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玲
在高三物理復習過程中,我們都希望利用習題來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但效果不是很明顯。從多次考試中便能體現這一問題,同一類型的題目只要稍有變化,學生就會“卡殼”。筆者認為,在習題教學中,不能單一地把問題講清楚,而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此,在處理習題時,要多角度、多層次地探究習題,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應變能力,還能培養(yǎng)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以一道典型習題為例,談談怎樣處理習題。
原題:如圖1所示,質量為m的木塊A放在質量為M、傾角為θ的斜面體B上,斜面體B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塊A沿斜面勻速下滑時,斜面體仍靜止。問:水平地面對斜面體底部的摩擦力方向怎樣?
教師可將這三種解法都展示在黑板上,學生都知道解法一“易想難解”,思路簡單,但是解題過程復雜繁瑣;而解法二、三“難想易解”,思路不易想到,但解題簡單,出現錯誤的可能性小。學生要能想到解法二、三的思路,平時應該注重一題多解,加強思維訓練,努力提高思維能力,只有這樣,才會有更好、更簡捷的解題方法。
當然,這道題是基礎題型,學生處理起來問題不大,課堂探究氣氛活躍,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但是對高三學生而言,還應該培養(yǎng)他們的應變能力。為此,可以將原題加以改造,適當地引申、拓展,讓物理情景發(fā)生變化,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得以提高。
拓展1:如圖7所示,質量為m的木塊A,放在質量為M、傾角為θ的斜面體B上,斜面體B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塊A沿斜面加速下滑時,斜面體仍靜止。問:水平地面對斜面體底部的摩擦力方向怎樣?
由于受到上題思想方法的影響,雖然條件有所改變,但不少同學仍然能利用隔離法和等效法處理,很快解出此題,達到了舉一反三的教學目的。但這時有學生問:可不可以使用整體法來處理呢?隨之立即有大部分學生說不可以,因為兩物體的加速度不同,這樣的連接體不能用整體法處理。的確如此,在高一時教師就明確指出,在運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時,通常是系統內的物體加速度相同時采用整體法;如果系統內的物體加速度不同時,則采用隔離法。不過,為了使高三學生有更廣闊的思路,在這里導出了牛頓第二定律的拓展公式F合=m1a1+m2a2+…運用該拓展公式,則不論系統內各物體的加速度是否相同都能用整體法求解。
解法為:因為系統有水平向左的加速度ax=acosθ,故系統合外力應水平向左,而此合外力是由地面給斜面體的靜摩擦力f提供,且大小為f=max。
類似這樣的問題在中學物理中還有許多,學生若學會了這種思維方法,用牛頓第二定律拓展公式解起來簡潔明了。雖然用拓展公式解題超出“高考考綱”要求,一般不被教師所重視,但我總認為高三學生如果多一種方法便多一種選擇、多一條解題思路,加之通過學習,還可使學生加深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何樂而不為呢?
拓展2:質量為M、傾角為θ的斜面體B放在粗糙水平面上,質量為m的物體A在斜面上恰能勻速下滑?,F加上如圖8所示的沿斜面向下的力F,使物體在斜面上加速下滑,斜面體仍處于靜止,則此時地面對斜面體的摩擦力大小和方面怎樣?
正是有了牛頓第二定律的拓展公式,學生很快就解決了此題,避免了繁雜的解題過程,無形中增強了學生學習的激情和自信心。這樣將題目加以不斷改進,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做到精講精練,學生易于理解、消化,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應變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高三物理復習中,我們不能只為了追求課堂教學的容量,講解習題時,就題論題,將題目“講透”就完事,而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應變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習題教學時,要注意在一題多解、一題多變方面訓練學生,逐步提高學生多角度靈活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責任編輯 易志毅)
在高三物理復習過程中,我們都希望利用習題來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但效果不是很明顯。從多次考試中便能體現這一問題,同一類型的題目只要稍有變化,學生就會“卡殼”。筆者認為,在習題教學中,不能單一地把問題講清楚,而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此,在處理習題時,要多角度、多層次地探究習題,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應變能力,還能培養(yǎng)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以一道典型習題為例,談談怎樣處理習題。
原題:如圖1所示,質量為m的木塊A放在質量為M、傾角為θ的斜面體B上,斜面體B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塊A沿斜面勻速下滑時,斜面體仍靜止。問:水平地面對斜面體底部的摩擦力方向怎樣?
教師可將這三種解法都展示在黑板上,學生都知道解法一“易想難解”,思路簡單,但是解題過程復雜繁瑣;而解法二、三“難想易解”,思路不易想到,但解題簡單,出現錯誤的可能性小。學生要能想到解法二、三的思路,平時應該注重一題多解,加強思維訓練,努力提高思維能力,只有這樣,才會有更好、更簡捷的解題方法。
當然,這道題是基礎題型,學生處理起來問題不大,課堂探究氣氛活躍,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但是對高三學生而言,還應該培養(yǎng)他們的應變能力。為此,可以將原題加以改造,適當地引申、拓展,讓物理情景發(fā)生變化,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得以提高。
拓展1:如圖7所示,質量為m的木塊A,放在質量為M、傾角為θ的斜面體B上,斜面體B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塊A沿斜面加速下滑時,斜面體仍靜止。問:水平地面對斜面體底部的摩擦力方向怎樣?
由于受到上題思想方法的影響,雖然條件有所改變,但不少同學仍然能利用隔離法和等效法處理,很快解出此題,達到了舉一反三的教學目的。但這時有學生問:可不可以使用整體法來處理呢?隨之立即有大部分學生說不可以,因為兩物體的加速度不同,這樣的連接體不能用整體法處理。的確如此,在高一時教師就明確指出,在運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時,通常是系統內的物體加速度相同時采用整體法;如果系統內的物體加速度不同時,則采用隔離法。不過,為了使高三學生有更廣闊的思路,在這里導出了牛頓第二定律的拓展公式F合=m1a1+m2a2+…運用該拓展公式,則不論系統內各物體的加速度是否相同都能用整體法求解。
解法為:因為系統有水平向左的加速度ax=acosθ,故系統合外力應水平向左,而此合外力是由地面給斜面體的靜摩擦力f提供,且大小為f=max。
類似這樣的問題在中學物理中還有許多,學生若學會了這種思維方法,用牛頓第二定律拓展公式解起來簡潔明了。雖然用拓展公式解題超出“高考考綱”要求,一般不被教師所重視,但我總認為高三學生如果多一種方法便多一種選擇、多一條解題思路,加之通過學習,還可使學生加深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何樂而不為呢?
拓展2:質量為M、傾角為θ的斜面體B放在粗糙水平面上,質量為m的物體A在斜面上恰能勻速下滑。現加上如圖8所示的沿斜面向下的力F,使物體在斜面上加速下滑,斜面體仍處于靜止,則此時地面對斜面體的摩擦力大小和方面怎樣?
正是有了牛頓第二定律的拓展公式,學生很快就解決了此題,避免了繁雜的解題過程,無形中增強了學生學習的激情和自信心。這樣將題目加以不斷改進,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做到精講精練,學生易于理解、消化,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應變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高三物理復習中,我們不能只為了追求課堂教學的容量,講解習題時,就題論題,將題目“講透”就完事,而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應變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習題教學時,要注意在一題多解、一題多變方面訓練學生,逐步提高學生多角度靈活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責任編輯 易志毅)
在高三物理復習過程中,我們都希望利用習題來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但效果不是很明顯。從多次考試中便能體現這一問題,同一類型的題目只要稍有變化,學生就會“卡殼”。筆者認為,在習題教學中,不能單一地把問題講清楚,而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此,在處理習題時,要多角度、多層次地探究習題,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應變能力,還能培養(yǎng)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以一道典型習題為例,談談怎樣處理習題。
原題:如圖1所示,質量為m的木塊A放在質量為M、傾角為θ的斜面體B上,斜面體B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塊A沿斜面勻速下滑時,斜面體仍靜止。問:水平地面對斜面體底部的摩擦力方向怎樣?
教師可將這三種解法都展示在黑板上,學生都知道解法一“易想難解”,思路簡單,但是解題過程復雜繁瑣;而解法二、三“難想易解”,思路不易想到,但解題簡單,出現錯誤的可能性小。學生要能想到解法二、三的思路,平時應該注重一題多解,加強思維訓練,努力提高思維能力,只有這樣,才會有更好、更簡捷的解題方法。
當然,這道題是基礎題型,學生處理起來問題不大,課堂探究氣氛活躍,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但是對高三學生而言,還應該培養(yǎng)他們的應變能力。為此,可以將原題加以改造,適當地引申、拓展,讓物理情景發(fā)生變化,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得以提高。
拓展1:如圖7所示,質量為m的木塊A,放在質量為M、傾角為θ的斜面體B上,斜面體B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塊A沿斜面加速下滑時,斜面體仍靜止。問:水平地面對斜面體底部的摩擦力方向怎樣?
由于受到上題思想方法的影響,雖然條件有所改變,但不少同學仍然能利用隔離法和等效法處理,很快解出此題,達到了舉一反三的教學目的。但這時有學生問:可不可以使用整體法來處理呢?隨之立即有大部分學生說不可以,因為兩物體的加速度不同,這樣的連接體不能用整體法處理。的確如此,在高一時教師就明確指出,在運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時,通常是系統內的物體加速度相同時采用整體法;如果系統內的物體加速度不同時,則采用隔離法。不過,為了使高三學生有更廣闊的思路,在這里導出了牛頓第二定律的拓展公式F合=m1a1+m2a2+…運用該拓展公式,則不論系統內各物體的加速度是否相同都能用整體法求解。
解法為:因為系統有水平向左的加速度ax=acosθ,故系統合外力應水平向左,而此合外力是由地面給斜面體的靜摩擦力f提供,且大小為f=max。
類似這樣的問題在中學物理中還有許多,學生若學會了這種思維方法,用牛頓第二定律拓展公式解起來簡潔明了。雖然用拓展公式解題超出“高考考綱”要求,一般不被教師所重視,但我總認為高三學生如果多一種方法便多一種選擇、多一條解題思路,加之通過學習,還可使學生加深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何樂而不為呢?
拓展2:質量為M、傾角為θ的斜面體B放在粗糙水平面上,質量為m的物體A在斜面上恰能勻速下滑。現加上如圖8所示的沿斜面向下的力F,使物體在斜面上加速下滑,斜面體仍處于靜止,則此時地面對斜面體的摩擦力大小和方面怎樣?
正是有了牛頓第二定律的拓展公式,學生很快就解決了此題,避免了繁雜的解題過程,無形中增強了學生學習的激情和自信心。這樣將題目加以不斷改進,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做到精講精練,學生易于理解、消化,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應變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高三物理復習中,我們不能只為了追求課堂教學的容量,講解習題時,就題論題,將題目“講透”就完事,而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應變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習題教學時,要注意在一題多解、一題多變方面訓練學生,逐步提高學生多角度靈活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