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孫群
【中圖分類號】R246.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6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最常見的類型之一,在頸椎病發(fā)病中占60%以上。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間盤以及骨與關節(jié)退行性改變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引起頸神經根炎癥反應及頸神經根功能障礙,從而出現(xiàn)頸痛伴上肢麻木疼痛等癥狀。本人采用腺苷鈷胺粉針和曲安奈得注射液頸夾脊穴穴位注射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3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30例患者分別來自我院門診及病房,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最小35歲,最大86歲;病程最短3周,最長5年。
12診斷標準
參照1992年全國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頸椎病的診斷標準:①勁痛伴上肢放射痛;②受壓神經根皮膚節(jié)段分布區(qū)感覺減弱,腱反射異常,肌萎縮,肌力減退;③ 臂叢神經牽拉試驗或椎間 L擠壓試驗陽性;④頸椎x線可見椎體增生,鉤椎關節(jié)增生,椎間隙、椎問孔變?。虎軨T可見椎體后贅生物及神經根變窄。①④為確切診斷標準,②③⑤為輔助診斷標準。
13排出標準
① 頸椎外病變(如胸廓出口綜合征、腕管綜合征、肩周炎);②疑有或已確診的頸椎及椎管內腫瘤,腦部腫瘤者;③有出血傾向的血液病患者;④骨關節(jié)結核、骨髓炎及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等;⑤診斷不明確的脊柱損傷伴脊髓損傷癥;⑥有嚴重精神疾病或治療不合作者。
14方法
在進行穴位注射之前,先根據患者上肢皮膚感覺異常情況來選定相應病變節(jié)段的頸夾脊穴,患者雙側上肢皮膚感覺異常則選取兩側的穴位,注射用量兩邊平均為1.5-2ml;若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單側上肢皮膚異常,則主要取患側夾脊穴,注射用量為1.5-2ml,相應健側可適當注射0.5-1ml混合液。取5ml注射器,抽取注射用水3ml,溶解腺苷鈷胺粉針3mg,再加入曲安奈得注射液0.5mg,形成混合溶液?;颊呷∽唬晕⒌皖^,確定夾脊穴的位置,在其左右兩側常規(guī)消毒后,針尖對準穴位,快速刺人皮下,然后緩慢進針,得氣后,回抽無血,即可將藥液注入,每穴注入藥液1.5-2mL,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如需鞏固治療,療程為一周三次,連續(xù)治療兩周,在鞏固治療階段停用曲安奈得注射液,只使用腺苷鈷胺粉針。
15療效觀察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 制定:痊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陽性體征完全改善,頸部活動自如;顯效:I 床癥狀基本緩解,頸部活動自如,主要陽性體征消失,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臨床癥狀減輕,頸部活動改善,部分陽性體征消失;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無改變。
2結果
本組30例,痊愈20例,占66.6%;顯效和有效共9例,占30%;無效1例,占3.4%。
3典型病例
朱衛(wèi)國,男,45歲,制造工人,于2014-2-7首診。自述雙側上肢麻木,左側甚,左小指及左掌腕尺側麻木明顯,時有頸肩部扳滯,無明顯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等癥。查體:神清,精神佳,雙側項根、風池壓痛明顯,雙側斜方肌肌張力偏高,雙側大小魚際肌未見明顯萎縮癥狀,頸擠壓試驗弱陽性,牽拉試驗陽性,霍夫曼證陰性。MR顯示:C5/6、C6/7椎間盤向后輕度突出,硬膜囊前緣受壓(余杭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2013-2-15)。肌電圖診斷報告:左正中神經運動神經感覺神經傳導正常;左尺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溝下至腕正常,溝上至溝下減慢20%,左尺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17%;右正中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減慢22%,遠端潛伏期延長,右正中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19%;右尺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溝下至腕正常,溝上至溝下減慢23%,左尺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30%,右尺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26%,波幅降低;雙骨間肌、雙胸鎖乳突肌、雙三角肌未見明顯肌源性和神經源性損傷(117醫(yī)院,2013-5-14)。自2014-2-7起予腺苷鈷胺粉針1.5mg和曲安奈得注射液0.5mg配置成3ml混合溶液,分別在雙側項根穴進行穴位注射。至2014-2-15,治療一周后雙上肢麻木情況較前好轉,睡眠時明顯,停用曲安奈得注射液,僅適用腺苷鈷胺針進行定點穴位注射。至2014-3-7,治療總計17次,患者自述麻木癥狀有較大好轉,日常工作生活無明顯妨礙。
4討論
華佗夾脊位于脊柱棘突下兩側,與督脈、膀胱經伴行,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根據現(xiàn)代解刨學,夾脊穴正是脊神經出口的位置,根據CT定位診斷,在病變的頸椎脊柱節(jié)段,穴位注射相應的夾脊穴,更能體現(xiàn)中醫(yī)針灸直達病所的理論;加之曲安奈得注射液其抗炎和抗過敏作用較強且遠較持久,在穴位注射后數(shù)小時內生效,經1~2日達最大效應,作用可維持2~3周。腺苷鈷胺針是氰鈷型維生素B 12的同類物,為細胞合成核苷酸的重要輔酶,參與體內甲基轉換及葉酸代謝,促進與甲基葉酸還原為四氫葉酸;也參與三羧酸循環(huán),對神經髓鞘中脂蛋白的形成非常重要,可使巰基酶處于干活性狀態(tài),從而參與廣泛的蛋白質及脂肪代謝,是完整形成神經鞘脊髓纖維和保持消化系統(tǒng)上皮細胞功能所必須的因素;肌內注射后吸收迅速而且完全,1小時后血漿濃度達峰值,貯存于肝臟,主要從腎排出,大部分在最初8小時排出。三者結合充分發(fā)揮了針刺的機械性刺激作用和藥物的藥理作用,且加強了療效,使其快速恢復正常功能,從而達到治療頸椎病的目的。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