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江蘇 南京 211102)
本節(jié)課的設計緊緊圍繞牛頓第一定律的發(fā)現(xiàn)過程,深入挖掘物理學史中的相關素材,將牛頓第一定律發(fā)現(xiàn)過程的幾個關鍵問題以歷史原貌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他們作為各個歷史時期的研究者參與相關問題的討論.在對話的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不僅很難回答,而且蘊藏著深刻的思想方法,所以人類用了幾千年的時間才弄清楚.通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重走”物理學家的發(fā)現(xiàn)之路,不僅讓他們自主建構了物理知識的意義,更讓他們感受到科學結論得出的艱難,領略科學思維的力量和美,從而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牛頓第一定律被設為單獨的一節(jié)內(nèi)容.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并未把該節(jié)內(nèi)容講透,不是隔靴搔癢,就是囫圇吞棗.究其原因,是他們認為學生在初中已學過了這個知識,知道伽利略通過斜面實驗等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的觀點:物體的運動需要力去維持.其實,牛頓第一定律是經(jīng)典力學的基石,正是因為它破除了長達近兩千年的亞里士多德的錯誤,改變了人類的自然觀和世界觀.同時,它本身還包含著力、慣性和參考系等科學概念,成為物理學理論的基礎.牛頓第一定律的內(nèi)容,看似簡單,實則非常深刻,學生要達到真正理解并不容易.所以,教學中應在知識的來龍去脈上進行突破,并透過現(xiàn)象、真正深刻地觸及到牛頓第一定律的本質(zhì),否則學生對力和運動的認識就會含混不清.
學生在初中已學過牛頓第一定律,那為什么在高中階段仍然要繼續(xù)學習?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意義就在于糾正我們通過經(jīng)驗得出的錯誤結論嗎?
初中物理對牛頓第一定律或慣性定律的表述為:“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而在高中教科書中這樣表述:“一切物體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運動狀態(tài),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為止”.對比后發(fā)現(xiàn),初中物理的強調(diào)物體保持勻速運動狀態(tài)的條件是“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而高中階段的表述則強調(diào)了“力對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為牛頓第二定律的學習做鋪墊.可見,高中對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并不是對初中所學內(nèi)容的簡單重復,高中階段的學習更加深刻.
(1)知識與技能
①能敘述牛頓第一定律建立的過程.
②能夠陳述牛頓第一定律的內(nèi)容及意義.
③能夠從生活的經(jīng)驗中體會慣性,會正確解釋日常生活中的慣性現(xiàn)象.
④使學生領會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思想.
(2)過程與方法
①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倪壿嬐评砟芰?
②通過學生對歷史演變過程的“親身”參與,培養(yǎng)他們深度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③通過對生活實例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知道科學研究過程的艱難,領悟?qū)嶒灱油评淼目茖W研究方法.
(1)教學重點:正確認識物體運動與力的關系.
(2)教學難點:生活常識使人們對力和運動的關系形成了模糊的認識,要通過教學使學生克服傳統(tǒng)觀念,形成正確的認識.
(3)教學策略:運用對話式教學,按物理史實為線索展示物理規(guī)律的形成過程.
(1)引入新課
師:請同學們觀看天宮一號視頻.天宮一號的發(fā)射及其與神舟八號的空間交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但它應用的仍然是最基本的物理原理,比如為了保證飛船的平穩(wěn)飛行,就要用第三章靜力學的知識分析它的受力情況;為確定飛船的位置,就要運用第二章所學的運動學知識;而需要確定多大的推力才能將飛船送入預定軌道,從而控制運動,預測運動就得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這就是第四章的知識——動力學.力學的奠基人牛頓于1687年出版了他的劃時代著作《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他在書中提出的三條運動定律成為整個力學的基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牛頓第一定律.
(2)新課教學
師:下面介紹與牛頓第一定律有關的物理學家.
亞里士多德: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
笛卡爾:法國哲學家、數(shù)學家和物理學家.
牛頓:英國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
愛因斯坦:德國物理學家,現(xiàn)代物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
老師扮演各個時期的科學家,學生對他們的觀點提出質(zhì)疑,對話開始.
“亞里士多德”:我經(jīng)過觀察發(fā)現(xiàn),凡運動著的事物必然都有推動者在推著它運動.比如,我們推桌上的物體,如果不推了物體就會停止.
生:如果物體一個推一個,那么推的物體又需要別的物體推它,追溯上去,豈不是有無限個物體了.
“亞里士多德”:不應該有無限個物體,肯定存在著第一推動者.
生:那么這個第一推動者在哪?
“亞里士多德”:我認為這是一種超自然的神力.
生:就算存在這個神力,可是我還發(fā)現(xiàn)許多物體不需要推動就在運動.如天體就在不停地運動,那又是誰在推動它們呢?
“亞里士多德”:運動的天體是不需要外力去推動的,因為它們的“自然本性”是運動的,而地球上的物體和地球一樣它們的“自然本性”是靜止.
生:可是,應該是地球繞太陽運轉(zhuǎn)吧!
“亞里士多德”:應該是太陽在繞地球運轉(zhuǎn),地球是靜止的.
“伽利略”:桌面上的物體會停下來并不是物體的“自然本性”在起作用,而是因為接觸面不光滑.
生:那你這個觀點的依據(jù)何在?
“伽利略”: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對接斜面”的實驗,在斜面完全光滑時,物體沿斜面下滑會越來越快,沿斜面上滑會越來越慢,物體停在第二個斜面上的時候剛好會達到原來的高度(如圖1).
圖1
“伽利略”:如果第二個斜面水平,那物體將永遠不會達到這個高度,也就永遠運動下去了.所以,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如果接觸面光滑,物體將永遠運動下去,補充一點:在這個實驗中,斜面要光滑如鏡,用堅硬材料制成,小球是極圓的球,用又硬又重的材料制成,并且沒有空氣阻力.
生:可是,伽利略先生,實驗中的條件在現(xiàn)實中好像無法滿足,那您的實驗是在哪做的?
“伽利略”:在我腦袋里做的.
生:有些不太明白.
“伽利略”:其實我這個實驗不是真實的實驗,而是理論思維的一種方式,是一種在真實實驗的基礎之上,結合合理的想象與科學推理而進行的實驗,叫理想實驗.
“笛卡爾”:聽聽我的看法吧!如果物體處在運動之中,那么,如果沒有其他原因作用的話,它將繼續(xù)以同一速度在同一直線方向上運動,既不停止也不偏離原來的方向.
生:通過您剛才的話我知道了運動的物體是有一種保持其運動狀態(tài)的特性.那么靜止的物體呢?
“笛卡爾”:其實靜止也是一種特殊的運動方式,也就是速度為零的運動.當然物體也會具有保持靜止狀態(tài)的特性了.
生: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其他原因作用的話,它將繼續(xù)以同一速度在同一直線方向上運動,或者是繼續(xù)靜止.那么您所說的這個“其它原因”是指什么呢?
“牛頓”:還是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吧!這個“其它原因”就是外力.我的觀點是: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除非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
生:可是我還有點疑問.請看圖2,球和車之間是光滑的,人和車是固定的.車從靜止向右開,人就會觀察到球在向自己運動,那么是什么力使它改變靜止狀態(tài)的?
圖2
“牛頓”:小球的運動狀態(tài)改變并不是因為受力了.是選取的參考系有問題.
生:難道不能以車為參考系研究小球的運動嗎?
“牛頓”:不能,因為車是有加速度的,有加速度的參考系我們叫做非慣性參考系,我的理論是不適用于非慣性參考系的.沒有加速度的參考系叫做慣性參考系,我的理論在慣性參考系里是成立的.比如地面就是慣性參考系.
生:可是地球和太陽也在繞銀河系的中心運轉(zhuǎn).
“牛頓”:那就以銀河系的中心為參考系.
學生:可是我們也不能確保銀河系的中心就一定沒加速度,那么這個慣性參考系在哪找到呢?
“牛頓”:肯定可以找到這樣一個參考系的,它永遠是不動的,是絕對的慣性參考系.
“愛因斯坦”:沒有絕對的慣性參考系,但存在近似的慣性參考系.在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時,可以把地球看成是慣性參考系.
師:我們基本上有一個滿意的結論了,那談話就到這里吧!
“愛因斯坦”:我再補充一點:伽利略的發(fā)現(xiàn)以及他所應用的科學的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
(3)總結、梳理不同時期科學家的觀點
亞里士多德:凡運動著的事物必然都有推動者在推著它運動.力是維持物體的運動原因.
伽利略: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維持.如果接觸面光滑,物體將永遠運動下去.
笛卡爾:如果物體處在運動之中,那么如果沒有其他原因作用的話,它將繼續(xù)以同一速度在同一直線方向上運動,既不停止也不偏離原來的方向.
牛頓: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除非有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
(4)師生共同分析、思考,進一步理解牛頓第一定律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可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力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力是產(chǎn)生加速度的原因.
物體具有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tài)的性質(zhì)叫做慣性.
思考一:慣性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思考二:牛頓第一定律能用實驗驗證嗎?
思考三:理想實驗得出的結論一定是可靠的嗎?
本節(jié)課以物理學史作為教學主線,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在課堂中進行師生間多層次的對話.生態(tài)的課堂需要建立一種“對話場”,對話場的“能量”反映了學生參與對話的熱情,對話場的“疊加”表征了師生間互動的程度與維度,對話場的“輻射”則體現(xiàn)在參與對話的廣度.但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基于自己的理解設計了所有問題,未必與學生的興趣點契合.所有的學生都回答正確是不可能的,然而出現(xiàn)錯誤的回答又會打亂教學節(jié)奏.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引導,抓住主要線索,忽略次要環(huán)節(jié),教學目標才能順利實現(xiàn),使課堂不再成于為機械的預設生成的地方,而成為精彩的動態(tài)生成的場所.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物理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德]艾·愛因斯坦,[波]科·英費爾德著,周肇威譯.物理學的進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