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
摘 要: 本文主要通過對高中英語閱讀理解的教育現(xiàn)狀進行分析,提出閱讀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 閱讀教學 現(xiàn)狀分析 教學策略
一、高中英語閱讀理解教學現(xiàn)狀
從廣義上講,閱讀理解包含“完形填空”和“閱讀理解”兩道大題,在英語高考滿分150分當中占據(jù)了70分,幾乎占據(jù)了高考的半壁江山,所以閱讀理解就顯得格外的重要。然而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對英語閱讀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與之匹配的閱讀教學卻有很多弊端,教學目標存在偏差,容易走極端,表現(xiàn)如下:(1)語法和詞匯教學在閱讀教學中的比重偏大,在翻譯文章的過程中,強調(diào)學生把陌生的詞匯抽取出來,從詞性、同義詞辨析、詞的搭配、詞的句法功能、詞的應用等方面進行解析并造句,把本來很完整的文章分割成零散的知識點,繼而分成若干個復雜句并分別分析其結(jié)構(gòu),文章背后的文化性蕩然無存,這種片面追求語法知識而忽略學生對語感學習的方法并不可取,長此以往,枯燥無趣的語法學習會使學生逐漸失去閱讀興趣,對閱讀理解題產(chǎn)生畏難情緒。(2)囫圇吞棗式的閱讀教學,將閱讀理解的答案對完之后,教師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一味機械地逐詞逐句地翻譯文章,不分析文章的題材和所蘊含的哲理等,缺乏對語篇整體的理解,教學方法空洞單一,尤其不適合英語學學習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學生,時間一長,在教師的影響下,學生潛移默化地形成了不科學的理解文章的方法,每每遇到文章都逐詞逐句翻譯,遇到生詞或長難句就讀不下去,導致閱讀速度減慢,答題速度減慢,從而減少了做其他題型的時間。(3)閱讀材料狹窄,閱讀材料僅僅局限于課文和考試題型的閱讀,缺乏趣味性閱讀的拓展,許多教師單純認為緊緊抓住教材中每個單元的reading,using language和配套練習冊上的閱讀習題就足夠了,但僅僅這些是不夠的。事實上,根據(jù)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高中生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30萬詞以上,能閱讀適合高中生的英語報紙雜志,能根據(jù)需要從網(wǎng)絡等資源中獲取信息等。(4)采用單純的“自上而下”的教學方法,多數(shù)教師習慣讓學生閱讀獲取大意,訓練如skim,scan的閱讀策略,但并不是所有的閱讀材料都適合做大意閱讀的。隨著閱讀材料難度的增加,材料中難句長句數(shù)量的增加,如果學生連字面意都無法理解,無法獲取具體的信息,那么,基于細節(jié)理解的概括也就無法完成。這種教學方法片面地強調(diào)對文章表面意思的認知,對文章結(jié)構(gòu)、寫作目的停留在淺層次的分析上,很少在一段優(yōu)美又有內(nèi)涵的段落上下工夫分析,缺乏對文章背景、作者意圖深層次的分析,缺乏必要的語法分析。此外,如果沒有完善的語法分析能力,沒有在眾多復雜句當中找出句子主干的能力,勢必會對長句難句的理解構(gòu)成障礙。如下面一段話:The girl wrote on the blackboard,“I will go to Beijing,that is our capital.”The teacher said that that that that that girl wrote in the blackboard was wrong.大家注意它下劃線的部分,這里連用了5個that,如果自上而下地閱讀,就會連這句話基本的意思都搞不清楚,又怎么能全面地理解全文呢,這時我們就要借助句子結(jié)構(gòu)的分析,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它們的含義。第一個that是引導賓語從句的連接詞,第二個that相當于the,是指示代詞,第三個that是that is our capital里的that,第四個that是引導定語從句的關系代詞,在從句中作賓語,是可以省略的,第五個that還是指示代詞,指那個女孩,整句就翻譯為:有個女孩在黑板上寫到,我將會去我們的首都北京,老師說那個女孩在黑板上寫的那個that是錯的。(5)把閱讀理解課當成聽說課來上,現(xiàn)在的《英語課程標準》提倡任務型教學法、交際教學法、情景交際法。包天仁(2006)說:“現(xiàn)在有好多的直接教學法和行為主義的教學法都提倡聽說領先,這是一個極其理想主義的想法,讀,寫搞不好又怎么能聽說領先,有人認為我們環(huán)境沒有聽說,所以要聽說領先,這個想法是錯誤的,沒有語言環(huán)境,怎么聽說領先。所以要進行大量的輸入,讀和聽是輸入,而說是輸出的過程,即閱讀課是知識輸入型的課而決不能上成輸出課型,如果缺乏閱讀,則學生的語言能力必然大打折扣,缺乏語感?!?/p>
二、高中英語閱讀理解教學策略
(一)策略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適合學生學情和實際情況的教學策略才是最好的教學策略。借鑒O.Mally和Chamot(1990)對語言學習策略的分類方式,閱讀策略分為認知閱讀策略和元認知閱讀策略,認知閱讀策略指完成具體閱讀任務時使用的方式方法,如預測或推理文章內(nèi)容、猜測詞義、略讀、跳讀等。從歷年的高考閱讀題來看,大致分為4大類,主旨大意題(作者意圖、觀點、看法題),細節(jié)理解題,邏輯推斷題,詞義猜測題。作為一線老師,我分享自己對這些題型的教學策略。主旨大意題分2類,一類是答案出現(xiàn)在首段的首句或尾句,或出現(xiàn)在尾段的首句或尾句,依據(jù)文章按照總—分結(jié)構(gòu)或者分—總結(jié)構(gòu)寫,另外一類就是要通過對文章中關鍵詞、關鍵句群跳讀的閱讀方法概括主旨大意,這要求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文章中的大量信息去偽存真,對文章中的有效信息進行“details reading”。換句話說,細節(jié)理解題實際上就是用同義詞或同義短語轉(zhuǎn)述文章中的句子。接下來讓我舉例說明,如有這樣一句話: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nearly 100,000 people passed away.
A.Over 100,000 people died dur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B. At least 100,000 people died dur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C.Nearly 100,000 people died dur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D. More than 100,000 people died dur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很顯然,原句中的nearly和pass away在答案中是以它們的同義詞almost和die轉(zhuǎn)述出來的,正確答案為C。
又如Dolly,the first clone sheep,her appearance shocked the scientists all over the world.
Whats the sex of the sheep?
A.male B. female C. not sure D.all of the above
這道題的答案主要取決于文章中的“her”,這個詞只有在表女性的時候才能用第三人稱單數(shù),所以答案自然是B。
接下來就是邏輯推斷題,是理解文章隱含意義的重要策略,這種題的難度較高,需要學生對文章的知識背景、作者的態(tài)度觀點有深層次的理解。然而,受限于學生的社會經(jīng)驗和閱歷嚴重不足,他們往往會在閱讀過程中遇到障礙,這就要求老師站在語篇的角度,運用圖式教學法,在學生的腦海中呈現(xiàn)鮮活的情景。
最后是詞義猜測題,做題策略就是看這個詞的前后句,通過對前后句句意的理解判斷生詞的詞義。如Sometimes when you are in chilly conditions,all you need to do is to drink some hot water or eat some hot food.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chilly”in the last paragraph probably mean?
A.Unfortable cold B.Extremely hot C.Analyzing causes D.A little wet
通過對后句的分析,吃些熱的食物或者喝些熱水,我們推測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要這樣做呢,答案就顯而易見,選A。
(二)從語篇教學的角度把握文章的結(jié)構(gòu),注意文章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胡曙中(2005)指出,語篇是言語作品,是語言實際交際過程中的產(chǎn)物。根據(jù)他的話,我們可以得知基于一定語境的語篇具有許多功能,如傳遞信息,發(fā)布報告和消息,描述一個事件,體現(xiàn)在各種題材上,如高中階段新目標英語從必修一到選修九的reading和using language,學生做的英語報的練習,訂閱的21世紀報,里面的文章包羅萬象、體裁各異,主要是記敘文、科普說明文、議論文,當然還有一些散文、詩類的體裁,因而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就要站在高于句子和段落的層次——語篇的角度,給學生介紹各種文章的體裁,并引導他們利用這些知識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讓學生找出故事發(fā)展過程中所發(fā)生的事件,幫助學生從語篇的高度理清文章的主要脈絡。如我們在講記敘文時,可以向?qū)W生滲透這樣的思想,故事是以怎樣的線索向前發(fā)展的,不斷地向自己發(fā)問:What does the paragraph or the article mainly develop by?這時告訴他們在一般情況下,記敘文的篇章或者段落遵循按空間(space oder)、按時間(time order)、按分析原因(analzing causes)、按舉例(give examples)往下發(fā)展,舉個例子說明:If you are going to be out in the extreme cold,wear as much warm clothing as possible.If its mid-cold,try to dress in layers so that you can add or remove clothes throughout the day.If its not too cold,try to dress in just a few layers and pack an extra coat.請注意加下劃線的部分,分別是3個if,就是分析在3種不同程度的寒冷下,我們所要采取的3種不同方法,所以本段應該是以舉例子的線索發(fā)展的。講議論文時,主要是要注意文章中的連接詞,連接詞的使用就是議論文發(fā)展的線索,主要是三段式,第一段最后一句往往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句,比如I will make my statements using following points,中間一段是to begin with,moreover,in addition,最后一段往往是last but not least,或者是in a word,all in all這類總結(jié)性的詞或短語,或者是號召類的話語,在教學生這類知識的同時,可以把它們?nèi)谌氲綄懽髯h論文的教學中,倡議學生在寫議論文時要多運用這一類連詞,有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教學往往是觸類旁通的,老師需要特別注意。科普類的說明文主要是以功能(function)為線索發(fā)展的,但說明文一般都晦澀難懂,因為涉及一些專業(yè)詞匯,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要多涉獵一些這方面的詞匯,閱讀時才不會有理解障礙。實施語篇整體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信息和形成觀點,培養(yǎng)學生清晰的邏輯思維和閱讀模式,從而提高閱讀效率及習題準確率。語篇傳達的不僅是直接的信息,傳達的還有一篇背后所涉及的文化背景。Neil.J.Anderson(2004)認為“背景知識會給讀者帶來生活經(jīng)驗、教育經(jīng)驗和文章在修辭上如何被組織的知識”。背景知識被認為是圖式理論的一種,我認為背景知識是推動閱讀教學一個有力推手,是內(nèi)涵,是知識,是經(jīng)驗,是文化。了解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的文化背景是極其必要的,應把介紹文章的背景知識作為閱讀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的知識文化結(jié)構(gòu)考慮在內(nèi),事先給學生提供理解語篇所需的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潛移默化地滲透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和no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的各種背景知識,使學生突破背景知識方面的障礙,能夠準確地理解篇章內(nèi)涵。再者,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利用背景知識的意識,拿來一篇文章,從語篇角度入手,通過略讀先看文章主要是關于什么主題的,然后運用圖式理論,把腦海中已有的背景知識調(diào)出來留待閱讀時備用,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受限于年齡和社會因素,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社會經(jīng)驗都不夠豐富,甚至還存在一些偏差和負面的理解,這就導致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出現(xiàn)錯誤理解,教師應該及時發(fā)現(xiàn)并糾正。
總之,閱讀教學水平的最高層次受母語正面的遷移影響,EFL學習者證明母語閱讀策略的運用水平會影響英語閱讀策略的運用,母語閱讀的正片遷移勢必會對英語閱讀產(chǎn)生積極正面的影響,教師一定要在這方面加以引導,希望我的建議能給大家?guī)黹喿x教學方面的啟示。
參考文獻:
[1]王篤勤,編著.外研社基礎外語教學與研究叢書.英語閱讀教學.英語教師發(fā)展系列
[2]李雪梅.高中生英語閱讀理解障礙及其對策研究[碩士學論文].
[3]包天仁.當前我國基礎英語教育的十大熱點問題和對策[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6.
[4]胡曙中.英語語篇語言學研究[M].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5.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英語教學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