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宇
孟慶宇/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研究生管理大隊一隊在讀碩士(河南洛陽471000)。
口譯是一種特殊的語際活動,具有十分明顯的特點。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譯員需要積極利用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口譯技巧,采用目標語言將講話人表達的信息忠實地傳遞給在場的聽眾。因為口譯活動的這種即時性,口譯員在進行口譯活動時必將處于巨大的壓力之下??谧g的能否取得成功,取決于口譯員對源語言信息的記憶、儲存、轉換、提取和產(chǎn)出能力。而在這幾者中,記憶是先決條件。如果記憶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信息的儲存、轉換和提取便無從談起。可以說,記憶的效果直接影響著口譯活動的成敗。經(jīng)過長時間的專業(yè)化訓練,口譯員的記憶水平在某些方面會好于普通人,但大腦記憶的容量畢竟不是無止境的。為了彌補人腦記憶限制的不足,減輕記憶的壓力,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目標語的產(chǎn)出上,口譯員,尤其是交傳譯員,基本上都會在口譯實踐中使用筆記。筆記不僅可以用來保存和整理信息,還可以對人腦以有效的輔助。因此,要了解口譯筆記、掌握口譯筆記的方法,就必須要首先了解人腦的記憶機制。
記憶是人類認知活動的前提,沒有記憶就談不上認知。口譯活動若想順利進行,譯員不僅要理解源語言信息,同時還必須采取可能的任何方式記錄和儲存源語言的關鍵內(nèi)容及重要信息。心理學原理指出,人類記憶是大腦對經(jīng)歷過事物的反映(見車文博主編:《心理學原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3頁)。從結構上來說記憶分為三種,即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瞬時記憶即時間最短的記憶,它具有一定的信息容量,依據(jù)外界刺激的物理性質(zhì)進行生物電意義上的編碼,是外界刺激的真實拷貝和轉錄,但是其保持時間僅為0.25-2秒。其中有的信息得到了生物電刺激的強化而得以保持,如此便形成了短時記憶。短時記憶的信息保持時間約為1分鐘左右,容量為7個左右不相關的數(shù)字或語音信息??谧g員對于信息的接受和輸出前后間隔僅為短短的幾秒,在現(xiàn)實口譯活動中,在無筆記條件下,譯員的源語儲存時間一般為1分鐘左右,一般情況下不會超過1分30秒。因此,原則上講,如果源語發(fā)布時間超過1分鐘,那么譯員就更多的依賴長時記憶,并以此對口譯內(nèi)容進行綜合分析加工。但是,這不但增加了口譯記憶的難度和強度,而且也比較容易遺失很多數(shù)字和專有名詞等細節(jié),這就要求口譯員采取輔助手段進行信息記錄,這就是口譯筆記。
筆記質(zhì)量會直接影響口譯的效果。在口譯實踐中,無論口譯實踐的長短,都會出現(xiàn)一些結構復雜,修飾語堆疊等比較耗費記憶能力的句子。這時候,僅僅依靠人腦的記憶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錯。同時,譯員在口譯過程中還承擔著巨大的壓力,這些壓力及來自時間也來自于對質(zhì)量的要求。壓力之下,譯員犯錯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而口譯筆記卻為譯員提供了很好的幫助。譯員可以利用筆記將這些耗費精力的、復雜的和瑣碎的語言信息以一種很有邏輯的方式記錄下來,這樣緩解了譯員的壓力,可以將主要精力放在目標語產(chǎn)出上,從而大幅度提高了口譯的質(zhì)量。同時,如果譯員還了解與口譯話題有關的背景知識,并在筆記上做出補充,信息便有可能更加準確地傳達出去。因此,譯員在口譯實踐中記口譯筆記是十分必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實踐證明,口譯學員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系統(tǒng)訓練后,其短時記憶能力會得到顯著提高。在經(jīng)過筆記專門訓練之后,便可以逐步發(fā)展出一套兼具邏輯性、信息完整性且符合個人特點的口譯筆記體系。
1.對于口譯筆記本質(zhì)的理解有偏差。很多人覺得口譯筆記應該和秘書的速記一樣,當然是越多越好,越全越好。但實際上并不是這樣。首先,從技術上講,這就是難以實現(xiàn)的。正常人的講話速度約為每分鐘120到150個詞,而一個人卻可以在一分鐘內(nèi)聽到300到500個詞。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去整理和理解語言的意思,但是卻不可能記下所有的內(nèi)容。其次,過多且邏輯性不強的筆記反而會對譯員在產(chǎn)出時造成負擔,容易混淆且抓不住主要意思。因此口譯筆記只是記錄關鍵詞、邏輯連接詞等重要信息,并不是面面俱到。
2.夸大筆記在口譯中的作用。據(jù)有關分析,在口譯實踐中,人腦記憶的作用約占70%,筆記的作用約占30%。由此可見,筆記只是一種對人腦記憶的補充,只起到輔助作用而不是決定性作用。大量信息終究還是要依賴大腦的記憶,筆記只是起到提醒和引導的作用。
3.認為口譯筆記本身就是個性的和非系統(tǒng)的。誠然,口譯筆記在口譯實踐中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筆記特點和技巧。但是,筆記必須清晰明了,具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盡管每個譯員的筆記都不相同,但是有一些符號是很有效且普遍使用的。如果過于強調(diào)筆記的個性,而忽略的筆記所有的共性和規(guī)律,不利于口譯筆記的教學和研究。
鑒于以上的對于口譯筆記的各種錯誤理解,在記錄口譯筆記的過程中應該遵守一些基本原則:
1.口譯筆記是為了便于口譯信息的存儲,為了彌補大腦短期記憶力和持久力的不足,即為了更好地保存信息。所以,記錄只能作為記憶的一種輔助和提示,是方式,卻不是目的。
2.筆記技巧因人而異,沒有絕對正確和有效的記錄模式。但整體來看,口譯筆記又具有一定的共性。
3.筆記的基礎是正確的聽辨和準確的理解。沒有這兩點,筆記也是無源之水。筆記其實是大腦思維對信息加工的結果——大腦在記錄紙上的反映。
4.筆記的內(nèi)容并不是孤立的、破碎的字或詞,而是經(jīng)過大腦理解和加工的,具有邏輯結構的語義的再現(xiàn)。
5.筆記所采取的語言也各有不同,可以采用母語、源語言、目標語甚至其他語言和符號,也可結合個人特點多種合一。
口譯筆記的基本方法包括兩大部分:筆記的結構和筆記的語言。本文將舉例說明這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
1.筆記的結構。筆記的結構也就是筆記的布局。掌握正確的筆記結構,對于初學口譯和口譯筆記的譯員非常重要,是譯員的基本功。筆記原則是要簡單明了,一目了然,指示明確,邏輯性強。一般有以下幾個要點。
(1)縱向記錄。以一張A4紙為例,可將紙張縱向畫三條豎線,分成四個區(qū)域。筆記時先從最左側開始,一直到最右側。是因為這種分布恰好是譯員可以一眼看到的范圍,譯員可以快速閱讀筆記,抓住大概意思;
(2)段落分割。每次記完一段信息,在下面劃上一條橫線,提示自己這一段落已經(jīng)結束,便于與下一段區(qū)分;
(3)每記完一個意群或要點,在每個意群的下面畫上一條斜線,即“/”;
(4)如果換行后上下兩句之間還有邏輯關系,可以使用箭頭指向下一句的中心意思處;
(5)階梯狀排列。用階梯的樣式排列信息,表示信息的先后、邏輯上的關系;
(6)縱向列舉。在出現(xiàn)列舉的情況時,可以縱向畫一條線,并在線的右側從上至下逐一記錄各項內(nèi)容。
2.口譯筆記的語言??谧g的語言與通常的語言不同,它是高度概括且形象化的信息系統(tǒng)。筆記內(nèi)會大量使用各種符號、標記、縮略詞甚至是圖形和線條。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能有效地為譯員提供服務,幫助其迅速喚起儲存在大腦內(nèi)的信息,以便準確的產(chǎn)出。各類符號、標記、詞匯并不只限于某一種語言或某一類符號,只要是簡單直觀便于記錄的都可以被用在口譯筆記中。譯員只要勤加練習,在看到這些看似混亂的符號時便能立刻想到所對應的信息。
口譯筆記中符號多種多樣,既有數(shù)學符號也有文字符號甚至圖形,例如
(1)數(shù)學符號:∵——因為,由于,幸虧;∴——所以,因此,結果是;=——相同,一致;>——大于,超過,高于;[]——在……之中,之內(nèi)……
(2)慣用符號::——看,說,想,評論;?——疑問,問題是;!——危險,警告;→——導致,結果是……
(3)圖形符號:〇——全部的,整個的;Δ——城市,都市;□—— 國家,民族……
(4)字母符號:I——工業(yè),我;E——經(jīng)濟;M——會議;H——主席……
這些各種類型的符號和文字共同構成了口譯的筆記,使得口譯筆記清晰明了,邏輯明確,可以說是口譯筆記的核心內(nèi)容。
綜上所述,在口譯實踐中,無論是人腦的記憶,還是口譯筆記的輔助記憶,都需要經(jīng)過長期的、艱苦的、系統(tǒng)的訓練和實踐。任何一位具有較好母語和外語水平,有較好智利水平和表達能力的人員在經(jīng)過一定的訓練和積累后,都是可以達到相當水平并勝任口譯工作的。但是無論是怎樣的譯員,口譯筆記都是口譯學習和實踐的重中之重,是口譯的基礎和起點,有時甚至能成為區(qū)分譯員水平的標準。口譯筆記不同于學生的課堂筆記或秘書的速記,內(nèi)容既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過于零星,譯員需根據(jù)個人特點拿捏好尺度。因此,對于口譯筆記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將口譯筆記記好,才能走好口譯漫漫征程的第一步。
[1] 鮑剛.口譯理論概述[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2] 林超倫.實戰(zhàn)口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3] 劉和平.口譯理論與教學[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4] 王蕾.淺談口譯筆記技巧[J].遼寧師專學報,2004(5).
[5] 吳鐘明.英語口譯筆記法實戰(zhàn)指導[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