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探史考信著先鞭

      2014-08-18 19:17:26關(guān)永禮
      書屋 2014年7期
      關(guān)鍵詞:古史

      關(guān)永禮

      在中國學術(shù)史上,有清一代學術(shù)繁榮發(fā)達,群彥云興,著述如林,各擅專精,只有春秋戰(zhàn)國和宋代堪與比并。乾嘉學派作為清代學術(shù)的主要流派,被稱為“正統(tǒng)派”,梁啟超在《清代學術(shù)概論》中稱當時的學風“家家許、鄭,人人賈、馬,東漢學爛然如日中天”。然而,恰在此時,有一位伏處鄉(xiāng)僻的一介寒儒崔述,與乾嘉考據(jù)以明音訓、究名物者迥異其趣,反對泥古崇漢,以疑古、偽辨、考信和求實的精神,耗盡畢生心力,撰寫出以《考信錄》為代表的三十四種著作,多達八十八卷,堪稱古代疑古史學的集大成之作。百年沉寂之后,經(jīng)有識學者整理編訂為《崔東壁遺書》,對后世影響深巨,被譽為探索真實古史體系的先驅(qū)。

      崔述(1740—1816)字武承,號東壁,河北省大名府魏縣人。后因漳水泛濫,魏縣被淹沒,并入大名縣,因此又自稱大名人。其父崔元森,自幼篤學嗜書,博覽強記,十七歲補為貢生,后屢困棘闈,艱于一第,遂絕意仕途,以講學授徒為業(yè),卓行稱于鄉(xiāng)里。宗朱熹之學,課子讀書甚嚴,命名長子崔述,寄寓厚望。崔述在《先府君行述》中記敘:“猶憶十余歲時,檢架上吏治書請于先君,先君曰:‘吾少有志于世務(wù),故好覽此。五試于鄉(xiāng)中而不中,吾知已矣。故命爾名為述,欲爾之成我志爾。”在《考信錄·自序》中,崔述再次稱述:“少長,(其父)則告之曰:‘爾知所以名述之故乎?吾少有志于明道經(jīng)世之學,欲爾成我志耳。爾若能然,則吾子也!述聞之,悚然愧勉,不敢自暴棄以負先人之教?!弊源?,崔述念茲在茲,立志修名立言,敢不奮勉。從五、六歲開始,崔元森令崔述遍讀“四書”、“五經(jīng)”,爛熟儒家經(jīng)典,以獨特的教學方法教誨兒子治學,崔述曾記述:“(其父)教人治經(jīng),不使先觀傳注,必使取經(jīng)文潛玩,以求圣人之意;俟稍稍能解,然后讀傳注以證之?!边@種首重原文、再看注解,不把經(jīng)文和傳注混讀的讀書方式,經(jīng)反復誦讀達五十次之多,久而久之,可以發(fā)現(xiàn)傳注與經(jīng)文不合之處,不受傳注的誤導,兩相比勘,于他人無疑處生疑,究心書理,養(yǎng)成獨立思考、辨別真?zhèn)蔚哪芰?,啟誘了崔述深入研究、剖偽辨正的想法。這種琢玉成器的讀書治學方法,使崔述終生受益,潛移默化,學識日增。

      乾隆十九年(1754),十五歲的崔述與弟弟崔邁一起赴大名府應(yīng)童子試,受知于知府朱煐。朱煐(1698—1774)字臨川,號龍坡,云南石屏人。雍正二年(1724)進士,為官清正,任內(nèi)尤重擢拔人才。他發(fā)現(xiàn)應(yīng)試的崔述兄弟才學出眾,恤其家境貧寒,召崔述兄弟入府衙內(nèi),在晚香堂與其子朱士琬共硯讀書,并延師教訓,朱煐也親自講讀。敦行勵學,先后達八年之久,直至朱煐調(diào)任。崔述在《少年遇合紀略》中追憶朱公的恩德情見乎辭:“余家故貧,薄產(chǎn)無幾。自漳水入城后,資用悉沉于水,益貧困不可度。公囑魏縣知縣王公沛生延先君入義學訓士,饘粥始給。而余入署后,非但從公學舉業(yè),且得縱觀海內(nèi)之書,交游天下之士,以擴其耳目而開其知識。向使余不遇公,即不窮餓以死,亦不過為鄉(xiāng)人以終其身,何由能著此書!然則《考信錄》之作由于公之玉成者不少也?!?h3>二

      乾隆二十五年(1760),崔述應(yīng)順天府鄉(xiāng)試,中副榜。二十七年(1762),崔述兄弟二人入京應(yīng)試,雙雙同中舉人。此后,崔述五次參加會試,屢試屢躓,艱于科名,遂不期仕進,與其弟以讀書自勵,閉門修業(yè),專意著述。

      崔述在《考信錄·提要》中自述治學經(jīng)歷:“余少年讀書,見古帝王圣賢之事往往有可疑者,初未嘗分別觀之也。壯歲以后,抄錄其事,記其所本,則向所疑者皆出于傳記,而經(jīng)文皆可信,然后知六經(jīng)之精萃也?!贝奘錾昵慰紦?jù)學披靡一世的時代,學者多認為漢代近古,恪守漢儒經(jīng)注,考史三大家錢大昕、王鳴盛、趙翼以廣參互證、嚴密精良稱譽于世,考證歷代正史秦漢以下的史實與典章制度。崔述則獨出機杼,另啟津途,致力于上古史,上起遠古傳說時代,下至春秋戰(zhàn)國及孔、孟事跡,以審慎態(tài)度,“考而后信”。對《論語》、《左傳》尚擇善而從,于《史記》以下異端雜說則摒而不信,澄清漢代以來古史面目。他發(fā)現(xiàn),古代圣明帝王的傳說是后世逐漸形成的,年代愈久遠,則記載愈詳細。如堯、舜不見于《詩經(jīng)》,神農(nóng)氏始見于《孟子》,黃帝到秦代才廣為人知,開天辟地的盤古氏至漢代始有記載。這說明“去圣益遠則其誣益多,其說愈傳則真亦愈失”,儒家經(jīng)書所講的“三代以上,經(jīng)史不分,經(jīng)即其史,史即今所謂經(jīng)也”可信。堯、舜以至上溯至黃帝,是附會較少的傳說階段。再上溯,則妄逞臆說,歲月綿邈,荒遠不可征信。戰(zhàn)國以后,離儒家“六藝”的記載越遠,附會增益日甚,杜撰夸飾更多。

      正當崔述秉承父訓,曉夜窮研,開始撰作之際,其父崔元森、岳父成懷祖和他的大姐相繼去世,連丁大故,家事攖心,使崔述五衷摧裂,他本人也大病幾死,更鞭策他“益發(fā)憤自勵”,銳意研纂,三四十年硯作不息,撰寫出探古求真的《考信錄》三十六卷,此外,還撰有雜著十六卷、文集十六卷、志四卷、存篋書四卷、余編六卷、贅編六卷,堪稱華果碩滿,其立志之堅,肆力之勤,足為士林楷式。

      《考信錄》得名于司馬遷《史記》中“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于六藝”的名言。崔述以六經(jīng)為依據(jù),梳理先儒箋注,詰難辨訛,撰成考訂孔子生平行跡的《洙泗考信錄》和澄清上古史的《補上古考信錄》。論及上古史,《詩經(jīng)》、《尚書》、《論語》、《孟子》、《易傳》和春秋傳的記載可信,只講到堯、舜,此后為經(jīng)書作傳注的儒者,才講到伏羲、神農(nóng)、黃帝,皆得于傳聞,或為后人追憶,鋪張夸大的成分較少。降至戰(zhàn)國乃至秦漢,《國語》、《大戴禮記》以及楊朱、墨子等學派,競相“以鋪張上古為事,因緣附會”,“妄造名號,偽撰事跡”,使古史真?zhèn)蜗噔?,造成對上古史的說法矛盾瞀亂,殊不足據(jù)。司馬遷治史態(tài)度審慎,整齊百家雜語,“考信于六藝”,比勘印證,講古史不從伏羲、神農(nóng)說起,而始于黃帝,刪削不雅馴之言,摒棄戰(zhàn)國時人的一些謬說。而晉代譙周《古史考》、皇甫謐《帝王紀》,“所采益雜,又推而上之,及至燧人、庖犧”。及至宋代人傳河圖、洛書,胡宏著《皇王大紀》,更附會出“天皇氏”、“盤古氏”,凡此種種,被崔述指斥為“邪說诐詞雜陳混列,世代族系紊亂龐雜,不可復問,而唐、虞、三代之事亦遂為其所淆”。endprint

      考辨古史,崔述疑而后辨,辨而后信,恪守“無征不信”的宗旨,他昌言疑古,對上古史中的三皇五帝大膽質(zhì)疑,破除了萬喙相因的“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秕言謬說,揭示出五帝與五德之間的關(guān)系,有首創(chuàng)之功。他對歷代相傳的三皇、五帝所著的《三墳》、《五典》表示懷疑,并對收錄此二書的《周官》一書加以辨?zhèn)?,根?jù)《周易》、《左傳》等典籍,他對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進行考辨,指出“三皇、五帝之名本起于戰(zhàn)國之后;《周官》后人所撰,是以從而述之……不知古者本無皇稱,而帝亦不以五為限”,并以孔子整理古代文獻加以申說:“古帝王之書果傳于后,孔子得之,當何如而表章之,其肯無故而刪之乎!《論語》屢稱堯、舜,無一言及于黃、炎者,孟子溯道統(tǒng),亦始于堯、舜,然則堯、舜以前之無書也明矣?!吨芄佟芬粫?,所載制度皆與經(jīng)傳不合,而文亦多排比,顯為戰(zhàn)國以后所作”。他進而對古史傳說中的伏羲氏造書契制嫁娶,神農(nóng)氏重八卦、制蠟祭、作《本草》,黃帝制十二律、傳兵法、巡游封禪、作《素問》、《靈樞》醫(yī)書等力辟其謬,認為多是后人“猜度附會”的虛妄之言,未可信據(jù)。針對“五德終始”說,崔述證史尋源,指出此前并無此說,《詩經(jīng)》、《尚書》中均無“二帝之典,三王之誓誥”的記載,始作俑者是鄒衍的妄造。其說“施諸朝廷則在秦并天下之初”,《史記》中“封禪書”、“秦始皇本紀”、“孟子荀卿列傳”有詳載。而最終將此說系統(tǒng)化的是劉歆,他杜撰出“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論,作為五帝相承的順序,被野心家王莽利用為代漢篡立的理論根據(jù),以示“天命所歸”。如此層層推衍,鞭辟入里,語出有征。

      對于世傳所謂的儒家經(jīng)典,崔述也不是一概接受,而是多聞闕疑,勇揭千古之秘。如《儀禮》、《周禮》二書,崔述均有考述?!秲x禮》(古《禮經(jīng)》)世傳周公所作,經(jīng)孔子編定。《史記·孔子世家》:“追跡三代之禮……《禮》記自孔氏?!睍杏涊d士大夫貴族的禮節(jié)儀式,故名《儀禮》,也稱《士禮》。連宋代大儒朱熹也對周公作《儀禮》篤信不疑?!吨芏Y》原稱《周官》或《周官經(jīng)》,經(jīng)古文學家認為周公所作,經(jīng)今文學家認為成書于戰(zhàn)國,或以為西漢劉歆偽造。西漢末《周官》書出,被劉向、劉歆父子崇信,東漢末鄭玄注后,名為《周禮》,與《禮經(jīng)》、《禮記》并奉為經(jīng),且以為是周公所作,宋儒信而不疑。崔述認為,《禮儀》記述周詳,保存三代禮制資料,“識其名物之制,以考傳經(jīng)之文”,“大有益于學者”,但書中所載多春秋以后禮法,因此此書非周公所作。《周禮》條理詳備,誠有可觀,保存古代禮制頗有價值,但也非有周一代之制,書中所載制度多與《春秋》等書捍格難符,他明確指出:“周初之制猶存忠質(zhì)之疑,不尚繁縟之節(jié),明矣。今《禮經(jīng)》所記者,其文繁,其物奢,與周公、孔子之意判然相背而馳,蓋即后進之禮樂者,非周公所制也。”因此,《儀禮》應(yīng)是春秋以后綜合當時的文獻資料編撰。《史記》中所說周公作《周官》,實指《周書》中的“周官篇”,并非指《周官》其書。后世學者經(jīng)對周秦銅器銘文的辨識認定,《儀禮》、《周禮》確為戰(zhàn)國時期的作品,已為近代學界公認,崔述糾謬繩愆,可謂孤明先覺,洞如燭照。

      崔述從三十歲立志撰著《考信錄》,以對古史正偽誤,辟謬誣。從四十四歲時開始寫《考信錄》,歷時二十余載,撰作不休,三十六卷的《考信錄》始告成。態(tài)度嚴謹?shù)拇奘霆q未愜心饜意,仍孜孜忘倦,逐年修潤增訂。直至嘉慶二年(1815),頻年心力所萃的全部著述纂訂整理成帙,崔述已年屆耄耋,堪稱蕊老葩成,躋身辨?zhèn)未蠹叶鵁o愧色。

      崔述多年獨學寡友,不與世接,冥索孤行,埋首治學撰作。其學非漢非宋,據(jù)經(jīng)考古,在樸學盛行、漢學大昌的乾嘉時代,不合時宜,觀其書者,“見其說而大駭,卻步而走”,多視為離經(jīng)叛道的洪水猛獸,為世所嗤。孤高傲世、不屑干謁的崔述頗為自信,對能否顯名于世并不看重,以為“名不名,非所計也”。他在《書〈考信錄〉后》慷慨而言:“君子當盡其在己。天地生我,父母教我,使天地間有我,而我又幸有此牖隙之明,如之何其可以自安于怠惰而不一言,以負天地而負父母乎?傳與不傳,聽之時命,非我所能預計者也?!?/p>

      世間仍有知音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五十三歲的崔述藉謀生計,參加吏部候補官員的銓選,在京師逆旅與落第京華的陳履和巧遇。三十二歲的陳履和對崔述素所心折,拜投師門,畢世神交,以刻行老師著作為己任,使崔述之學賴以傳世。陳履和是影響崔述一生的第三個人。

      陳履和(1761—1825)字海麟,一字介存,號海樓,云南石屏人。二十一歲時,與其父陳萬里雙雙中舉。少年時曾從同鄉(xiāng)朱煐處聽說崔述才智超人,后又見到崔述為朱煐寫的墓志,對崔述心懷景慕。二人忘年結(jié)契,在京盤桓兩個多月,詁經(jīng)譚史,切磋琢磨,幾忘日夕。年底,崔述返回魏縣家中候選,陳履和離京歸里,情深誼篤的師生依依惜別,陳履和援引韓愈《師說》為例,以文為請,并賦《送別詩》四首,中有“自憐相見晚,廿載失攀追”,“不奉先生教,安知迷誤深”,“一旦為師弟,平生積恨消。任人驚雪日,從此樂簞瓢”等句,意誠誼重,情義殷拳。京師一別,師生二人天各一方,關(guān)山遙阻,暌隔南北,從此參商未晤,以鴻魚往還,談學論道。乾隆五十八年(1793),崔述作《贈陳履和序》貽之,序中策勵志節(jié),對陳履和寄寓厚望:“倘異日天假之緣,使余得與介存聚處數(shù)載,以余之所窺見及其未窺,相與講明而切究之,以償其平生之愿,以求萬一之有幾于道,則余雖貧且病以老,其亦可以無憾也夫!”

      從嘉慶元年(1796),崔述被銓選為福建羅源縣知縣,至嘉慶四年(1799)調(diào)赴署理上杭縣事,不久回任。任內(nèi)興利除弊,有政聲。崔述先后薄宦六年,宦囊蕭然,故我依然。異鄉(xiāng)漂泊,倦鳥思棲,嘉慶六年(1801),辭官歸里,從此杜門息影,不聞市喧,清苦自甘,鍵戶著述。但因境況艱窘,無力槧刊。為了使老師的著作早日剞劂棗梨,陳履和竭盡心力、貲財,先后三次刊刻崔氏著述。崔述生前,嘉慶二年(1797),陳履和隨父陳萬里赴江西廣豐縣任知縣期間,靠其父資助,在南昌先后刻印五種十五卷;崔述去世后,嘉慶二十二年(1817),陳履和在山西太谷任知縣時,先后刻印了八種二十五卷;道光四年(1824),陳履和在浙江東陽任縣令時,刻印了十二種三十二卷,其中有幾種書幾經(jīng)修訂,幾經(jīng)重印,以求完備。endprint

      嘉慶十九年(1814),崔述夫人成靜蘭去世。因無子嗣,高齡體衰的崔述自感馀年無多,將編竣待印的自訂書稿集成九函,命其妾保存,遺囑說:“吾平生著書三十四種,八十八卷,俟滇南陳履和來親授之?!奔螒c二十一年(1816)二月初六,崔述逝世。六月十六日,陳履和仆仆數(shù)千里,赴京應(yīng)大挑候選。眷念師尊的陳履和特轉(zhuǎn)路至彰德崔述家敬謁,不期老師已杳然西去,人天永隔,師尊殂逝,陳氏不勝悲悼。此后,陳氏為印布老師著作義不容辭,甚至不惜舉債。道光五年(1825),時年六十五歲的陳履和病逝于浙江東陽縣令任上。身后凄涼,除留下二十箱已刻好尚未付印的崔述遺書版片,別無長物,且有負累,遺留一個五歲兒子,無錢歸葬故里。幸賴署金華知府蕭元桂愛才惜學,認為崔氏著作“是書黜百家之妄,存列圣之真,誠古今不可無之書”,為之籌措資金,將二十箱書版歸公,由金華府七縣捐銀六百兩,清償陳履和所欠公款,并充歸葬之資。洪業(yè)先生在《崔東壁書版本表》中稱贊:“崔東壁竭四十年之力以著書,稿必屢改而后定。陳介存竭一生之力,罄一家之財,以為其師刻書,前后創(chuàng)刻、重刻、修刻,而未竟其志以死,蓋學術(shù)史中僅見之事。”

      崔述在世乃至其去世后百余年間,其名聲不顯,所著之書不甚為人稱道,未見重于當時。清末大儒王先謙仿阮元《皇清經(jīng)解》體例,輯印《皇清經(jīng)解續(xù)編》,收作者一百一十一人,著作二百零九種。正續(xù)兩編合璧,集清代經(jīng)學著作之大成,但對崔氏之書未予采錄。張澍更把崔述所著《唐虞考信錄》誤認為阮元的門下士崔應(yīng)榴所撰,且力辟其說亂經(jīng)非圣。對崔述的記載僅見于張維屏《國朝詩人征略》,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收錄陳履和撰《崔東壁先生事略》。崔述其人其書郁堙沉晦,日月遞炤,寂寥百年之后,漸為人知。

      光緒二十五年(1899),義和團運動飆興。次年,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此前,日本漢學京都學派學者狩野直喜博士從京城書肆或個人處淘取崔述著作二十五卷,系道光年間刻本,歸國贈與那珂通世博士。二十世紀初,日本史學界興起對中國上古史懷疑之風。早在江戶時代,日本大量翻刻中國史籍,開始出現(xiàn)對傳統(tǒng)漢學的研究。延至明治時代(1868—1911)中后期,東洋學史創(chuàng)立,日本中國史研究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在此前后,形成東京大學(關(guān)東)和京都大學(關(guān)西)為重鎮(zhèn)的兩大漢學學派。東京學派以白鳥庫吉為代表,京都學派以內(nèi)藤湖南為代表。那珂通世得到崔述之書,大加推崇,將全書校訂標點,準備在《史學界》雜志上作為《史學界叢書》出版?!妒穼W雜志》報道了這一訊息,被時任大阪《朝日新聞》記者的內(nèi)藤湖南獲知,發(fā)現(xiàn)那珂通世所藏崔述之書目錄有異,遂撰文在《日本新聞》上披露。于是,二人合作,將共同所藏崔述之書共五十卷,于明治三十六年(1903)作為史學會叢書刊印出版。此前那珂通世撰成《〈考信錄〉解題》在《史學雜志》上加以介紹。明治三十七年(1904),那珂通世又撰《書〈重刊崔東壁遺書目錄〉后》。此事引起在日本游學的中國學者劉師培注意,將這些信息傳回國內(nèi),并作《崔述傳》發(fā)表于1907年《國粹學報》,稱揚崔述“彼以百家之言古者多有可疑,因疑而力求其是。淺識者流僅知其有功于考史;不知《考信錄》一書自標界說,條理秩然,復援引證佐以為符驗,于一言一事必鉤稽參互,剖析疑似,以求其真,使即其例以擴充之,則凡古今載籍均可折衷至當,以去偽而存誠”。此前,1905年薶照《崔東壁學術(shù)發(fā)微》發(fā)表于《東方雜志》。這些學術(shù)動態(tài)引起胡適、顧頡剛、錢玄同、洪業(yè)等學者的關(guān)注與興趣。

      五四運動肇興,儒家經(jīng)典受到全面懷疑,傳統(tǒng)考據(jù)史學風光不再,以疑古辨?zhèn)螢槠鞄玫男率穼W運動醞釀崛起,學術(shù)界正經(jīng)歷從傳統(tǒng)學術(shù)向近代學術(shù)的破繭蛻變,史學研究漸入佳境,崔述研究古史的方法與胡適提出的歷史演進法頗多契合,顧頡剛受崔氏影響,從準備標點姚際恒《古今偽書考》擴展為編輯出版《辨?zhèn)螀部贰?/p>

      為了搜齊崔述全部遺書,胡適曾多方探詢,1921年1月24日,他函告顧頡剛:“近得崔述的《東壁遺書》(還不是全書,乃是《畿輔叢書》本,只有十四種,但《考信錄》已全),覺得他的《考信錄》有全部翻刻的價值,故我決計將此書單行,作為《國故叢書》的一種?!贝稳?,顧頡剛復信,表示極愿試為承擔此書標點工作。其后,胡適于1921年2月4日和5月19日,兩次致信日本漢學家青木正兒博士,奉托代購日本史學會出版的“點讀加引號”的《東壁遺書》。得到此書后,顧頡剛先睹為快,讀后大慰平生,在《致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中,他誠懇地告白:“崔述的《考信錄》確是一部極偉大又極細密的著作,我是望塵莫及的。我自知要好好的讀十幾年書,才可追得上他。”并立志將其書標點印行。同時,也表示對崔述“相信經(jīng)書即是信史”、過分尊經(jīng)崇圣不能茍同,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觀點。1923年4月,胡適在《國學季刊》上發(fā)表《科學的古史家崔述》,對崔述的生平及其學術(shù)加以介紹和揄揚,他對崔氏著作首現(xiàn)海外他邦深以為憾:“崔述的學說,在日本史學界頗發(fā)生了不小的影響。近來日本的史學早已超過崔述以經(jīng)證史的方法,而進入完全科學的時代了。然而中國的史學家,似乎還很少賞識崔述的史學方法的?!崩^而,對百年蒼黃,崔氏之書湮沒無聞抒懷:“這樣一個偉大的學者,這樣一部偉大的著作,竟被時代埋沒了一百年,究竟不能不算是中國學術(shù)界的奇恥!”進而表示:“新史學的成立須在超過崔述以后;然而我們要想超過崔述,先須要跟上崔述。”

      1924年,上海古書流通處根據(jù)道光年間陳履和刻本影印出版《東壁遺書》。顧頡剛校訂《崔東壁遺書》的工作因諸事紛冗而時輟時續(xù)。1928年,河北大名人王證得到崔述夫人成靜蘭詩集《二馀集》手抄本,寄給顧頡剛。1931年1月,洪業(yè)在燕京大學圖書館舊書中檢得崔述《知非集》稿本一冊。4月,洪業(yè)與顧頡剛親赴大名及舊魏縣訪問崔氏故里,訪舊搜遺,冀得其舊稿或有新發(fā)現(xiàn)。當時無所獲,但敦請大名人士隨時留意查訪,撰文《崔東壁先生故里訪問記》。后又從大名人姚諭處獲得當?shù)胤读弥诖奘虾笕说拇奘鰵埜?,即《荍田剩筆》,對了解崔述私人生活及宦閩六年的情況頗有助益,詫為意外之獲。1934年,又發(fā)現(xiàn)崔邁遺作《訥庵筆談》等遺作,匯為《崔德皋先生遺書》。從1921年起,前后十五年,進行整理、標校、重編,顧頡剛標點本《崔東壁遺書》于1936年由亞東圖書館出版。endprint

      顧頡剛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創(chuàng)立古史辨學派,提出的“層累說”明顯受到崔述影響,脫胎而娠,是其學術(shù)源頭之一。他在《我是怎樣編寫〈古史辨〉的?》一文中明白道出:“我的學術(shù)工作,開始就是從鄭樵和姚、崔兩人來的。崔東壁的書啟發(fā)我‘傳、記不可信,姚際恒的書則啟發(fā)我不但‘傳、記不可信,連‘經(jīng)也不可盡信……我的《古史辨》的指導思想,從遠的來說就是起源于鄭、姚、崔三人的思想,從近的來說則是受了胡適、錢玄同二人的啟發(fā)和幫助?!?/p>

      胡適在《介紹幾本新出的史學書》中提出:“在古史學上,崔述是第一次革命,顧頡剛是第二次革命,這是不須辯護的事實?!贝奘鲎鳛闅v史上疑古辨?zhèn)蔚那膀?qū)先路,廣受推譽之時,也受到一些學者的質(zhì)疑。如呂思勉先生《蒿廬論學叢稿·讀〈崔東壁遺書〉》認為:“近人盛稱其有疑古之功,此特門徑偶然相合……崔氏之多言,正由其未達古書義例耳。其能見古書闕誤,正得力于宋儒……故謂崔述之考據(jù),并無足稱也?!苯酪灿腥苏J為崔述疑古惑經(jīng)、孤陋寡聞、學焉不精。實則,在古文獻新證和出土材料未問世以前的乾嘉時代,學者多在傳統(tǒng)文獻古書中討生活,做學問。近世以來,地不藏寶,隨著田野考古的傳入,出土文獻如甲骨金文、敦煌遺書、明清大內(nèi)檔案、簡牘帛書等的發(fā)現(xiàn)、刊布與研究,學人眼界大開。1925年,王國維在清華大學開設(shè)“古史新證”課程,率先提出并應(yīng)用“紙上之材料”與“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證的“二重證據(jù)法”,以重建古史,得到中外學術(shù)界極高贊譽。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前后,楊向奎、徐中舒、饒宗頤等學者提出“三重證據(jù)法”,包括文字訓詁考據(jù)為第一重證據(jù),王國維揭示的出土文獻為第二重證據(jù),人類學、民族學的參照材料為第三重證據(jù),立足于國學傳統(tǒng)與西方比較方法的現(xiàn)實匯通語境,將考古發(fā)現(xiàn)的古文字資料如楚簡納入學術(shù)研究。二十一世紀初,更有“四重證據(jù)法”應(yīng)運而生,一些文學人類學學者吸取了人類學的“物質(zhì)文化”概念,把出土和傳世古代文物與圖像資料作為文獻以外的第四重證據(jù),探究失落的文化信息,以期獲得直觀性的立體釋古效果。近年,也有人對“二重證據(jù)法”提出質(zhì)疑。凡此,恰恰說明融化新知對昌明國粹、宏裨學術(shù)的重要。對古史研究,馮友蘭先生曾提出“信古—疑古—釋古”三階段論。走出疑古時代的當代學人,理應(yīng)以“釋古”或“考古”為圭臬,而乾嘉時代的學者包括崔述,受環(huán)境束囿,無此機緣,因此應(yīng)以恕道曲諒前賢,不宜過于苛責吹求,輕薄古人。endprint

      猜你喜歡
      古史
      從孟姜女故事研究看顧頡剛的古史觀念
      齊魯學刊(2024年1期)2024-04-13 21:38:48
      百年之際再思“古史辨”
      社會觀察(2023年9期)2023-11-01 13:53:32
      關(guān)于顧頡剛古史觀念的幾點辨正
      論蘇轍《古史》對司馬遷《史記》的重新書寫
      ——以堯舜故事為例
      近年出土戰(zhàn)國文獻給古史傳説研究帶來的若干新知與反思
      先秦禮文獻中的古史分期與“虞夏”連稱
      智富時代(2018年11期)2018-01-15 09:52:06
      古史體例編纂與士人國家觀念探源
      “視角轉(zhuǎn)換與史實重建——第二屆古史新銳南開論壇”會議綜述
      “首屆古史新銳南開論壇”會議綜述
      論顧頡剛易學研究的進路
      周易研究(2008年2期)2008-03-16 02:33:16
      西昌市| 平乡县| 宝丰县| 东海县| 海安县| 旅游| 安西县| 宁陵县| 年辖:市辖区| 报价| 武威市| 临湘市| 龙海市| 苗栗市| 孝昌县| 黔西| 固始县| SHOW| 洮南市| 长宁县| 万荣县| 荣昌县| 邻水| 双流县| 思南县| 浦东新区| 江油市| 临桂县| 区。| 岳普湖县| 衢州市| 玉环县| 伽师县| 榆中县| 武功县| 富宁县| 台南县| 南城县| 五大连池市| 鄂尔多斯市| 永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