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曉
合肥師范學院音樂系,安徽合肥,230061
七言詩是漢代歌謠演進的結(jié)果
陳 曉
合肥師范學院音樂系,安徽合肥,230061
包含《楚辭》在內(nèi)的“楚歌”和《詩經(jīng)》、《漢樂府》都是可以入樂的作品。從音樂的角度而言,《楚辭》里的“兮”“些”“只”等語助詞是不可改動的,“七言詩脫胎于楚歌‘兮’字句”的說法還值得商榷。七言詩應是包括“楚歌”在內(nèi)的漢代歌謠自身演進的結(jié)果,而不僅僅是在文本上對“兮”“些”“只”等語助詞的簡單改動。
七言詩;楚歌(楚聲);《樂府》;《楚辭》;《詩經(jīng)》
由于曲調(diào)和文本總是存在著一定的對應關(guān)系,所以通過梳理文本,就可以發(fā)現(xiàn)從戰(zhàn)國到漢初楚歌曲調(diào)的演變軌跡。屈原的作品是戰(zhàn)國末期楚歌的代表,從《離騷》《九歌》等作品中可以發(fā)現(xiàn),當時的楚歌往往是大篇幅的,一首作品可以分為很多章節(jié)。也正因為如此,才有學者認為《楚辭》可以視為中國戲劇的發(fā)端。而到了漢初,除了枚乘、淮南小山等對屈原的模仿之作而外,楚歌已經(jīng)發(fā)展為一種更為短小的形式。
以《房中歌》[5]為例,它既為“楚聲”,又絕沒有《楚辭》中慣用的句式。上文已經(jīng)講到,《楚辭》中的“兮”“些”“只”等字必然有相對應的曲調(diào)與之相合,作為一種配樂演唱的文學形式,《房中歌》的這種改變只能說是源于“楚聲”自身在曲調(diào)上的演進,即晚期的“楚聲”已經(jīng)發(fā)展出適合三言、四言、五言乃至七言的曲調(diào)。從這個角度再來審視《房中歌》與《楚辭》的關(guān)系就可以發(fā)現(xiàn),在《楚辭》的曲調(diào)中,本就含有適合發(fā)展為三言、四言、五言乃至七言的節(jié)奏和旋律,而不僅僅是從《楚辭》的文本中刪去或改動語助詞。對于《樂府》《楚辭》這些入樂的詩作來說,從音樂的角度尋求文體的變化,比起單獨地從文本上找尋答案應該更符合藝術(shù)的規(guī)律,也避免了許多勉強的解釋。與《房中歌》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劉邦的《大風歌》[6]還是七言“大風起兮云飛揚”,而他為戚夫人所作的《鴻鵠》即為四言:“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翼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弓矢,尚安所施?!表椨疬€在唱“虞兮虞兮奈若何”,而他的虞姬回答他的《和項王歌》就是五言:“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現(xiàn)存的《樂府古辭·楚調(diào)曲》中僅有的兩首曲辭《白頭吟》和《怨詩行》[7]也均為五言,這些都說明了包括“楚聲”在內(nèi)的漢代歌謠在不斷地演化,這也是藝術(shù)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
蕭滌非在談論《安世房中歌》時說:“《房中歌》對于后來詩歌之影響,不在其內(nèi)容與描寫,而在其句法與體式。計十七章中,以句法析之,不外三種:曰四言句,曰三言句,曰七言句。四言者十三章,三言者三章,七言無全篇,與三言雜者一章。四言雖多,然為沿用《詩三百篇》之舊體,故其價值仍在于能變化楚辭而創(chuàng)為三言體與七言句之少數(shù)作品焉。”[1]36說它能“變化楚辭”,恐怕是因為《漢書·禮樂志》上分明寫著“高祖樂楚聲,故《房中樂》,楚聲也”[8]483這句話。既然是“楚聲”,當然就可以“變化楚辭”了。但是,他又說“四言雖多,然為沿用《詩三百篇》之舊體”,這與他說的“變化楚辭”就有了矛盾。《詩經(jīng)》和《楚辭》都是入樂的,既然已經(jīng)是“楚聲”,又怎么能“沿用《詩三百篇》之舊體”?事實上,《房中歌》中的四言體,并非“沿用《詩三百篇》之舊體”,而應是來自于楚歌自身的發(fā)展。
漢代歌謠也不僅僅只有“楚聲”?!稘h書·藝文志》載:“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8]777《漢書·禮樂志》也說:“至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盵8]484所以,樂府歌謠正是漢代各地歌謠的匯總。蕭滌非所謂的“變化楚辭”,其實變化發(fā)展的應是包括楚歌在內(nèi)的全部漢代歌謠,而不僅僅是楚歌一家的演變。七言詩也同樣是包括楚歌在內(nèi)的漢代歌謠演進的結(jié)果,這個演進的過程包括了曲調(diào)的發(fā)展和與之相隨的文本的發(fā)展。
[1]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36
[2]蔡彥峰.論楚歌的體制特點及對漢樂府的影響[J].云夢學刊,2006(3):12-14
[3]朱熹.楚辭集注[M].蔣立甫,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5
[4]朱熹.詩集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8:1
[5]常振國,絳云.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作者篇目索引[M].北京:中華書局,1988:145
[6]漢詩選譯[M].張永鑫,劉桂秋,譯注.成都:巴蜀書社,1990:134
[7]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62
[8]班固.漢書[M].長沙:岳麓書社,1993
(責任編輯:李力)
10.3969/j.issn.1673-2006.2014.11.015
2014-07-12
陳曉(1972-),安徽宿松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學。
J607
A
1673-2006(2014)11-0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