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洋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市場對勞動力需求的不斷增加,城鄉(xiāng)間、城際間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人口流動。據(jù)第六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顯示,2010年,省際流動人口數(shù)量達到了2.2億,與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幅高達1.0億,增長了82.9%,同期常住人口的增幅只有0.739億,前者是后者的13.5倍。大規(guī)模的人口流動導致城市人口急增,并且出現(xiàn)規(guī)模大、長期性、以家庭為主等特點,流動模式也由以前的“單身外出”轉為“舉家遷徙”,大批的務工人員子女跟隨著父母一起涌入城市,子女的教育問題也隨著務工人員的頻繁流動而凸顯,成為城市的難點和薄弱環(huán)節(jié)。
成都作為中國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新一輪大開發(fā)的引擎城市,已經逐步形成了由一個特大城市、14個中等城市、34個小城市、170余個小城鎮(zhèn)、數(shù)千個新型社區(qū)等構成的市域城鎮(zhèn)體系。根據(jù)成都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辦公室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市登記流動人口456.45萬人,同比2011年的392.35萬人,增加64萬人,增幅達到16.34%。以成都市西部新城的核心區(qū)域一溫江區(qū)為例,截至2012年底,共計外地流入人員30.32萬人,近三年流動人口增長了一倍。大規(guī)模進入城市的流動人口中,不僅包括務工人員,還包括了他們的子女?,F(xiàn)在的農民工進城打工,不再僅僅單純?yōu)榱双@取勞務報酬,追求生計,另一重要原因則是希望子女能夠在城市得到正規(guī)良好的教育。因此,近年來以家庭化為主導的移民模式大量出現(xiàn),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也引起了成都市政府以及整個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務工人群的大量增加,雖然帶動了成都市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但這些務工人群的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許多問題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表現(xiàn)在義務制教育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環(huán)境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流動人口的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不知道怎樣更好地為子女爭取受教育的權利,屬于弱勢群體,容易受到忽視,無法輔導子女的功課。第二,流動人口的經濟收入較低,掙錢十分辛苦,消費結構單一,對子女的教育投入少,生活節(jié)儉,僅停留在解決溫飽階段,甚至讀收費低廉的流動人口子弟學校都無力交費,文化消費和娛樂消費幾乎沒有。第三,流動人口與子女之間缺乏關心與交流。由于大多數(shù)務工人員工作時間不固定,為了賺取更多加班費用,因此照顧子女的時間有限,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良好的溝通。
外來務工人口的流動性決定了其子女的上學方式也是流動的,家長根本不重視孩子的學籍問題,很多學生因手續(xù)不齊全而沒有學籍。學校采用臨時學籍、老師督促等方法,不僅增加了學校的工作量,而且效果不好。在課程設置和教材方面,沒有考慮到流動兒童不斷遷徙的特殊性,而是采用各城市的不同教材標準,導致流動兒童在教學內容上不能很好地銜接,從而在課堂互動中,得到的發(fā)言和交流機會減少,掌握的學習方法和知識情況也參差不齊,輕重程度老師難以把握,增加了學校管理的困難。
流動人口由于工作、生活的需要從農村進入城市。他們居住不穩(wěn)定,長期流動,導致子女跟隨他們頻繁流動,經常轉學、停學等。在多數(shù)貧困地區(qū),教學條件較差,師資力量薄弱,使用教材落后,導致城鄉(xiāng)之間的教學有一定的差距,孩子們不能接受系統(tǒng)、專業(yè)、正規(guī)的教育,孩子學習基礎弱,學習方法不正確,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效果不理想。進入城市后,一時不能適應城市學校的生活,面臨許多困難,學習情況不容樂觀。尤其在進入公立學校后,因為流動兒童的背景原因,不能很好地與城市同齡孩子相融入,大多流動兒童存在著心理自卑,沉默寡言,比較敏感等特點,他們常常受到老師和同學間的排斥和冷落,加上學習難度的加大,對流動兒童的心理成長不利,他們更愿意回到農民工子弟學?;蚣亦l(xiāng)所熟悉的環(huán)境中就讀。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問題引起廣泛關注,通過采取一定的措施,已逐步得到解決,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本文試從成都市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對于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問題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建立電子學籍管理系統(tǒng),使流動人口子女在義務教育中與城市戶口兒童享受同等教育資源,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法規(guī),保障流動人口子女享受義務制免費教育的權利,強化政府管理責任,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形成合理、合法、可行的政策體系及相關實施機制,有力地保證流動兒童入學的平等權利和接受教育的機會。政府應統(tǒng)一領導,在教育、財政、物價等各個部門的配合下,多方面,多渠道,有重點地解決流動兒童教育問題,通過多種形式滿足流動兒童就學的需要。為了有效地對流動人口子女就學情況實行動態(tài)監(jiān)管,提供入學、轉學的便利條件,有必要簡化學籍管理方式,建立電子學籍系統(tǒng),制定全國統(tǒng)一的學籍編號,保證同一流動兒童在不同地方的學習記錄一致,掌握每一個流動兒童的就學現(xiàn)狀,保證孩子都能上學。取消一切不合理的費用,減輕在外務工人員的經濟負擔,消除對流動兒童的歧視,充分利用城市公立學校的資源,建立公平公正的教育機制,做到與當?shù)貙W生一視同仁。
流動人口子女在進入城市后,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適應過程,在學校的生活學習中,需要老師、家長給予他們溫暖和理解,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挖掘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建立自信。流動兒童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艱苦,孩子們吃苦耐勞、懂事、質樸,更加渴望得到公平的對待,渴望得到老師同學們的關注,為此,教師應該多關心流動人口子女,要搭建一個與城里孩子互相學習交流的良好平臺,互相鼓勵,互相尊重,克服他們的自卑感,營造良好融洽的班級氛圍,讓他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真正喜歡城市生活。
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始終離不開家庭的配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相輔相成的。首先,流動人口應加強對義務教育法的學習,認識到送子女上學是家長應履行的責任,改變“賺錢第一,教育第二”的思想觀念。其次,家長要定期與學校溝通聯(lián)系。了解孩子在校期間生活、學習的表現(xiàn),同時,學校可以通過家長會等形式,了解流動人口的家庭情況,從而給予幫助和理解。最后,在流動人口家庭,父母尤其要學會與孩子交流,改善家庭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改變錯誤的教育方法,真正關心孩子的健康成長。
總之,流動人口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在城市化過快的今天,忽視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是不利于城市穩(wěn)定和發(fā)展的。提高流動人口子女的素質和受教育程度,也是城市文明程度和發(fā)展水平的體現(xiàn),因此,研究和分析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是非常必要的。
[1]趙民.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J].齊魯學刊,2013(03).
[2]高淑萍.試論流動人口子女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新課程(小學),2013(03).
[3]趙衛(wèi)華.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調查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2(11).
[4]朱紋壁.淺談城市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11(02).
[5]王小力.成都市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研究[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07(10).
[6]田成詩,曾憲寶.基于“六普”數(shù)據(jù)的中國省際人口流動規(guī)律分析[J].西北人口,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