住。古詞bauen表示:人居住,人據(jù)此存在,但這個詞同時也意味著:愛護和保養(yǎng)、保存和照料,尤其指耕耘土壤、養(yǎng)植葡萄。因此,“這種建筑只是守護著植物從自身中結(jié)出果實的生長。在愛護和保養(yǎng)意義上的建筑并不制造任何其他東西。相反,船舶建筑和寺廟建筑卻以某種方式置造出它們的作品本身。這里的建筑是與保養(yǎng)對比乃是一種建立。這兩種建筑方式——作為保養(yǎng)的建筑(即拉丁語的colere,cultura)和作為建筑物的建立的建筑(拉丁語的aedificare)組成了真正的建筑,即居住?!保?]325
當建筑慢慢演變?yōu)楹髞淼慕ⅲ淖匀坏谋pB(yǎng)的源始意義就陷于被遺忘狀態(tài)中了,由此建筑變成了建立和制造而遺忘了居住。海德格爾認為這樣一種改變表面上看來只是字義的改變,而實際上是隱蔽了某種決定性的東西,那就是居住還沒有被人思考為人存在的基本特征。從另一方面來說,這種語言的改變也并非完全被動的,而是語言自身收回了它的真正意義,從而成為隱匿的在場。海德格爾說:“語言在某種意義上把建筑即居住的真正意義收回去了,但這卻證明了此類意義的原始性;因為在語言的根本話語中,它所真正要道說的東西很容易為了那些淺易的意思而落入被遺忘狀體之中。人們幾乎還未曾思索這一過程的奧秘。語言從人那里收回了它的簡樸而主要的言說。不過,語言的原初呼聲并沒有因此而暗啞,它只是陷入沉默而已。而人卻不去留意這種沉默?!保?]325
海德格爾認為后世用“技術(shù)”一詞來翻譯希臘詞語technē實為大錯,一種現(xiàn)象學意義上的生產(chǎn)(讓顯現(xiàn))變成了狹義的技術(shù)制造,事情本身變成了人的主觀設(shè)立。海德格爾這里指出建筑的本性是讓居住,建筑是有所帶出的生產(chǎn),如同海德格爾論述藝術(shù)家和詩人的生產(chǎn)是讓,讓存在,讓顯現(xiàn)。“帶出來或者生產(chǎn)在希臘語中被叫做τχνη。詞語technē,technique,都帶有前面這個動詞的詞根tec。對希臘人來說,technē的意思既不是藝術(shù),也不是手工藝,而是:通過各種的方式是某物作為這個那個物在它的在場中顯現(xiàn)出來。希臘人是從讓顯現(xiàn)的角度來思考technē即生產(chǎn)的?!?[2]337
因此,在海德格爾看來,古希臘意義上的建筑和生產(chǎn)本意是讓顯現(xiàn),讓在場,具有很強的現(xiàn)象學意味,但是這種建筑的源始意義被遮蔽在后來形成的建筑的構(gòu)造因素中了,并且在現(xiàn)代技術(shù)中更加遮蔽,以至于我們不能再思考建筑的本性了。其實,無論中西方,技術(shù)和藝術(shù)開始都不是截然分開的,隨著現(xiàn)代技術(shù)發(fā)展,技術(shù)的藝術(shù)化色彩越來越強烈,這無疑是技術(shù)擺脫現(xiàn)代科技的狹窄性向其原初意義的回歸的一種表現(xiàn)。
建筑的本性是居住,在這里不是因為建筑才居住,而是因為居住才建筑。海德格爾用一百年前德國黑森林農(nóng)家小院為例來分析在這一建筑所顯現(xiàn)的事情,房屋院落安排在山坡上,靠近泉水,傾斜的屋頂?shù)钟L雪,屋里有圣壇,屋里居住著老老少少一代一代的人,綜合起來就是天地人神純一地進入物中,聚集在房屋中。其實中國古代建筑以及現(xiàn)在部分鄉(xiāng)村農(nóng)宅也有類似的結(jié)構(gòu)。另外海德格爾舉一個一百多年前的農(nóng)舍作為例子,只是為了說明建筑了這個農(nóng)家院落的手工藝本身起源于居住,雖然他本人晚年隱居在黑森林的小木屋中,但是并非說要現(xiàn)在的人們簡單地回到過去,回過頭去住進農(nóng)舍,而是思考如何克服現(xiàn)代化的弊端。 海德格爾這里強調(diào)了建筑和居住的同一性,但也不是混淆二者,他也指出了它們之間的差異性,海德格爾通過對古薩克森語(位于德國東部)和哥特語(一種哥特人所使用的,已滅亡的日耳曼語族語言)分析,得出居住的本性是守護某物,使其處于和平和自由中:“但居住的本性何在呢?讓我們來傾聽一下語言的呼聲:古薩克森語中的wuon和哥特語種的wunian,就像bauen這個古詞,也意味著持留、逗留在某地?!?[2]326海德格爾認為,在哥特語中的wunian意味著滿足和被帶向和平,在和平中持留,而和平Friede一詞意味著自由(Frye),而自由意味著防止損害和危險,自由的真正意思是保護,而真正的保護是發(fā)生在我們保留物的本性的時候,即保有物的本性,也就是我們使某物自由,這種自由把一切都保護在其本性之中。一旦人們考慮到人的存在基于居住,并且是作為終有一死者逗留在大地上,居住就發(fā)生為對天地人神四元世界的保護,而保護意味著守護四元世界的本性。
二、四元世界的審美生成
海德格爾通過語言的經(jīng)驗揭示了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居住,即建筑是讓居住,居住是守護。守護不僅僅意味著讓一個事物不受傷害,而且還意味著讓它逗留在自己的本性中,就是自由和解放。因此,建筑和居住是關(guān)于人的存在以及人的存在方式。居住的一個基本的特性就是守護,人的本性是居住,人要守護居住,并和天地人神四元相關(guān)。人居住于家園之中,卻借助于他守護居住,守護居住是守護事物之本性,即要死者守護了四元。守護四元也就是居住于天地人神四元中,居住于人的家園。因此海德格爾的居住是從四個維度展開的,人的居住就是人在大地上,在天空下,與其他人為伍,同時等待神靈。
endprint
為了使意思更明晰化,除了前面理論上的闡釋和說明,海德格爾還讓我們?nèi)タ匆蛔唧w的建筑物:橋。通過對橋的直觀,海德格爾描述出橋的顯現(xiàn)如何作為天地人神的聚集。這里的“天”是陽光、風和雨,是天氣;這里的“地”是河流及其河床,是水;這里的“人”是過橋者,行走在道路上的人,人從此岸走向彼岸,人要走路,走路就是要過橋,并且各種各樣的橋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伴隨著終有一死的人;這里的“神”可以說是一個橋神,它庇護了過橋者,同時此岸和彼岸說地更廣一點是生和死,從生到死的過程中,橋梁作為一條道路,把人引到神的面前。在這里,橋是一個物,同時也是一個世界,它同時也聚集了起四元。海德格爾這里將天地人神四元的游戲稱為世界,從而將四元歸為一體,天地人神是互相映射的游戲,海德格爾稱之為圓舞,在圓舞中四者相互映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對方能看到自己的本性,但四者都能保有自己的純一性。人的認知想要解釋世界,但世界不需要其他原因和根據(jù)的解釋,人的認知不但不能超越世界的本性,而且也達不到世界的本性,而當我們把這四元看成相互個別的實在時,這統(tǒng)一的四元世界的本性已被扼殺了,因為它們互為根據(j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海德格爾那里,此圓舞構(gòu)成一個圓環(huán),四元相互映射也是相互照亮,使得四元都進入光芒中,此圓環(huán)的光芒便是美,正如海德格爾說美是存在的光芒。
海德格爾通過橋分析得出一個結(jié)論:橋聚集了天地人神,而此種對四元世界的保有就是逗留于物,因此,海德格爾最后又回到了物。橋聚集了世界,但是根據(jù)物的古老含義,聚集本身就是物?!皹蛞云浞绞桨烟斓厣袢司奂谧陨怼0凑瘴覀冋Z言中的一個古老詞語,聚集被叫做“物”(thing)。橋是一物——而且是作為前面所述的對四元世界的聚集。” [2]331物之發(fā)生,來自于世界之映射游戲,天地人神在此游戲中自由地取得了自身,從而進入它本己的存在,由此居住就是逗留于物?!疤热艟幼H僅是一種在大地上、在天空下、在諸神面前和與人一道的逗留,那么,終有一死就決不能實現(xiàn)這種作為保護的居住。毋寧說,居住本身始終已經(jīng)是一種在物那里的逗留。作為保護的居住是把四元世界保藏在終有一死所逗留的東西中,也就是在物中?!保?]329因此,逗留于物并非與前面所說的四元世界的聚集并不是分開的,或者依附于四元世界,相反,逗留于物與四元世界的聚集本是一體的,居住通過把四元世界的本性帶入物中而保護著四元世界。
海德格爾對橋的分析正是為了顯示橋作為物的本性。建筑的本性諸如橋的建筑在于它應和于這種物的特性,即騰出空間,為四元世界提供一個庇護之所,這個庇護所就是家園。因此,這里的空間和建筑并不以幾何數(shù)學意義上的空間和位置作為自己的測量標準,而是一種生態(tài)美學意義上的空間,“沒有抽象的“空間感”,而只有具體的審美生活?!保?]178在海德格爾這里,則是保藏著四元世界?!八鼈兡耸且宰约旱姆绞奖Wo著四元世界的物。保護四元世界——拯救大地,接受天空,期待諸神,接納終有一死者——這四重保護乃是居住的素樸的本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真正的建筑物給出居住的本性,并且為這種本性的敞開提供住所?!?[2]336-337家園并不一定是住所,但是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我們居住的家,但如果我們僅僅把家視為人的生命每天都在其中消磨的空間,那就是沒有領(lǐng)悟空間的含義,家也變成了一種僅供居住的容器。只有通過居住,家才首次成為家。橋是一個物的生成,可以說,沒有這個物的生成,空間、場所和地方都是不存在的。當橋成為橋時,橋自身就是一個地方,然后地方提供一個場所,有了場所然后就有空間,形成一個庇護之所,就是一個住所,也就是廣義的居住之家。
三、海德格爾建筑美學的當下意義
居住是人的存在,正如海德格爾在《建筑·居住·思想》一文的開頭所說的,他談建筑、居住和思想,不是從建筑觀念、建筑藝術(shù)和建筑技術(shù)方面來描述建筑,而是從存在,是要把建筑納入一切存在之物所屬的那個領(lǐng)域中追蹤建筑。而存在又最終關(guān)涉到人的命運,無家可歸的真正根源是存在的遺忘。在海德格爾看來,對存在自身遮蔽的歷史就是形而上學的歷史,這個形而上學發(fā)端于柏拉圖,一直延續(xù)到到尼采。在其中主要是客觀化認識論問題,并最終演變?yōu)楝F(xiàn)代的科學技術(shù)。形而上學思想遮蔽了詩意的本性,于是人們呼喚還鄉(xiāng),從無家可歸到家園的還鄉(xiāng)。
中國無疑曾經(jīng)是世界上建筑藝術(shù)最優(yōu)秀的國度,一般的中國民居也往往給人以很強的家園感,建筑布局往往應和天地自然,有供人起居和供奉神靈祖先之處,格局分明,也表現(xiàn)出天人和諧的存在方式。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是儒家、道家和佛教,三家都對古代的建筑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儒釋道三家各有側(cè)重,儒家建筑側(cè)重于倫理的和諧,如北京的故宮,傳統(tǒng)的四合院;道家建筑更強調(diào)與自然的和諧,佛教建筑更強調(diào)心靈的和諧,所以道家和佛教的建筑往往在山水之間。但總的來說,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佛教,其建筑特點都強調(diào)一種和諧的美和天人合一之境。圓明園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登峰造極之作,也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精華的凝結(jié),因此也體現(xiàn)了儒家、道家、佛教美學的完美融合。在這里可以看到對上天的敬畏、對皇權(quán)和祖先的崇拜、對自然山水的熱愛、以及對內(nèi)心寧靜的追求。但是我們也不要將中國古代建筑布局等同于海德格爾講的天地人神四元世界的合一,因為中西文化的差異,它們之間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實際上,海德格爾努力回到古希臘,提出天地人神四元世界的思想,是對近代西方人的主體性和盲目自大所導致的生態(tài)倫理等危機提出的解決方法,而中國古代思想有個天地國親師的崇拜序列,這里和海德格爾的思想有些想通之處,但絕非海德格爾借用了中國古代的思想。
但是海德格爾對西方以科技為主導的現(xiàn)代化的反思和提出天地人神和諧并存的詩意居住無疑在值得我們借鑒。中國獨有的五千年未間斷的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財富,其中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也是歷史文化最好傳承載體之一。但是在現(xiàn)代化和工業(yè)化的過程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卻受到毀滅性的破壞,在建筑領(lǐng)域表現(xiàn)的特別明顯。我們一方面將所有的城市建成一摸一樣的高樓大廈,另一方面大量標志性建筑都是出自國外的設(shè)計師之手,很多標志性建筑都因其造型奇特成為風口浪尖。還有的建筑成為地方政府的政績工程,鋪張浪費又毫無文化深度。更有甚者很多地方拆掉傳統(tǒng)的甚至成為文物的建筑,搞房地產(chǎn)開發(fā)?,F(xiàn)代城市鋼筋水泥的建筑往往再加上各種防護,像個鳥籠子,其結(jié)構(gòu)失去了譬如供奉祖先神靈等空間布局,也隔絕了和大自然的關(guān)系,住在這些鋼筋水泥里的人互相也很少交往。這些都脫離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最終會使我們失去自己存在的家園。傳統(tǒng)不是負擔,中國的現(xiàn)代化并不是意味著通過西化來徹底改變中國的傳統(tǒng),老子曾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保?]198中華民族的復興還是在于自己知道自己,自己戰(zhàn)勝自己,這也正如海德格爾說思想的轉(zhuǎn)變只能通過同源同種的思想。海德格爾在1966年接受《明靜》雜志的訪問時認為思想可以改變?nèi)蛐缘募夹g(shù)世界,并且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復興也許有助于使人與技術(shù)世界有一種自由的關(guān)系,但是西方思想的轉(zhuǎn)變只能根植于西方思想的傳統(tǒng)中:“……我相信只有在現(xiàn)代技術(shù)世界發(fā)源之處,我們才能為技術(shù)世界的轉(zhuǎn)向做準備。換句話說,這種轉(zhuǎn)向不能通過采取禪佛教或其他東方世界的經(jīng)驗而發(fā)生。為了這種思想的轉(zhuǎn)向,我們需要歐洲傳統(tǒng)的幫助和對于這個傳統(tǒng)的新的理解。思想的轉(zhuǎn)變只能通過同源同種的思想?!保ㄒ姀埾辇垼骸逗5赂駹柵c中國天道——終極視域的開啟與交融》,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351-352頁。) 時下,黨和國家提出和諧社會、生態(tài)文明、美麗中國,如何結(jié)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搞好有中國文化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的城鎮(zhèn)化建設(shè),無疑是當代建筑美學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
endprint
參考文獻:
[1]Martin Heidegger.Sein und Zeit[M]. Tübingen:Max Niemeyer Verlag ,1967
[2]Martin Heidegger.Basic Writings[M].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77
[3]劉彥順論“生態(tài)美學”的“身體”、“空間感”與“時間性”[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176-179.
[4]陳鼓應老子譯注及評價[M].北京:中華書局,2008
On Heidegeers Aesthetics Thought about the Build
Xiao La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Abstract: The dwelling of modern people is firstly characterized by a homelessness state. The homelessness does not mean the absence of the houses, and it means that people tends to forget the nature of dwelling. People reconstruct their dwelling by the technique constantly, but the nature of dwelling is kept further and further away from us. Heidegger educes from the etymon that the build is dwelling, and he has proposed a building aesthetics thought of poetry dwelling. Heideggers poetry dwelling is a fourfold aesthetic area including the sky, the earth, the divinities and the gods.
Keywords: Heidegger; dwelling; build; fourfold
(責任編輯:鄧澤輝)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