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虹
摘 要:結合教學實踐,提出關于初一新生習慣養(yǎng)成的建議。
關鍵詞:習慣養(yǎng)成;能力培養(yǎng);意識樹立
七年級第一學期對于剛剛結束了輕松快樂的小學生活,即將面對中學沉重的學習壓力的學生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渡期。在這關鍵的五個月內,如果一個學生能夠成功轉型,由天真爛漫的兒童心理階段跨越到心智比較成熟的少年心理階段,那么這個時期學生應對中學的十二門學習科目時會比較困難,而顧此失彼,甚至不堪重負、失去學習興趣和學習信心。七年級的班主任肩負著幫助孩子們順利度過這個過渡期的重任,所以,應該在接觸學生之前認真思考兩個問題,即在過渡期內,要重點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習習慣,如何培養(yǎng)這樣的習慣?
筆者認為,習慣是意識的外延。學生只有在心中形成了某個意識后,才能在這個意識的指導下養(yǎng)成和這個意識相符合的習慣。因此,七年級班主任需要確定在第一學期的習慣養(yǎng)成教育過程中,應該在學生的頭腦中植入哪些意識,以便讓學生能夠養(yǎng)成相應的習慣,從容面對今后漫長而緊張的學習生活。下面就小學和初中兩個學段的學生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進行對比,以便找出合格中學生的關鍵素質,確定班主任在過渡期的工作重心。一、過渡期重點培養(yǎng)的兩個意識
從上面的兩個對比表可以看出,初中學段為學生制定了更高的智育培養(yǎng)目標,其中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培養(yǎng)學生不斷追求新知識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兩個分目標。在重點培養(yǎng)的學習習慣方面,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提前計劃的習慣是一個合格的中學生應該具有的好習慣。筆者認為,為了讓過渡期的學生能夠盡快地轉型成為一個在能力上合格的中學生,迅速適應學習壓力大、學習強度大的中學生活,班主任亟待幫助學生樹立的是兩個意識——效率意識和合作意識。
1.效率意識
剛剛步入初中的學生,從心理上來說仍處于兒童心理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相當一部分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這導致他們自主學習能力較弱,比如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浪費了自習課和早上、下午開課前的寶貴時間。但如果班主任能成功地幫助學生形成效率意識,在班內形成珍惜時間的學風,學生在初二和初三學習科目增加、課程難度加深的壓力下,一樣能從容完成學習任務。
要培養(yǎng)學生的效率意識,必須讓學生體會到時間的寶貴,也就是讓學生意識到在一定時間內,他們能夠完成多少任務量。無論班主任如何強調時間的寶貴,不直觀地把這種重要性展示出來,學生也不會真正體會到什么是時間和效率。開學第五天的一堂課上,筆者刻意上課遲到了10分鐘。不出所料,只有十多個學生能夠在這十分鐘內迅速確定自主學習任務,而其余的學生則無所事事。十分鐘后,我進入班里,邀請其中三個開展了自主學習的學生把自己在這10分鐘內所完成的任務用實物投影給全班學生展示出來,并要求其他學生對比自己所完成的任務量。不用過多的說教和批評,學生也能夠體會到不論多么細碎的時間,只要利用起來,就能帶來收益。但是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長期不斷地強化。因此,開學第二周的班會,我要求學生把自己第一周每天早上和下午開課前各18分鐘、共計180分鐘內所完成的任務列了出來,在小組內進行比較。每組都推出了“效率之星”,這些高效學習的學生把自己完成的任務量再次通過實物投影展示出來,讓其他學生直觀地比較出自己和標桿學生之間的差距,讓他們能夠確定追趕的目標。通過兩周的培訓,大部分學生較剛入校相比,能夠利用好自習、開課前等點滴時間開展自主學習了。
2.合作意識
我們這個時代是要求廣泛合作的時代,那種“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善于合作的人,不但能從學習中找到樂趣,而且也能從生活中找到樂趣。而對于學生來講,如果一個班級中的學生合作意識較強,那么學生之間開展同伴教學和良性競爭會更容易,學生會對在校生活表現(xiàn)出更大的興趣。好學、樂學、互學、善學的班級學習風氣對學生的進步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合作意識是指個體對共同行動及其行為規(guī)則的認知與情感,是合作行為產生的一個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礎。人的合作意識是隨人整個心理和行為活動能力的增強而逐漸發(fā)展,但并不一定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因此,班主任在起始學期也應把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列為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
合作意識需要通過某種活動,通過人和人的交往,通過共同完成任務、分享這個活動成果及共同承擔可能的后果來培養(yǎng)。開學伊始,各門功課內容還比較易于理解和學習,所以,學習任務相對較輕。因此,班主任可以利用這個時期多組織些課外活動。這些活動看似與學生的學習任務無關,但是為學生協(xié)作完成小組任務、發(fā)揚團隊精神、達成共同目標提供了很好的機會。有經驗的班主任會在學生報到第一天組織一些“破冰”活動。學生作自我介紹是比較常見的活動,這種活動可以讓學生之間迅速熟悉起來。無領導小組討論也是個很好的破冰活動形式。比如,每一輪新生報到,筆者會要求這些學生隨機組成10人小組,但并不指定組長。這些小組需要在20分鐘時間內就某個話題迅速達成一致意見,并由自然推舉出的小組代表闡述意見。如:
假如你是魯濱遜,你將一個人在孤島上生存一年,你將帶以下哪三種物品上島?
A.一只小狗 B.一本好書 C.農作物種子
D.液體打火機 E.手機 F.你的ipad
G.夠一年的食品 H.手表
由于題目提供了充分的討論空間,討論時間卻有限,學生必須立刻拋開陌生感,迅速組織起熱烈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組員可以各抒己見,但是必須達成最后的一致意見。這就要求每個組員必須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識,才能達到目標。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在入學第一天就受到了合作意識的教育。
過分強調學生之間分數(shù)的競爭,必然導致一些負面情緒的產生,如,焦慮、嫉妒、惡性競爭等,最終的結果就是班級人際關系緊張,班級缺乏凝聚力。合作意識則是消除這些負面結果的良藥。所以,我在第一學期的期中考試結束后,組織了以小組為單位的跳大繩比賽。賽前,各參賽組在自然產生的召集人組織下,積極練習。剛開始,組員之間互相指責影響了小組得分。我觀察到哪個小組出現(xiàn)糾紛,就輔導該小組的組員改變談話方式,建議組員把批評、抱怨改為建議、鼓勵。經過調解,搖繩的學生學會了配合跳繩的學生身高和速度,跳繩的學生之間也不是互相埋怨,而是互相傳授訣竅,幫助跳繩不在行的組員訓練。賽后,學生每個人都興奮地討論比賽結果,心滿意足地吃著作為獎品的糖果,考前的緊張情緒得到了釋放,而這次活動也達到了促進理解、促進團結的預設目的。期末,我又組織了英文童話劇的班際交流。學生登臺表演前分工協(xié)作,一個小組內編劇、服裝、導演、演員之間的交流和配合讓我感到學生在過去三個月的培訓中,合作意識的確得到了加強。班級活動的開展形式多種多樣,比如,我們還可以舉行課本劇表演、學科知識競賽、主題班會等。這些活動的目的都是讓學生體驗合作帶來的共同進步。
以合作意識為基礎的同伴教學也是形成良好學風的有效學習形式。比如,我們可以組織“三人行”的學習小組,每個組由一個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組長來幫助兩名學生?!叭诵小毙〗M課余時間通過互相提問的形式復習所學知識。這樣,組長可以給其他學生做出示范,為其他兩名學生找差距起到參照作用,同時,組長在帶領學生復習、給學生答疑的過程中,對知識點的理解也得以加深。由于同齡人之間更易于接受相互監(jiān)督和幫助,其他兩名組員在榜樣的帶領下會更樂于參加小組內的學習活動。自主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在單獨學習時可能產生懈怠心理,在自主確定學習任務時也可能顧此失彼。但他們在和同伴一起學習的過程中,卻往往表現(xiàn)出較高的學習積極性,和組長一起完成小組學習任務時,也更主動。
二、過渡期重點培養(yǎng)的一個能力——計劃能力
在學生心理從兒童期向少年期過渡的這個關鍵學期,班主任幫助學生樹立效率意識,目的是為了發(fā)展學生的計劃能力。
計劃能力包括兩個能力:一是學生根據(jù)教材內容,自主確定預習任務和拓展學習任務的能力;二是根據(jù)已經學習過的內容、期段考查范圍及自己實際的知識掌握情況,提前制訂復習計劃的能力。中學階段的培養(yǎng)目標之一就是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班主任在過渡期需要重點幫助學生培養(yǎng)這項能力。比如,班主任可以提醒學生根據(jù)教材內容,獨立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輔書籍進行預習和課后的及時鞏固,然后定期在“三人行”小組內進行評比預習和鞏固任務的完成情況。復習計劃能力對于過渡期學生來講,更是一項必不可少的能力。對于我們所熟悉的“遺忘曲線”,唯一的克服方法就是不斷地復習所學知識。通過觀察,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往往具有很強的計劃能力。這種能力帶給他們的益處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明顯。七年級第一學期,大多數(shù)心理狀態(tài)仍處于兒童期的學生還沒有養(yǎng)成“學而時習之”的學習習慣。不善于根據(jù)科目要求制訂計劃的學生,往往表現(xiàn)得“不知道該干嗎、無事可做”,臨近考試才發(fā)現(xiàn)所剩時間根本不夠復習所學科目的知識點。他們在學習效果上與前者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
能力的培養(yǎng)同樣需要時間和策略,必須分階段進行。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計劃能力,在開學第一、二兩周,筆者先讓學生為第二天的兩個18分鐘進行計劃,即:放學前提前安排好第二天早晨開課前和下午開課前的兩個18分鐘內,自己要完成的任務。為了讓學生的計劃比較周全可行,班主任可以提前和任課教師溝通,了解各科教師的學科要求和建議,然后制訂一個參考計劃。學生可以按照這個參考計劃進行自主學習,也可以根據(jù)參考計劃結合自身實際需求制訂自己的18分學習計劃。這樣做,是為了給還沒有形成計劃能力的學生做示范,同時也能幫助其他學生修訂計劃,防止有的學生制訂計劃時顧此失彼。學生制訂計劃后,班主任可以挑選合理可行的學生計劃進行展示,也可以組織學生互相參考計劃,互相學習和完善計劃。計劃展示能讓不善于制訂計劃的學生知道同學們在做什么、自己該做什么。計劃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步驟可以用下圖來說明:
制訂好計劃,只是第一步。落實計劃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否則再完美的計劃也只是停留在空想階段。因此,第二天的早上和下午開課前18分鐘,我會提醒學生拿出他們提前制訂的計劃,根據(jù)所列內容,一項一項完成任務。每完成一項,就將該任務從列表中劃掉。這樣做,可以讓學生直觀地看到自己執(zhí)行并完成計劃的情況,讓學生感受到成就感,起到自我激勵的作用。一周后,我會組織學生回顧自己的任務完成量,讓學生感受到按計劃學習給他們帶來的益處。經過兩周的訓練,全班80%的學生都能利用好這寶貴的兩個18分鐘了。
考前復習計劃能力是培養(yǎng)計劃能力的第二個階段。在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前三周,我開始要求學生根據(jù)所學科目的考查內容制訂復習計劃。同訓練18分計劃能力一樣,訓練步驟仍然是先自己制訂計劃,再結合參考計劃和同伴計劃,對自己的計劃進行完善。之后的任務就是執(zhí)行計劃。這里必須再次提到“三人行”學習小組。由于大班授課的條件制約,僅憑班主任一個人的力量,很難確切掌握每一個學生根據(jù)計劃自主復習的情況。同伴學習的方式顯然是有效地監(jiān)督計劃執(zhí)行情況的好辦法。學習小組內的三個成員互相監(jiān)督鼓勵,開展良性競爭,利用點點滴滴的細碎時間進行抽查提問,確保了每一個學生的計劃執(zhí)行力度。家長也是計劃執(zhí)行情況的有力監(jiān)督。應該讓家長了解學生所制訂的計劃,并讓家長參與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來。比如,家長可以幫助完善復習計劃,驗收復習成果。總之,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是復習計劃能夠得以執(zhí)行的保障。
能否樹立效率意識和合作意識,能否逐步培養(yǎng)計劃能力,對于處在從兒童期向少年期過渡階段的七年級新生來說至關重要。過渡期的初一新生情緒容易波動,意志力較差。效率意識保證了學生不受外部因素干擾,專注于學習任務;也有助于加強學生的意志力,使他們能夠朝著一個既定目標穩(wěn)步推進。合作意識則是初中學段情商培養(yǎng)的重點。具有合作意識的學生,善于聽取意見、自我修正,也樂于幫助同伴和向同伴學習。他們更容易從學習中或與同伴的交往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功感。這樣的學生表現(xiàn)出較高的情商,在學習和今后的工作中往往表現(xiàn)出色。計劃能力作為效率意識的延伸,是心智成熟的指標之一。具備了一定計劃能力的學生就會表現(xiàn)出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他們能夠根據(jù)各科學習內容提前預習,并能夠從容地應對沉重的復習任務。因此,班主任在學生的心理過渡期應把培養(yǎng)兩個意識和一項能力定為中學階段第一個學期的工作重心。
(作者單位 山西省實驗中學)
以合作意識為基礎的同伴教學也是形成良好學風的有效學習形式。比如,我們可以組織“三人行”的學習小組,每個組由一個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組長來幫助兩名學生?!叭诵小毙〗M課余時間通過互相提問的形式復習所學知識。這樣,組長可以給其他學生做出示范,為其他兩名學生找差距起到參照作用,同時,組長在帶領學生復習、給學生答疑的過程中,對知識點的理解也得以加深。由于同齡人之間更易于接受相互監(jiān)督和幫助,其他兩名組員在榜樣的帶領下會更樂于參加小組內的學習活動。自主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在單獨學習時可能產生懈怠心理,在自主確定學習任務時也可能顧此失彼。但他們在和同伴一起學習的過程中,卻往往表現(xiàn)出較高的學習積極性,和組長一起完成小組學習任務時,也更主動。
二、過渡期重點培養(yǎng)的一個能力——計劃能力
在學生心理從兒童期向少年期過渡的這個關鍵學期,班主任幫助學生樹立效率意識,目的是為了發(fā)展學生的計劃能力。
計劃能力包括兩個能力:一是學生根據(jù)教材內容,自主確定預習任務和拓展學習任務的能力;二是根據(jù)已經學習過的內容、期段考查范圍及自己實際的知識掌握情況,提前制訂復習計劃的能力。中學階段的培養(yǎng)目標之一就是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班主任在過渡期需要重點幫助學生培養(yǎng)這項能力。比如,班主任可以提醒學生根據(jù)教材內容,獨立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輔書籍進行預習和課后的及時鞏固,然后定期在“三人行”小組內進行評比預習和鞏固任務的完成情況。復習計劃能力對于過渡期學生來講,更是一項必不可少的能力。對于我們所熟悉的“遺忘曲線”,唯一的克服方法就是不斷地復習所學知識。通過觀察,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往往具有很強的計劃能力。這種能力帶給他們的益處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明顯。七年級第一學期,大多數(shù)心理狀態(tài)仍處于兒童期的學生還沒有養(yǎng)成“學而時習之”的學習習慣。不善于根據(jù)科目要求制訂計劃的學生,往往表現(xiàn)得“不知道該干嗎、無事可做”,臨近考試才發(fā)現(xiàn)所剩時間根本不夠復習所學科目的知識點。他們在學習效果上與前者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
能力的培養(yǎng)同樣需要時間和策略,必須分階段進行。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計劃能力,在開學第一、二兩周,筆者先讓學生為第二天的兩個18分鐘進行計劃,即:放學前提前安排好第二天早晨開課前和下午開課前的兩個18分鐘內,自己要完成的任務。為了讓學生的計劃比較周全可行,班主任可以提前和任課教師溝通,了解各科教師的學科要求和建議,然后制訂一個參考計劃。學生可以按照這個參考計劃進行自主學習,也可以根據(jù)參考計劃結合自身實際需求制訂自己的18分學習計劃。這樣做,是為了給還沒有形成計劃能力的學生做示范,同時也能幫助其他學生修訂計劃,防止有的學生制訂計劃時顧此失彼。學生制訂計劃后,班主任可以挑選合理可行的學生計劃進行展示,也可以組織學生互相參考計劃,互相學習和完善計劃。計劃展示能讓不善于制訂計劃的學生知道同學們在做什么、自己該做什么。計劃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步驟可以用下圖來說明:
制訂好計劃,只是第一步。落實計劃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否則再完美的計劃也只是停留在空想階段。因此,第二天的早上和下午開課前18分鐘,我會提醒學生拿出他們提前制訂的計劃,根據(jù)所列內容,一項一項完成任務。每完成一項,就將該任務從列表中劃掉。這樣做,可以讓學生直觀地看到自己執(zhí)行并完成計劃的情況,讓學生感受到成就感,起到自我激勵的作用。一周后,我會組織學生回顧自己的任務完成量,讓學生感受到按計劃學習給他們帶來的益處。經過兩周的訓練,全班80%的學生都能利用好這寶貴的兩個18分鐘了。
考前復習計劃能力是培養(yǎng)計劃能力的第二個階段。在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前三周,我開始要求學生根據(jù)所學科目的考查內容制訂復習計劃。同訓練18分計劃能力一樣,訓練步驟仍然是先自己制訂計劃,再結合參考計劃和同伴計劃,對自己的計劃進行完善。之后的任務就是執(zhí)行計劃。這里必須再次提到“三人行”學習小組。由于大班授課的條件制約,僅憑班主任一個人的力量,很難確切掌握每一個學生根據(jù)計劃自主復習的情況。同伴學習的方式顯然是有效地監(jiān)督計劃執(zhí)行情況的好辦法。學習小組內的三個成員互相監(jiān)督鼓勵,開展良性競爭,利用點點滴滴的細碎時間進行抽查提問,確保了每一個學生的計劃執(zhí)行力度。家長也是計劃執(zhí)行情況的有力監(jiān)督。應該讓家長了解學生所制訂的計劃,并讓家長參與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來。比如,家長可以幫助完善復習計劃,驗收復習成果??傊?,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是復習計劃能夠得以執(zhí)行的保障。
能否樹立效率意識和合作意識,能否逐步培養(yǎng)計劃能力,對于處在從兒童期向少年期過渡階段的七年級新生來說至關重要。過渡期的初一新生情緒容易波動,意志力較差。效率意識保證了學生不受外部因素干擾,專注于學習任務;也有助于加強學生的意志力,使他們能夠朝著一個既定目標穩(wěn)步推進。合作意識則是初中學段情商培養(yǎng)的重點。具有合作意識的學生,善于聽取意見、自我修正,也樂于幫助同伴和向同伴學習。他們更容易從學習中或與同伴的交往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功感。這樣的學生表現(xiàn)出較高的情商,在學習和今后的工作中往往表現(xiàn)出色。計劃能力作為效率意識的延伸,是心智成熟的指標之一。具備了一定計劃能力的學生就會表現(xiàn)出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他們能夠根據(jù)各科學習內容提前預習,并能夠從容地應對沉重的復習任務。因此,班主任在學生的心理過渡期應把培養(yǎng)兩個意識和一項能力定為中學階段第一個學期的工作重心。
(作者單位 山西省實驗中學)
以合作意識為基礎的同伴教學也是形成良好學風的有效學習形式。比如,我們可以組織“三人行”的學習小組,每個組由一個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組長來幫助兩名學生?!叭诵小毙〗M課余時間通過互相提問的形式復習所學知識。這樣,組長可以給其他學生做出示范,為其他兩名學生找差距起到參照作用,同時,組長在帶領學生復習、給學生答疑的過程中,對知識點的理解也得以加深。由于同齡人之間更易于接受相互監(jiān)督和幫助,其他兩名組員在榜樣的帶領下會更樂于參加小組內的學習活動。自主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在單獨學習時可能產生懈怠心理,在自主確定學習任務時也可能顧此失彼。但他們在和同伴一起學習的過程中,卻往往表現(xiàn)出較高的學習積極性,和組長一起完成小組學習任務時,也更主動。
二、過渡期重點培養(yǎng)的一個能力——計劃能力
在學生心理從兒童期向少年期過渡的這個關鍵學期,班主任幫助學生樹立效率意識,目的是為了發(fā)展學生的計劃能力。
計劃能力包括兩個能力:一是學生根據(jù)教材內容,自主確定預習任務和拓展學習任務的能力;二是根據(jù)已經學習過的內容、期段考查范圍及自己實際的知識掌握情況,提前制訂復習計劃的能力。中學階段的培養(yǎng)目標之一就是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班主任在過渡期需要重點幫助學生培養(yǎng)這項能力。比如,班主任可以提醒學生根據(jù)教材內容,獨立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輔書籍進行預習和課后的及時鞏固,然后定期在“三人行”小組內進行評比預習和鞏固任務的完成情況。復習計劃能力對于過渡期學生來講,更是一項必不可少的能力。對于我們所熟悉的“遺忘曲線”,唯一的克服方法就是不斷地復習所學知識。通過觀察,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往往具有很強的計劃能力。這種能力帶給他們的益處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明顯。七年級第一學期,大多數(shù)心理狀態(tài)仍處于兒童期的學生還沒有養(yǎng)成“學而時習之”的學習習慣。不善于根據(jù)科目要求制訂計劃的學生,往往表現(xiàn)得“不知道該干嗎、無事可做”,臨近考試才發(fā)現(xiàn)所剩時間根本不夠復習所學科目的知識點。他們在學習效果上與前者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
能力的培養(yǎng)同樣需要時間和策略,必須分階段進行。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計劃能力,在開學第一、二兩周,筆者先讓學生為第二天的兩個18分鐘進行計劃,即:放學前提前安排好第二天早晨開課前和下午開課前的兩個18分鐘內,自己要完成的任務。為了讓學生的計劃比較周全可行,班主任可以提前和任課教師溝通,了解各科教師的學科要求和建議,然后制訂一個參考計劃。學生可以按照這個參考計劃進行自主學習,也可以根據(jù)參考計劃結合自身實際需求制訂自己的18分學習計劃。這樣做,是為了給還沒有形成計劃能力的學生做示范,同時也能幫助其他學生修訂計劃,防止有的學生制訂計劃時顧此失彼。學生制訂計劃后,班主任可以挑選合理可行的學生計劃進行展示,也可以組織學生互相參考計劃,互相學習和完善計劃。計劃展示能讓不善于制訂計劃的學生知道同學們在做什么、自己該做什么。計劃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步驟可以用下圖來說明:
制訂好計劃,只是第一步。落實計劃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否則再完美的計劃也只是停留在空想階段。因此,第二天的早上和下午開課前18分鐘,我會提醒學生拿出他們提前制訂的計劃,根據(jù)所列內容,一項一項完成任務。每完成一項,就將該任務從列表中劃掉。這樣做,可以讓學生直觀地看到自己執(zhí)行并完成計劃的情況,讓學生感受到成就感,起到自我激勵的作用。一周后,我會組織學生回顧自己的任務完成量,讓學生感受到按計劃學習給他們帶來的益處。經過兩周的訓練,全班80%的學生都能利用好這寶貴的兩個18分鐘了。
考前復習計劃能力是培養(yǎng)計劃能力的第二個階段。在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前三周,我開始要求學生根據(jù)所學科目的考查內容制訂復習計劃。同訓練18分計劃能力一樣,訓練步驟仍然是先自己制訂計劃,再結合參考計劃和同伴計劃,對自己的計劃進行完善。之后的任務就是執(zhí)行計劃。這里必須再次提到“三人行”學習小組。由于大班授課的條件制約,僅憑班主任一個人的力量,很難確切掌握每一個學生根據(jù)計劃自主復習的情況。同伴學習的方式顯然是有效地監(jiān)督計劃執(zhí)行情況的好辦法。學習小組內的三個成員互相監(jiān)督鼓勵,開展良性競爭,利用點點滴滴的細碎時間進行抽查提問,確保了每一個學生的計劃執(zhí)行力度。家長也是計劃執(zhí)行情況的有力監(jiān)督。應該讓家長了解學生所制訂的計劃,并讓家長參與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來。比如,家長可以幫助完善復習計劃,驗收復習成果??傊?,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是復習計劃能夠得以執(zhí)行的保障。
能否樹立效率意識和合作意識,能否逐步培養(yǎng)計劃能力,對于處在從兒童期向少年期過渡階段的七年級新生來說至關重要。過渡期的初一新生情緒容易波動,意志力較差。效率意識保證了學生不受外部因素干擾,專注于學習任務;也有助于加強學生的意志力,使他們能夠朝著一個既定目標穩(wěn)步推進。合作意識則是初中學段情商培養(yǎng)的重點。具有合作意識的學生,善于聽取意見、自我修正,也樂于幫助同伴和向同伴學習。他們更容易從學習中或與同伴的交往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功感。這樣的學生表現(xiàn)出較高的情商,在學習和今后的工作中往往表現(xiàn)出色。計劃能力作為效率意識的延伸,是心智成熟的指標之一。具備了一定計劃能力的學生就會表現(xiàn)出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他們能夠根據(jù)各科學習內容提前預習,并能夠從容地應對沉重的復習任務。因此,班主任在學生的心理過渡期應把培養(yǎng)兩個意識和一項能力定為中學階段第一個學期的工作重心。
(作者單位 山西省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