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麗
(江蘇省金湖縣實驗小學 淮安市 211600)
人們認識到英語的重要性以及學習英語的最佳年齡后,便開始在小學教學中開設英語課程。但小學生天性愛玩,如何更好的對小學生進行英語教育乃至各個學科的教學一直是教師們必須面對以及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難題。在小學教育方面,我們一直在積極探索這更加有效、有趣、容易被小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經過人們的不懈努力,已經有各種類型的媒體資源以及與時俱進的新生代教師資源,如何推進已有資源的有效利用即更好的想學生開放是我們接下來面臨的關鍵性問題,避免滿腹經綸而無用武之地的尷尬局面。
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其實不是具體學到了什么,而是能不能教給孩子主動學習的興趣以及如何學習的能力。小學生正式貪玩的階段,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根本不能勾起他們求知的欲望。我們努力整合了各色各樣的資源,但若知識強制性的灌輸給學生,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把資源都開放給了學生,但很難保證這些優(yōu)勢資源被很好的利用。
學生的求知欲望其實是很強烈的,他們對未知的事物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我認為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可以很好的利用這一點。其實有很多極具個性化和興趣話的課堂資源供我們選用,比如我們可以將兒歌形式的單詞教學在課堂中帶著孩子們一塊吟唱,或者根據配有圖片的英文知識在游戲中循序漸進的傳授給學生,讓他們能愉快的接受新知識。
小學英語課堂資源的多樣性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網絡已成為信息傳輸和利用的重要手段,課堂資源的利用很大一部分也要依賴于不斷發(fā)展的信息技術。若教師本身都不能很好的掌握一些基本的計算機操作,很難將一些高效的、新穎的課堂資源開放給學生,就不能很好的完成資源的有效利用。
空中英語或者說網絡課堂已經成為英語教學的主要手段,借助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可以將英語學習資源聲行并茂的向廣大師生開放。在小學英語教學方面,這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提高有很大的幫助,但前提是教師能將這一資源熟練運用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因此,對英語教師來說,不但要求他們有過硬的英語教學能力,也必須加強對他們計算機能力的培訓,全面保障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資源的正確開放及合理利用。
各地經濟水平也要成為小學英語課程資源開放與利用所考慮的因素,要求每個小學生都配備一臺ipad是不現實的。在課堂資源的選擇和利用上,要考慮當地的經濟水平以及學生家長的承受能力。小學英語課堂資源的開放和利用必須以適用性為前提,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為達到課堂資源的有效利用,一定要選擇合適的資源開放給學生。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開放手段,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選擇恰當的開放內容。在資源利用方面一定要做到學校適用、教師適用以及學生適用。
因地制宜,也就是根據學校的情況選擇課堂資源以及開放方式。農村和城市間的教學環(huán)境有很大差別。有的城市甚至給每個小學生都配備一臺掌上電腦,通過網絡將知識推送到學生手中,甚至開發(fā)出一些應用程式開放給學生,輔助他們的英語學習;但在農村,學校的計算機硬件設施都不一定能滿足這些課堂資源推廣的要求,更別說向學生開放了。因此,課堂資源的開放與利用必須符合當地情況。
因材施教,這并不僅僅是說的學生,也關系到傳授知識的教師。首先對教師來說,每個人的特長不一樣,有的人電腦操作方面比較強,有的人有較好的繪畫基礎,也有人在音樂方面有過人之處,他們在課堂資源的選用和推廣上就不盡相同。熟悉電腦操作的教師,可以多選用一些網絡學習資源,或者將所要教授的知識做成動畫,通過多媒體技術開放給學生;繪畫能力強的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多選用粉筆畫資源,促進小學生英語的學習;精通音樂的教師則可以多選用一些英文兒歌做教材,與孩子們共同吟唱。但這些都有一個大的前提,就是這些面向小學生資源必須能被大多數兒童所接受,并且都是規(guī)范化的、地道的英語。孩子們能在動畫中、簡筆畫中、音樂中更好的感受英語,學習英語,這才是課堂資源真正價值的體現。
從英語走進小學課堂就足以看出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為了能讓孩子所接觸的都是地道的、標準的英語,人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開發(fā)出了各種形式的課堂資源。為了將這些課堂資源更好的利用到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教學工作當成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資源的開放和利用中去,充當課堂教學的對話者、商談者和促進者,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精心構建信息開放平臺,為全面提高小學生英語水平或者英語認知能力做貢獻。
[1]諸葛進寬.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課堂有效教學探索[D].東北師范大學,2008
[2]何軍華.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教育科學,2003(6)
[3]晏惠德.農村小學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探索[J].海外英語,2010(7).
[4]包天仁.當前我國中小學英語教學的十大誤區(qū)[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