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繼章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育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發(fā)展,要關注學生,關注過程,關注發(fā)展。為此,教師就必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既能以教材為載體,又能靈活處理使用教材,拓展課堂教學空間,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回歸富有特征的兒童生活,去感受、體驗、提升,去實現(xiàn)包括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與知識、能力等在內的多維的、綜合的課程目標。因此,教師要先把握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實質,才能貫徹落實好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理念,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教學過程中,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結構,選擇教學方法和采取教學手段,從而克服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增強針對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學質量。清晰、簡明的目標是方向,方向正確才能保證有的放矢,教學目標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學任務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備課時制定明確、具體、科學的教學目標,圍繞目標確立重點,優(yōu)化教法,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適量、適度,一節(jié)課教師講多少內容,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講多了學生嚼不爛,講少了學生又不夠吃。教師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和教學原則,科學地安排與搭配教材內容,合理地組織各部分的練習,不能“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圖便”。如教學《我們的生活需要誰》(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從教材的第36頁到41頁,全在一節(jié)課講完未免教學內容有過多的現(xiàn)象,學生也未必能接受完,這就需要教師去選擇。我在處理這課內容時,分兩課時進行講授,第一課時讓學生理解我們的生活中有誰為我們服務,第二課時講授假設生活中沒有他們會怎樣,讓學生在這兩節(jié)課中去體驗,認識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從事各種服務的勞動者,感受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相互依賴、相互服務的共生共存的關系。
(1)語言組織準確、簡練??v觀那些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課,無一例外都是教師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擠占了學生的學習時間。一個教師,課堂上一定要組織教學語言,增強語言表達的科學性、針對性、準確性,做到清晰精煉、重點突出、邏輯性強。
(2)時間組織恰到好處。教學各部分的時間分配,教者在備課時應預計,講課時要調控。但有時候,因為課堂上不變的因素較多,也許不是重點內容的教學卻占用了一些時間,這時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課的角度來安排時間。不言而喻,課堂教學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任務越好,浪費的時間越少,課的密度越大,教學質量就越高。
(3)教學組織面向全體學生。一位好的教師應該得到全體學生的尊敬與愛戴,一位好的教師應該使所有學生都受益。在課堂教學中,各環(huán)節(jié)的安排要盡可能以全體學生的參與為基礎,以個別提問、小組交流、課堂檢測等多種形式來了解大多數(shù)學生學習的情況。
靈活、恰當,同一教學內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會不同,教必須致力于“導”,服務于“學”。優(yōu)化教學方法要從實際的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學生情況出發(fā),揚長避短選用教法。教法貼切,教學方有效。例如教學上例課文,我就采用了音樂激趣、模擬體驗、講解交流等教學形式不斷交錯進行,學生在做中學,做中體驗。
成功的教學離不開精彩的課堂細節(jié),課堂細節(jié)是透視教學理念的放大鏡。關注課堂細節(jié),就是關注新課程的理念是否落實到位,就是關注我們的教學行為能否根據(jù)新課程的要求重新塑造;關注課堂細節(jié),也是追求教學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確化,是教學達到一定境界后的品位與追求。只有關注課堂細節(jié),特別是捕捉有價值的細節(jié),才能使課堂教學煥發(fā)出更大的生命活力,才能有效地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提高教學質量。
課堂細節(jié)涉及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如課題如何導入,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提問的設計,板書的設計,如何就學生的回答因勢利導作出相應的評價或點撥,乃至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種表情等都屬于細節(jié)。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使課堂教學更接近學生的真實生活,尋找貼近生活的細節(jié),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發(fā)學生思考,激活學生的思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課堂教學是一個個鮮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與對話,動態(tài)生成是它的重要特點。在整個教學進程中,隨時都可能出現(xiàn)教師預料不到的情況和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具有一雙“發(fā)現(xiàn)”的慧眼,及時捕捉課堂細節(jié),生成別樣的精彩。
(1)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亮點”。每個教師,講課時都在盼望亮點、追求亮點,眾里尋他千百度,美麗的明眸,往往就在不經(jīng)意的回首之間。熱鬧可以制造,亮點則需要捕捉。如教學上例中有一模擬表演的環(huán)節(jié),我讓兩個學生上臺表演,一位扮演病人,一位扮演醫(yī)生,表演過程相當成功。當時表演完離開時,“病人”不小心弄倒了坐的椅子,“醫(yī)生”及時扶起,這本不是預設內容,但我及時捕捉住這一動態(tài)“亮點”,問“病人”這又該怎樣感謝“醫(yī)生”。學生就在這不經(jīng)意間感受到,在接受服務的同時,也應感謝他們。
(2)正確處理學生的“誤點”。課堂教學是一個極其復雜而又動態(tài)的過程。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情感交流情況,教師不可能完全預見到。所以在一定條件下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始料未及的偶發(fā)事件,甚至會出現(xiàn)比較尷尬的問題。但很多時候,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會忽視這樣的細節(jié),一個勁地奔向自己的教學目標。
(3)善于抓住教育的“著力點”。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動態(tài)生成的資源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很重要。因為這些資源是學生真情實感的流露,及時加以利用能夠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特別是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思想品德教育永遠無法指望某種標準化的手段,去解決個性化的問題。教師要抓住針對不同人進行施教的特定時機,選好觸發(fā)學生心泉騰涌的著力點。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充當學生思想升華的催化劑。
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道德發(fā)展的根源在于主體與道德環(huán)境的積極的交互作用──活動或實踐。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由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構成的。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與周圍的人、事、物發(fā)生實際的接觸,產(chǎn)生真實的感受和情緒體驗,積累直接經(jīng)驗和智慧,獲得對自我、對世界、對生命、對生活的感悟,只有注重活動教學方式,才能有效提高教學。所以——
這里所講的適度就是要注意適時進行動靜交替。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性地設計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既要有教學游戲、角色表演、歌舞表演、練習等讓學生動起來的活動,又要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講授、欣賞、討論、交流等讓學生的身體靜下來的活動。這時,學生的身體靜下來了,但是他們的思維是在積極活動的。
所謂效度就是要把握活動的有效性,即做到“以生為本”。“以生為本”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教育理念。我們所理解的“以生為本”就是尊重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提出要求。尊重學生要體現(xiàn)在課堂的每個環(huán)節(jié),表現(xiàn)在教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之中。
品德課是綜合性的課程,教學目標在每一節(jié)課中也是綜合的。為了達成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教師要設計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總的來說,一節(jié)課中的活動應該先易后難,前一個活動是后一個活動的基礎,后一個活動是前一個活動的提高和升華。
總之,品德課堂中有許多智慧的火花,每一位品德課教師都應該煉就一雙火眼金睛,能匠心獨運,巧用一切課程資源,讓我們的品德課堂去粉飾、表真情、除平淡、顯生機,真正展現(xiàn)師生人格魅力,促進每個兒童健康發(fā)展,真正使品德課堂的有效性落到實處,最終實現(xiàn)教學的最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