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方彬
【摘要】 世界政治生態(tài)與中國的國際觀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這一切都要求我們創(chuàng)新外交理論和國際關系準則。本文以習近平的系列講話和外交思想為指導,提出了“一個基點和四項原則”。一個基點即積極參與世界新秩序建設,和各國一道應對新挑戰(zhàn),探索人類文明前行的正確道路。四項原則即道義原則、核心利益與利益關聯(lián)原則、平衡妥協(xié)原則、包容共存原則。
【關鍵詞】 中國 外交 國際關系 準則 【中圖分類號】D801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大國地位逐步確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鮮明形象走上國際舞臺,要求我們深入研究和創(chuàng)新外交理論及其處理國際關系準則,保證國際事務和規(guī)則制定要融入更多中國元素,以維護自身利益,同時保證世界更加公平正義。因為,富有成效的大國外交,必定是先進理論指導的結果,而先進理論一定建立在對國家發(fā)展目標、世界政治脈動與人類文明前進方向的科學認識、預期和參與上。
多重動因要求創(chuàng)新外交理論與國際關系準則
世界進入新的時代,中國也在發(fā)生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我們需要創(chuàng)新自己的外交理論和國際關系準則,這有多方面的動因。
第一,這是由國際國內政治生態(tài)變化及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向外交領域延伸決定的。冷戰(zhàn)結束后,建立于制度對抗基礎上的理論和原則已經(jīng)不能有效解釋世界。而中國的巨大發(fā)展也在改變著原有的理論基礎。具體來看,在世界熱議中國崛起的情況下,堅持公平正義可以,但仍然區(qū)分“三個世界”,且把自己歸于第三世界,很難獲得各方認同,更難跳出“冷戰(zhàn)思維”。在大國小國都搞結盟,甚至倡導不結盟運動的國家也在結盟,若中國仍堅持不結盟,很容易被孤立。還有至今仍然適用的“五項基本原則”在某些方面也遇到了挑戰(zhàn),比如,面對一些海盜國家的“流氓行為”,寄希望于聯(lián)合國決議是很難約束其行為的,大國站出來主持正義有其獨特的效力。在中國利益已拓展到世界各地的情況下,“不干涉”就意味著坐視自身利益被侵害。
第二,這是由世界新秩序對中國的期待和要求決定的。冷戰(zhàn)固然是在人類頭頂上懸著的一把達摩克利斯劍,但核威懾反而對戰(zhàn)爭具有遏制作用,古巴導彈危機就說明了這一點。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成了唯一霸主,原有平衡被打破,必須建立新的平衡,否則世界便容易走向無序。雖然美國提出了包括“文明的沖突”,“以核心國家改變非融合的斷層國家”等觀點,但美國的文化自信已經(jīng)異化為文化自負,其試圖把自己的價值觀和體制制度強制復制到其他國家,導致目前世界的不安定因素。既然冷戰(zhàn)模式無法解決人類的出路,美國霸權式主導也不是正確的道路,那么新的力量的介入就成為不二選擇,作為快速崛起的中國顯然負有很大的責任。
第三,這是由中國最高領導人發(fā)揮更大國際影響力決定的。上世紀60年代,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根據(jù)世界形勢提出了以“伙伴關系、實力地位和談判”為三大支柱的尼克松主義。這是一個轉折點,美國從此開始承認一個多極均勢的世界??梢?,領袖代表著國家,其發(fā)揮空間和程度,一定意義上就是該國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作用的空間和程度。而大國領袖的國際作用,除了以國家實力為后盾,很重要的是要創(chuàng)設新的能夠引領世界的外交理論與國際關系準則。如今,習近平的國際影響力開始產生,美國《時代》將其列為“2014年度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時,評價他是“鄧小平后最具轉型色彩領袖”。負責撰寫評語的美國前駐華大使洪博培認為,習近平“風格穩(wěn)重自信,促進中國在競爭高度激烈的國際市場環(huán)境中取得成功,獲得全球思想領袖的廣泛關注?!边@間接地點出了一個命題,即成就一位世界性領袖,很重要的是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的思想和理論。
創(chuàng)新外交理論和國際關系準則應把握的基本問題
自國家出現(xiàn)以來,人類就在以不同方式探索國家相處之道,探求處理國家關系的規(guī)律和準則。這種探索既有鐵血方式,也就是國家間連綿不絕的戰(zhàn)爭,一個個國家興衰,一次次國家版圖變更,也有達成力量平衡的冷戰(zhàn)。雖然一次次徘徊于戰(zhàn)爭的臨界點,但總體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今天,世界的探索應該超越前兩種方式,這就意味著新的國際關系準則當應運而生,這種情況下大國及其領袖就應充當助產士,同時又意味著誰創(chuàng)造了新理論和新準則,并且為世界所接受,誰就占領了人類文明的制高點,誰就有可能成為未來世界的引路人。換個角度說,既然我們不認同美國霸權下制定的規(guī)則,就應當創(chuàng)造出超越其規(guī)則的新準則。
第一,以政治制度選擇朋友,還是以利益關系選擇朋友,或是以核心價值觀選擇朋友,這是前提性、根本性問題。不同歷史階段和世界政治生態(tài)變化影響著選擇。冷戰(zhàn)時期,世界劃分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國家交往道義和利益都讓位于政治制度,二戰(zhàn)結束后的“馬歇爾計劃”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冷戰(zhàn)結束后,如果仍然以政治制度選擇朋友,無異于自我孤立;但僅以利益選擇朋友,又缺乏號召力;如果以核心價值觀為尺度,雖然具有很強的道義力量,但也會倍受利益制約。所以,西方國家多以混合方式進行結盟,并且越來越突出“核心價值觀外交”。就我國來講,在國際共運處于低潮的情況下,以政治制度選擇朋友空間很小,以利益選擇朋友影響大國形象,以核心價值觀選擇朋友暫時缺少發(fā)揮空間,因此我們需要奠基于利益,突出道義,適度著眼政治制度。
第二,在處理國家關系過程中該以何種方式和力量支持博弈,這也是創(chuàng)新外交理論、確立國際關系準則必須認識和把握的問題。國家間的博弈離不開力量,理論建設同樣不能脫離硬實力。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雹僖簿褪钦f,不管國家還是國家集團,有力量就能主導世界,否則只能跟著走。目前國家影響力主要有三種形式:大國自身的影響力;國家集團影響力,也就是抱團式影響力;有些小國以發(fā)展毀滅性武器來影響世界,增加話語權。需要認清的是,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力量構成開始有了新內容,比如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提出“軟實力”,及其結合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巧實力。
第三,什么樣的發(fā)展目標決定著承擔什么樣的責任與擔當程度。國家的發(fā)展目標和追求的國際定位,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外交理念和秉承的國際關系準則。比如,處于前幾位的大國就需要比較小國家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要有更強烈的擔當精神,否則世界就可能處于無序狀態(tài)。
創(chuàng)立我國新外交理論與國際關系準則的初步思考
當前,中國需要依據(jù)發(fā)展著的世界形勢與中國的國際地位,下力氣搞好頂層設計與理論創(chuàng)新,真正弄清世界的發(fā)展走向和形態(tài),弄清中國大國道路上的中遠期目標,在此基礎上形成科學的具有世界引導力的外交理論和國際關系準則。那么,中國需要創(chuàng)新的外交理論與國際關系準則應當是什么?依照習近平主席所闡述的外交理念,筆者認為中國的外交可考慮確立“一個基點和四項原則”。
一個基點:“積極參與世界新秩序建設,和各國一道應對新挑戰(zhàn),探索人類文明前行的正確道路?!边@是旗號,也是創(chuàng)新外交理論和國際關系準則的基礎。 “四項原則”:道義原則、核心利益與利益關聯(lián)原則、平衡妥協(xié)原則、包容共存原則。
道義原則。道義是指國家行為必須遵循人類基本的道德標準,或按照正當性原則規(guī)范行為,其核心是責任和義務。道義原則既是旗號,也是對大國的必然要求。是否堅持這一原則,決定著能否占領大國博弈的制高點并產生號召力。隨著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地位越來越重要,在很多問題上都必須表達自己的觀點,假如小國可以跟著大國走,大國就必須表達意志,彰顯存在。該原則的要義在于超越政治制度之爭,以文明程度和普遍標準規(guī)定行止。這也是跳出冷戰(zhàn)思維,改變“冷戰(zhàn)困境”的必要條件。
核心利益與利益關聯(lián)原則。核心利益是指關系國家命運而難以交易或退讓的根本利益,而利益關聯(lián)則是指同盟或“攸關方”之間存在的難以切割和剝離的利益關系,結合二者作為原則,是因為國家交往“只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恒的友誼”。習近平曾指出:“我們要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我們決不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②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從“命運共同體”高度,觀照各自的核心利益及其利益關聯(lián)。習近平還特別強調了周邊外交方針,“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③闡明核心利益與利益關聯(lián)原則的重要性在于,相互理解,預先考量,避免誤判而發(fā)生沖撞。
平衡妥協(xié)原則。平衡是指穩(wěn)定的狀態(tài),妥協(xié)是為避免沖突或爭執(zhí)而讓步的局面。借助妥協(xié)實現(xiàn)平衡,為了平衡而求妥協(xié),避免失衡而帶來的紊亂與沖撞,是世界在不完美狀態(tài)下達成和諧有序的基本條件和必然選擇。冷戰(zhàn)時期美蘇都很強大,各自的核力量都能徹底毀滅對方若干次,然而在古巴導彈危機之時都不敢按下核按鈕,就是平衡和妥協(xié)的結果。強調這一原則對中國的發(fā)展很重要,作為迅速崛起的大國,要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自己的作用,需要把握一個度,既不給人壓迫感,又不能打擊國民自信心,其間必然要求平衡與妥協(xié)。
包容共存原則。包容是相對無偏見地容忍與自己差異很大的文化、價值觀與政治制度。這一原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于,世界在沒有找到更好的發(fā)展道路之前,惟包容共存,方可避免沖撞。而目前的世界,因為美國與西方國家存在著文化自負,并且試圖借助霸權推行自己的文化、價值觀與政治制度,結果因水土不服而導致戰(zhàn)亂頻仍。當今世界現(xiàn)實越來越顯示出,中國倡導的和平發(fā)展、求同存異等理念的重要性,我們應當大力發(fā)展和完善這一理念。
(作者為國防大學教授)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卷,第11頁
② 2013年1月28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③ 2014年5月21日,習近平在亞洲相互協(xié)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上的講話。
責編/徐艷紅 美編/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