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如果你記得2008北京奧運會落幕式上那首《北京,北京,我愛北京》,相信就會對李飚的打擊樂效果印象深刻:悠揚平和的馬林巴琴、神秘莫測的顫音琴、狂瀾躍動的非洲鼓、鐵缽、鈴鐺、木頭甚至夸張到一個臉盆都能發(fā)出聲音……
7月26日華人打擊樂演奏家國際第一人、享譽國際舞臺的李飚攜樂團于山東省會大劇院上演一場《從巴洛克到披頭士,李飚打擊樂團音樂會》,令濟南觀眾別開生面,見識到了音樂的魅力。
音樂家等于科學家?
嗨!——這是本刊記者對李飚打擊樂團的第一印象。下午四點,記者趕往省會大劇院后臺,李飚和他的樂團正在緊張排練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壯觀的滿臺樂器:馬林巴、木琴、顫音琴、鋼片琴、大軍鼓、整套的定音鼓……
“這恐怕是全世界最重的表演樂團,6人加起來要用5噸樂器?!惫ぷ魅藛T對記者開玩笑說。李飚打擊樂團的這次演出需要準備20個譜架,演員座椅共十個左右,以備他們隨時在舞臺上“亂竄”著和各種樂器“玩?!?。
記者進入排演廳的時候李飚正和樂手演奏安東尼奧·維瓦爾第的《D大調協(xié)奏曲》,這是一曲巴洛克風格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悠揚如歌、輕靈飄逸。李飚著一件T恤、一條麻質闊腿褲,腳踏布鞋,打扮極其隨意,手持打擊棒正在為馬林巴琴激昂隨性的調試聲音,隨著樂符頭發(fā)和身體不停甩動,完全沉浸在各種令人“陌生”的樂器中。
臺上還有另外四個國外樂手,五個人動作配合,互相起伏,另外一名樂手站在臺下“扮演”觀眾,不斷喊停,糾正節(jié)拍和音質。
大概半小時過后,一曲完畢,李飚才看到臺下的記者,過來握手,請記者“再等我?guī)追昼姟薄@幾分鐘一拖又是半小時。
古典樂的經(jīng)典曲目,用各種“稀奇古怪”的方式表演出來,記者尚是第一次目睹。臺上所有樂器都能發(fā)出聲音——不,是準確的發(fā)出聲音。大到一架木琴,小到一個貼片,甚至有樂手拿出中國道家招魂用的鈴鐺、類似鳥籠的東西、木頭塊……如果有可能,相信臉盆、鞋底或者水杯都能為其所用。
“我這個音樂會是用各種打擊樂演奏所有近三百年的經(jīng)典樂曲,有巴洛克時期的小提琴,有巴赫這樣的大師,也有披頭士的搖滾樂?!倍鞣N音樂和聲音僅僅用打擊樂器材就去準確的表述、復刻出來,又加上利用相互獨特音質,重新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精髓,的確是常人不能完成的困難之事。
“音樂是自由的,但是音樂的自由需要建立音樂的科學之上。那就是鉆研的精神。這種精神叫探索性和多樣性?!蔽枧_上,李飚就像一個將軍,一個魔法師,一個革命者,很多樂器都是由他自己制造,“我覺得音樂是神性的,打擊樂自古有之,《詩經(jīng)》里勞動的人就知道手掌伴奏節(jié)拍,后來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打擊樂器,非洲人的鼓、中國的京劇……世界的、民族的,各種元素的結合和探索,不停的實驗構成了音樂科學的一部分?!?/p>
中國音樂教育VS德國音樂教育:考級就是扯淡
李飚出生在中國南京,就學的年代正值文革,音樂教育資源及其匱乏,“聽一首世界名曲都是奢侈”。一九八二年進入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學習打擊樂器?!皠傞_始接觸音樂其實很難得到樂趣”,李飚認為音樂教育或者說青年人的音樂學習其實是個苦的過程?!耙婚_始就是練習技術和掌握技巧,并不能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因為從學習到自由表達是個很漫長的過程。”
本刊記者近期曾采訪法國馬賽樂團總指揮福斯特·勞倫斯,他對李飚交口稱贊,認為是中國當代音樂家中的“第一人”。李飚的經(jīng)歷的確足夠傳奇而榮耀:一九八八年畢業(yè)時,作為中國第一位公派打擊樂學生,被中國文化部選送到蘇聯(lián)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國立音樂學院隨斯留基業(yè)夫教授學習。畢業(yè)時,獲俄羅斯國家一級音樂碩士文憑。一九九五年,獲德國國家文化基金會獎學金來到德國,在慕尼黑國立音樂學院莎德羅教授指導下完成大師文憑。
在他的學生時期,李飚就在許多音樂比賽上獲獎,其中包括在一九九三年獲第一屆國際達布雷申打擊樂比賽銀獎,和一九九五年國際阿拉瑪現(xiàn)代音樂節(jié)上獲特等獎?!暗@些榮譽都是個艱苦的過程,不是學校教育能夠獨立完成的。需要個人的音樂精神?!?/p>
福斯特和李飚同時注意到一個問題,“中國目前幾千萬的音樂生,成千上萬的強迫性音樂器材教育”。中國家長近些年對“美育、音樂教育十分重視”,但李飚認為這往往會是一條“歧路”。李飚分別于柏林音樂學院和中央音樂學院擔任教學,就兩國的音樂教育差別深有感觸。
“在柏林音樂學院我每年只招兩個學生,考生來自全世界,大概有60多人,我們挑最好的、最有希望的學生。在中央音樂學院,我每次也只招一兩個,但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并沒有把音樂當做事業(yè),而是當做一種可以走捷徑的手段,這是非常可笑的現(xiàn)實。”
李飚經(jīng)??吹揭恍W生,雖然演奏音樂,但并不熱愛音樂,空閑時間不去聽音樂會、不聽別人的演奏。“這是我看到的非??上У摹⒖膳碌臓顟B(tài)。在德國,學生基本功可能并不是很高,但他到了十四五歲,興趣愛好基本定型時,如果真的熱愛音樂,就會突飛猛進。但我們這邊,小時候拔苗助長,恨不得三歲就得彈很難的曲子,長大后就沒有興趣了。我在這邊的學生的素質都非常好,但往往缺乏一種事業(yè)心,就是因為小時候處在高壓的狀態(tài)下?!?/p>
而在他眼中更傷害音樂教育的是“考級制度”?!翱技壥且环N幼兒的教育,是業(yè)余的。從來沒有一個人說過,一個國家的音樂水平是看考級水平。我們國家的考級水平全是拔苗助長的結果。”李飚說。
為什么丟失了原創(chuàng)活力:
只懂樂器不懂精神,音樂也有鄉(xiāng)下口音
只要是純正的美的音樂就是有可取之處的。李飚告訴記者,他非常認同那些一把簡單的吉他就能唱出優(yōu)美民謠的原創(chuàng)歌手,“這也是音樂性的一種,好的音樂沒有古典、流行、通俗、高雅之分,音樂只有好壞之分?!?/p>
在李飚的這場演唱會里他從古典樂大師到搖滾明星披頭士,挨個演繹了一遍?!跋衽^士的《LET IT BE》、《HI,JUDY》都是傳唱不朽的經(jīng)典,不論他在哪個領域,能打通人類共通的情感就是好音樂。”在李飚看來音樂精神在于探索性和實驗性,“艱苦的過程就是去除‘口音,音樂也會有‘難聽的口音。如果你尋找到了真正的美的語言,在所有國家都是通行的。我曾經(jīng)在巴西演奏過原創(chuàng)的《桑巴舞曲》,我從未到過巴西,但是這幾十年的過程中掌握了用音樂表達巴西精神的方式,因此他們就聽懂了?!?/p>
孟京輝話劇《兩只狗的生活意見》里也運用的披頭士樂隊《黃色潛水艇》的歌曲演奏,李飚認為任何行業(yè)里精英藝術對美的標準都是一致的,精神都是一致的?!氨热鐒⑺骼巴绹谌藚^(qū)尋找藍調精神,這是一種科學精神,在這種精神里,美是音樂的唯一宗教?!?/p>
李飚對這個時代所謂郎朗、李云迪等年輕的“音樂家”明星并不認同,“年輕人成為‘明星的功利心態(tài)對音樂長期性的發(fā)展傷害很大?!?/p>
李飚打擊樂團由四個德國人,一個丹麥人組成。嚴謹和鉆研成為他們一致的精神,德國有著名的音樂家巴赫,他的作品常有數(shù)學音樂之稱?!皳?jù)說巴赫的譜子倒過來彈也成曲調”,愛因斯坦和米蘭·昆德拉都稱贊過他這種數(shù)學的美感。
“這就是音樂宗教和嚴謹?shù)囊环N美感,準確的科學的音樂精神。但我還是最喜歡貝多芬,因為他的改革性和開拓性?!崩铎匠5纳娅C從流行音樂、電子音樂、影視音樂、舞劇音樂到前衛(wèi)的嚴肅音樂;從獨奏、室內樂到大型的協(xié)奏曲、交響樂,還學習指揮、自制樂器?!斑@種綜合的營養(yǎng)就是改革和開創(chuàng)的基礎。改革一定建立在先科學的基礎上的?!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