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我終于抵擋不住各路影片票房的廝殺和媒體對此前仆后繼蜂擁報道的誘惑,破天荒地改變了多年不進影院的習慣,先后看了《歸來》《小時代3》《后會無期》等熱門電影。
我無意于評價這些票房一路攀升、觀眾層次不同、各有各的追逐粉絲的電影的優(yōu)劣高下,我只是關注到這些吸引大量觀眾走進影院的電影,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從文學母本改編而來。無論是張藝謀購買嚴歌苓《陸犯焉識》的小說版權改編的《歸來》;還是郭敬明直接從自己的小說《小時代》脫胎演繹的電影《小時代》系列;抑或是韓寒從《少年啦飛馳》穿過《一座城池》,表達了《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的愿望,最終把自己想說的所有一切,都濃縮在影片《后會無期》中那條一眼望不到頭的通往未知遠方的公路上。
毋庸諱言,文學母本是這些熱映電影的根本支撐和基石。相對于郭敬明與韓寒這樣擁有自己的文學作品和各自巨大粉絲群的80后青年作家來說,大導演張藝謀顯然比他們要不容易。郭和韓玩電影無須找劇本,只要從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尋找電影素材,豐富的庫存讓他們很有底氣;而張藝謀卻不得不仰仗自己的文學顧問和文學策劃,滿世界地尋找優(yōu)秀的小說,從中發(fā)現(xiàn)、篩選出適合改編電影的文學母本,然后花高價購買電影改編版權。從小說《陸犯焉識》改編的影片《歸來》往前捋,張藝謀的經(jīng)典電影,諸如《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菊豆》等等,哪一部不是改編自小說家的優(yōu)秀小說?
從電影說開去,如今熒屏上眾多熱播的電視劇,諸如《潛伏》《懸崖》《甄嬛傳》《亮劍》《激情燃燒的歲月》等等,又有哪部不是從小說改編?
相對于影視的火爆,發(fā)表文學母本小說的文學刊物卻呈現(xiàn)出慘淡的蕭條;相對于影視大鱷和演藝明星們的奇高收入,提供文學母本的作家們卻大多清貧。像郭敬明和韓寒這樣寫著小說同時還能玩電影的青年作家畢竟只是個別現(xiàn)象,更多的為我們這個社會提供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作家們至今稿酬微薄。
今年第二期《江南》的“非常觀察”欄目刊發(fā)了《寫作能否養(yǎng)家糊口?》的訪談文章,主持人采訪了一批著名作家。該訪談發(fā)表后,引起作家、讀者和社會的很大反響,也引起了中國作協(xié)高層的關注。
為此,本期《江南》“非常觀察”欄目繼續(xù)就這一話題進行探討。主持人采訪了與之相關的一些政府部門和官員,受訪者也從各自的角度和立場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我們希望這樣的訪談,能對這一久議不決的話題提供一些新的觀點和可供推進的操作可能性。
我們知道“遠水解不了近渴”,我們更明白提高作家稿酬的夢想任重道遠。所以,我們更想嘗試的是,作為提供優(yōu)秀文學母本的載體,文學刊物能夠進軍版權代理領域,為作家們的作品搭起溝通影視的橋梁,尤其是為那些知名度不高,但作品優(yōu)秀并具有改編影視潛質的作家們提供幫助。
希望我們的努力,能為作家作品的利益最大化做出一點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