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美娟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鮮明地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睂懽魇沁\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從某種角度說,寫作更能體現(xiàn)一個人綜合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在寫作能力的提升方面。
然而,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常常聽到很多中年級學生將“作文”稱作“榨文”。足見寫作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究其原因,不難發(fā)現(xiàn)中年級學生習作剛剛起步,段的結(jié)構(gòu)以及語言組織能力相對薄弱,僅靠每學期屈指可數(shù)的幾節(jié)作文課的指導遠遠解不了學生的“榨”文之急。
現(xiàn)行語文教材中不乏寫作教學的范例,如何充分利用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努力溝通讀與寫,使學生樂寫,會寫呢?隨文仿寫就是一種重要的語言訓練方式,其選材角度小、內(nèi)容簡短,緊隨閱讀教學且形式多樣,是提高學生書面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方式。
一、鏈接經(jīng)典句式,仿語言之妙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應把課堂小練筆的訓練當做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去落實。
冰心在《談點讀書寫作的甘苦》中說:“我常常抄襲,就是說模仿別人更好的句子?!毙睦韺W研究表明,給出榜樣讓學生學習,學習效率更高。發(fā)掘教材中的經(jīng)典句式指導隨文仿寫能有效地利用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打通閱讀與作文的壁壘,充分激發(fā)興趣,降低難度,化整為零,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訓練,提高學生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
《秋天》是一首節(jié)奏明快的詩歌,作者采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豐收景象?!疤O果嚷著冷了,要穿紅襖;葡萄嚷著冷了,要披紫袍。”一個“嚷”字化靜為動,使秋天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教學這一部分時,我采用了以讀代講的方式,讓學生逐步進入詩的情境,撩撥起他們的悟性和靈性。讓學生體會到“嚷”使蘋果和葡萄成了調(diào)皮的孩子,它們迫不及待地想要成熟,以便及早展示自己的美麗??谥腥轮洌睦飬s滿盈著火熱的渴望。在此基礎(chǔ)上,出示句式“______嚷著______,要______。”要求學生想一想,除了蘋果、葡萄,還有誰在嚷嚷著?他們又要干什么呢?學生思維的閥門一下被打開了:“梨子嚷著冷了,要披黃袍。”“柿子嚷著冷了,要穿紅襖?!薄趯W生的自由言說中,詩的思維方式、詩的言語方式已經(jīng)在他們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再如《泉城》第一自然段以一組排比句式概括描寫了濟南泉水的特點,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繪形、摹聲,句式工整,讀來充滿韻味。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自己朗讀,想象泉水噴涌的種種形態(tài)和聲音,體會蘊涵于字里行間的意思和情味,感受作者描繪的真切細致。在此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學習這一語段的表達方式,嘗試用上一組比喻句來描寫噴泉的不同形態(tài)、聲音,習得精妙的語言表達方式。
二、鏈接典型段落,仿結(jié)構(gòu)之巧
潘菽在《教育心理學》中說:“教師對兒童的作文訓練,應從說到寫,從述到作,從模仿到創(chuàng)作,逐步提高要求。”許多課文構(gòu)思巧妙,是十分難得的學習謀篇布局的絕佳材料。教師應有“讀寫一體”的意識,巧妙利用文本,幫助學生學習組織寫作材料。
于永正老師和戴建榮老師合作執(zhí)教《珍珠鳥》一課時,就做了十分有益的嘗試。戴建榮老師導讀第一課時,完成初讀課文、識字寫詞、理清層次和感受意蘊等環(huán)節(jié)。第二課時由于永正老師執(zhí)教,引領(lǐng)學生順流而下,以“我的主人馮驥才”為題,從珍珠鳥的視角來反寫感受。這是一種角色轉(zhuǎn)換上的“反寫”。這種反寫,不僅深化了讀的感受,更使學生將文本的寫作方法化為己有,產(chǎn)生出新的作品。
再如《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第五自然段采用了對比描寫的方式,借寫石榴樹招蟲反襯樟樹香氣拒蟲的可貴。這種寫作方式很值得借鑒。教師可創(chuàng)設仿寫情境,讓學生拿其他的樹繼續(xù)與樟樹作比較,以此突出樟樹某個方面的特點。
三、鏈接文本空白,仿意境之遠
文本是一個召喚讀者參與的意義空間。伊瑟爾提出的“空白”理論認為,在經(jīng)意與不經(jīng)意間,文本都會給讀者留下一些“空白”。追求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文字感染力。閱讀教學中,很多老師注重捕捉文本空白,帶領(lǐng)學生充分體會文章意境之遠。
王崧舟老師執(zhí)教《去年的樹》一課時,有這樣一個精彩的片段:
師:這個故事的結(jié)尾有一個細節(jié),很不起眼,是鳥兒唱歌前和唱歌后發(fā)生的。一個動作,一個字——看;意味深長地讀——看;輕輕地讀——看。
師:鳥兒在看什么?(昔日的朋友)
師:是的,鳥兒在默默地看,靜靜地看,她看著眼前的燈火,思緒萬千。它想起來了——
(出示開頭,反復引讀,將學生再次帶入當初樹與鳥兒日夜相伴的美好情境之中。)
師:可是這一切再也回不來了,樹再也回不來了,火柴也已經(jīng)用完了,只有火柴點燃的火,還在燈里亮著??粗矍暗臒艋?,鳥兒一定有心里話想對朋友說。請用“樹啊,樹啊”開頭,寫一段話。
(配樂,生寫話)
師:當鳥兒看著這燈火,對著去年的樹,她有千言萬語想對樹說。
(根據(jù)學生的朗讀,板書:自責,摯愛,祝愿,告別)
師:鳥兒還有很多話想對樹說,可千言萬語化作淺近的動作——看。
(板書:淺近)
師:在故事中鳥兒有沒有說自責的話?有沒有說摯愛的話?有沒有說祝愿的話?有沒有說告別的話?
(師將板書一一擦去,板書:深厚)
……
師:在這個故事中,沒有寫到鳥兒和樹的外貌、表情、心理。(一一擦去)
師:他為什么不寫?
(師在淺近和深厚之間畫了一個方框)
師:這個故事留給我們這個空白,用最淺近的語言表達最深厚的感情,這個故事就是——去年的樹。
充滿激情的多次引讀催生了學生強烈的表達欲望,課堂練筆學生思如泉涌,寫不盡的思念,道不完的牽掛。更難得的是在學生充分交流之后,王老師借助巧妙的一連串反問:“是作者不會寫外貌嗎?是不會寫人物表情嗎?不會寫心情嗎?……為什么不寫呢?”幫助學生探尋到了“語文之美”,課堂上學生的精彩反應,說明他們已經(jīng)感受到文章描寫的精彩:“作者讓讀者自己去琢磨”“作者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去感受”……教者在增刪間令學生充分體會到“留白”的魅力。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語文教材作為閱讀教學的主要憑借,也是學生寫作訓練的直接資源和憑借——既可以取之法,還可以用其材。鏈接學生閱讀經(jīng)驗巧設小練筆,讓學生依托教材進行賞析、模仿、借鑒,把從范文中獲取的優(yōu)秀句段、表達方式等經(jīng)驗轉(zhuǎn)化為自己會運用的技能,學生定能在不知不覺間達到“樂寫”“會寫”的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城南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