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耿
無論在新聞還是專題采訪中,采訪都是為了獲得信息,再形成報道內(nèi)容,向觀眾傳達報道的觀點和核心思想。單就電視節(jié)目來說,能夠獲得采訪對象精彩的同期聲,對報道效果的提升比平面媒體更突出,因為采訪對象能夠直接地通過自己的聲音、表情向觀眾傳達自己的觀點,顯得更為真實,也更能引起觀眾的注意。甚至可以說,特定人物的言論本身就能構(gòu)成新聞,在網(wǎng)絡(luò)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言論”所造成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
作為電視新聞工作者,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采訪對象能夠“大放厥詞”,說出具有強烈感情色彩的同期聲,從而為節(jié)目增色。那么我們?nèi)绾潍@得精彩的同期聲呢?
也許“等待”聽起來比較消極,不過要獲得有趣的采訪同期聲,首先要做的就是等待。
采訪對象無論本身的個性有多開放,當攝像機出現(xiàn)的時候,采訪對象會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所以,作為采訪者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對方熟悉采訪的環(huán)境,熟悉鏡頭的存在,消除過度的自我意識。有經(jīng)驗的采訪者會在采訪前和采訪對象放松地聊天,緩解對方緊張的情緒?!皼]關(guān)系,我們就像聊天一樣就可以了”,相信大部分的采訪者都說過這話。這些都是必要的,不過此處的等待不止于此。
當采訪正式開始時,采訪對象還是會緊張,這時候直接的提問是不太合適的。也許我們會得到一個需要的回答,但絕不會是精彩的回答。因此,從輕松的話題開始提問,慢慢地把問題引入核心。該聊什么呢?筆者的意見是對方擅長的領(lǐng)域。比如采訪某位汽車制造廠的廠長,也許采訪的主題是關(guān)于本市汽車的本土銷量,但是在對方情緒緊張的情況下,可以從他熟悉的本廠汽車性能的話題談起,再自然地過渡到銷售量或市場份額之類的問題。也許被采訪者沒有在鏡頭前被采訪的經(jīng)驗,但是在自己熟知的領(lǐng)域侃侃而談,這會幫助對方建立談話的信心,以便更輕松地回答后續(xù)問題。有的人認為這樣的采訪方式浪費時間,毫無必要,但是如果要得到相對不錯的采訪效果,耐心永遠是必要的,這代表了采訪者的態(tài)度,而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報道中預(yù)設(shè)的一個回答。
我們常常在一些節(jié)目上看到采訪者急于獲得答案而提出閉合性的問題,比如“現(xiàn)在你的心情怎么樣?是不是非常緊張呢?”被訪者如果比較有經(jīng)驗,也許會回答自己為什么緊張,不過多數(shù)時候?qū)Ψ蕉贾粫卮稹笆?,我很緊張”,那話題的延展性就被限制了。假設(shè)采訪者通過細節(jié)觀察,提出比較有暗示性的問題,比如“我注意到你剛才手握得特別地緊”,對方也許就能自然地展開話題了。
采訪者在采訪中主要扮演傾聽者的角色,不過視情況變化也可以加入對話中。與有明確采訪目標、長時間的正式采訪相比,簡短的、即時的采訪常常會需要采訪者的參與,需要采訪者隨機應(yīng)變,與被采訪者保持交流的熱度。如果對被訪者不了解,是不太容易從對方的同期聲里找到精彩的話語,不過如果雙方能夠在某一個特定問題上都表現(xiàn)出興致勃勃的態(tài)度,也能夠產(chǎn)生有趣的同期聲。
筆者曾多次到東南亞國家進行采訪,主題往往是新奇有趣的事物,盡管采訪對象是外國人居多,但是把話題圍繞拍攝的主題展開,還是能夠通過自己的參與獲得不錯的采訪效果。例如,筆者曾到印度尼西亞拍攝印度甩餅,采訪對象是印度人,雙方能夠用英語溝通。筆者問對方:“甩餅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對方回答:“我相信當印度人開始學會用火的時候,就開始有甩餅了?!彪m然這并不是科學的回答,卻充滿趣味。于是筆者立刻追問:“聽起來甩餅簡直和火一樣重要?!睂Ψ叫χf:“對印度人來說確實如此?!蓖ㄟ^這種夸張的形容,甩餅在印度的地位一下子體現(xiàn)出來了。但是點明這個重要性的其實不是對方,而是采訪對象提出來的。整個采訪的趣味性是雙方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筆者在問答中也記錄了自己的提問,而不是只錄下采訪對象的聲音。否則即使雙方形成了交流,卻沒有錄制下來,這段采訪也無法使用。所以采取怎樣的采訪方式,要對雙方對話的情況有所預(yù)期。
另一個例子,是筆者對印尼三寶壟市鄭和廟的管理者的采訪。當提問關(guān)于鄭和廟的傳說,對方如我們預(yù)期,回答了一個著名的傳說:廟內(nèi)一個地洞可以通到中國。筆者追問:“你是說鄭和坐船來到印尼,又從這個洞回去中國了?”對方說:“是的?!惫P者再問:“那從這里回去要花多長時間?”對方笑了,回答:“不知道,后來就沒人試過?!彪m然由于對方英語不好,只是簡單地回答了筆者的問題,但仍然形成了有趣的對話。
很多人問過筆者一個問題,不擅長英語,怎么采訪外國人呢?個人覺得,外國的被訪者普遍放得開,問題在于如何溝通。筆者在東南亞國家采訪時,雙方能夠用英語交流的情況還是相對少數(shù)的,大多數(shù)是善用翻譯。一般情況下,筆者會讓翻譯在對方說話的時候盡量多地告訴筆者大體的內(nèi)容,然后筆者可以根據(jù)這些內(nèi)容思考后續(xù)的問題。這并不是說事先沒有準備問題,而是盡可能地和對方有效交流,及時反饋追問。采訪者根據(jù)對方回答的細節(jié)進行追問,就能傳達給被采訪者這樣一個信息:我明白你說的話,并且對此抱有濃厚的興趣。
我們都會用眼神和動作進行交流,和外國人交流也是如此,即使完全沒聽懂對方在說什么,但是仍然可以通過身體動作對被訪者示意和鼓勵。在提問的時候,有些同行會通過翻譯對采訪對象提問,比如采訪某國總領(lǐng)事時對翻譯說:“請問總領(lǐng)事是否了解這個事情?”而翻譯可能對總領(lǐng)事翻譯說:“這位記者想問您是否了解這個事情?”如此一來,被訪者看不到記者的神態(tài),也不了解記者的語氣,他會明確意識到雙方交流的隔閡,無論在情緒上還是遣詞上會變得謹慎,無法獲得很好的采訪效果。最好的方式應(yīng)該是記者直接面向被訪者提問:“請問您是否了解這個事情?”此時翻譯通常會直接原話提問。而對方在聽到問題的同時,也能夠聽到采訪者的語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我們向采訪對象提出采訪請求時,常常會被要求將問題全部提前交給對方,這種情況常常只能夠得到一些標準答案,這些答案往往不會有趣。這是硬邦邦的采訪。生硬的采訪方式,生硬的回答,最后得到一個生硬的報道,缺乏細節(jié),缺乏個性,只有一個輪廓。
那么要怎么改變這種模式呢?筆者的建議是,可以先把基本的問題提交給對方,然后在后面加上一些“軟”的問題。至于“軟”到什么程度,因人而異。比如在采訪某國總領(lǐng)事時,我們采訪的主題是“貴國人民在我市的留學、生活”,但筆者會提問“總領(lǐng)事個人喜歡本市的什么地方?”這樣一些軟問題,通過他回答的態(tài)度,會讓筆者了解他對問題的接受程度。
在正式采訪的時候,即使對方說過只會回答預(yù)設(shè)的問題,但在對方結(jié)束一個問題的回答后,采訪者可以針對對方的回答進行追問。這個問題雖然沒有預(yù)先提出,但這樣一種追問,可視為是同一個問題或者是上一問題的延續(xù),只是希望對方闡釋更深刻一些。一旦對方愿意接受采訪,他會樂意把問題回答得全面、精準。通過采訪者的追問,被采訪者也能感受到雙方的交流,以及采訪者渴望傾聽的意愿,如此,被訪者會漸漸放下隔閡,對其他問題保持開放的態(tài)度。隨著更具體、更活潑的問題被提出,“硬采訪”就變成了“軟采訪”。
而在細節(jié)上,筆者不建議采訪時把筆記本和筆拿在手里,或者隨時低頭記錄。也許有人認為做筆記能夠顯得謙虛和真誠,其實不然,筆記本會提醒被訪者雙方身份的不同,讓對方覺得這不是聊天,而是正式的訪談,增加被采訪者的緊張感,而低頭記錄則會阻礙雙方的眼神交流。
當話題遠離核心的時候,就算再出彩的話也無法放到節(jié)目中去。讓被訪者圍繞主題暢所欲言,這樣的等待才有價值。打斷被訪者,并不是給對方“我不想再聽下去”的感覺,而是要抓住目前談話中的要點,轉(zhuǎn)移話題,引回主題核心。
被訪者在談及自身擅長的專業(yè)領(lǐng)域時,能夠放松心情,但也容易把話題引向過于專業(yè)、枯燥的方面。如果已經(jīng)遠離采訪的主題,就該打斷被采訪者的話。比如我們采訪那位廠長,他已經(jīng)開始討論汽車火花塞和氣壓的問題,那我們也許就該打斷,將話題轉(zhuǎn)移到普通人如何感受到汽車在這些方面的改進,改進本身是否讓我們銷量增加了呢?
如前所說,讓被訪者感受到交流非常重要,不過采訪者須清楚絕不是和被訪者在聊天。就筆者個人而言,筆者會用一半的心思傾聽,另外一半的心思考慮如何把話題緊緊地關(guān)聯(lián)在主題上。當聽到有趣的細節(jié)時,考慮是否能夠就此提出新問題,得到更多的闡述,還是直接結(jié)束目前的話題,進入新問題。
關(guān)于采訪技巧,每位同行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心得體會。筆者覺得不管采用何種采訪的方式,其共通之處都是為了讓被采訪者能夠在訪問過程中保持積極、輕松的態(tài)度,讓我們能夠獲得精彩的同期采訪,提升節(jié)目的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