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小煥
“微時代”下的大學生如何樹立正確人生價值觀
□ 張小煥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微媒體呈現(xiàn)“旋風式”發(fā)展,給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發(fā)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zhàn)。本文通過微時代現(xiàn)狀的分析,對大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提出相關建議。
微媒體;人生價值觀;培養(yǎng)
隨著信息技術的傳播與發(fā)展,微博、微信、陌陌、米聊等“微”事物接踵而來,人們已經進入“微時代”。大學生作為“微時代”龐大的受眾群,其人生價值觀正處于逐步成長定型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微媒體對當代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形成有著巨大影響。
微媒體的傳播延伸了大學生的感官認知,擴大并加深了大學生感知世界、思考世界、探索世界的廣度和深度,加快了他們把握客觀世界的步伐;實現(xiàn)了他們表達方式的自由、平等、互動、開放,彼此之間的交流變得簡單;思考方式的前沿化,極大地拓展了他們的心靈空間與精神自由,賦予了他們自主地把握文字、聲音和視頻的話語權。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法蘭克福學派早就提出大眾媒體本身具有虛假性和欺騙性,它們往往通過極力地美化現(xiàn)實,制造關于現(xiàn)實的幻想等手段,操縱、控制人的生活和思想意識的魔力,其威力在于它能滲透人的心理結構,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
首先,微媒體信息的雜亂無章淡化了大學生的精英意識,過分追求個人的絕對自由。微媒體將人們的文化生存狀態(tài)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將不同觀念、不同層次的文化群體互相摻雜并融合成一種多元化的文化形態(tài),快餐性大眾文化應運而生,文字簡化為動感表情,小說簡化為微電影,事件縮短為博文。大學生對這類通俗、廉價、無深度的文化喜聞樂見,精英意識受到極大的誤導。
其次,微媒體的廣泛互動易引發(fā)大學生心理信任危機和人格障礙。微媒體具有很明顯的虛擬性和互動性,大學生可以在虛擬平臺以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進行交流,法律性無法規(guī)范,真實性無法保證,容易出現(xiàn)信任危機并影響到大學生的現(xiàn)實人際交往,例如對他人真誠性的懷疑和自身真誠性的缺乏。
最后,交往角色的虛擬和心理交流的間接性也可能使大學生去除承擔責任的心理負擔,享受“零負擔”的生活壓力。一些自制力比較差的大學生沉溺其中難以自拔,遠離現(xiàn)實世界,性格孤僻,待人冷漠,情緒消沉,不利于其人格發(fā)展。
目前大多數(shù)的高校都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利用校園網(wǎng)頁傳播校園信息。校方可以把傳統(tǒng)的校園媒體通過數(shù)字化處理后移植到微媒體,實現(xiàn)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有機結合和互補,拓寬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的信息來源,增強對大學生價值觀的輻射力、吸引力、感染力。同時,積極建設以思想、文化、娛樂、體育、學術科技等為基本內容的校園文化,充實新媒體,形成良好的整體氛圍,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精神品位,增強其自身對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提高自身價值觀。
大學生要學會認知信息,成為信息的主人,在接受新鮮事物時大腦要時刻保持清醒。增強相應的審視和判斷能力,使信息經過加工成為自己的知識,讓自己成為“微時代”真正的主人。
“微時代”來勢洶洶,作為受眾群的大學生,無論從心智還是社會經驗等方面都不太成熟,容易受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在百度搜索欄輸入“微信”,大家不難看到如下描述:“微信:約炮神器”,“微信成搶劫強奸工具”,“微信搭訕變身戒色工具”,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確有微信社區(qū)管理上的問題,但是在學校,作為學生人身、心理安全的負責人,老師應該給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以及心理關懷,比如經常找學生談心,充分利用微媒體與學生交流觀點、看法,用現(xiàn)實生活中真切的關懷填補學生的心理空缺,使其遠離虛擬世界,避免“微時代”的過多輻射。
微媒體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改變著他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面對如此洶涌的信息網(wǎng)絡化浪潮,我們要將傳統(tǒng)教育模式與微媒體相結合,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找準切入點,堅持大力倡導社會主流文化,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1]喻國明.微內容聚合與開發(fā):未來媒體內容生產的技術關鍵[J].青年記者,2006(21).
[2]喻國明.中國傳媒業(yè):30年發(fā)展邏輯與現(xiàn)實走勢[J].青年記者,2008(2)下.
[3]沈培輝.“微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基于傳播學視角的思考[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3(8).
[4]夏道玉,左雪松.網(wǎng)絡生存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建構[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作者:張小煥,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2012級新聞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