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藏族格言詩中“佛”類字眼英譯辨考

      2014-08-15 00:45:00王密卿趙春龍
      外國語文 2014年1期
      關鍵詞:塔爾藏傳佛教格言

      王密卿 趙春龍

      (河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1.引言

      藏族格言詩是13世紀以來在印度格言詩與藏族民間文學的基礎上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學種類,語言古樸、詩味雋永、內涵豐富、哲理深邃,真實體現了藏族人民的智慧,是西藏文學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中華民族文壇中獨具民族特色的奇葩,更是世界文學史上飽含高原氣息的“格桑花”,經久不衰,惹人喜愛。其中著名的藏族格言詩有薩班·貢嘎堅贊(1182-1251)的《薩迦格言》、班欽·索南扎巴(1478或1481-1556或1554)的《格丹格言》、孔唐·丹白準美(1762-1823)的《水樹格言》等等,這些作者均為藏傳佛教中的著名學者和教派領袖,使得藏族格言詩具有極高的民族代表性和文學成就性,并在西藏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正因為如此,國內外一些專家學者已經把藏族格言詩翻譯成外語,推向世界?,F在已有的英譯藏族格言詩有美國譯者塔尚·塔爾庫(Tarthang Tulku)翻譯的Elegant Sayings(1977),美國譯者達文波特(John T.Davenport)翻譯的Ordinary Wisdom—Sakya Pandita’s Treasury of Good Advice(2000)和李正栓翻譯的Tibetan Gnomic Verse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藏族格言詩英譯》)(2013)。三個譯本各具特色,塔爾庫側重傳達藏族格言詩的道德說教;達文波特的譯本內容全面,并增加了詳細的解釋和評論;李正栓的譯本是國內首個英譯本,側重傳達藏族文學與文化的獨特內涵。三個譯本的特色突出體現在對“佛”類字眼的翻譯上,讀者從中可窺一斑。

      2.藏族格言詩中的“佛”類字眼

      佛教于公元前五世紀由古印度迦羅衛(wèi)國的悉達多·喬達摩(Siddhattha Gotama)(約前565-前486)創(chuàng)立,于公元七世紀中葉藏王松贊干布(581-650)時期傳入西藏?!胺鸾虃魅胛鞑睾蠼涍^漫長的發(fā)展和演變,與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民眾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形成了政教合一、全民信教的狀態(tài)。藏傳佛教凌駕于藏族文化諸形式之上,占據了至高無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而且還成為包羅萬象的知識總匯。”(班班多杰,2004:55)在西藏歷史上,藏傳佛教對整個社會的平穩(wěn)過渡、藏民文化素質的提高以及西藏各領域的全面發(fā)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藏族格言詩就是在藏傳佛教的基礎之上產生和發(fā)展而來的,其寫作目的在于宣傳藏傳佛教的教義。由此,研究藏傳佛教必須要參照藏族格言詩,研究藏族格言詩更要以研究藏傳佛教為基礎。

      佛,作為藏傳佛教中至高無上的神,是西藏文化獨具魅力的重要根源所在,有關它的每一個詞匯都代表了一種特定的文化意象。在目前對藏族格言詩的研究中,學者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對藏族格言詩的歷史發(fā)展、社會功能和生態(tài)功能的研究層面,即使有對格言詩語言和文化的研究,也只是單純地研究格言詩的語言特點和文化特征,缺乏將格言詩放在藏傳佛教大背景之下的“佛”類字眼的研究。本文所說的“佛”,除了指釋迦摩尼外,還包括十方世界的諸佛,對“佛”類字眼的研究就是對藏族格言詩中以上眾佛的研究。比如《薩迦格言》中的“轉輪王”和“大威德佛”,《格丹格言》里說到的“帝釋”和“持輪法王”,《水的格言》中提及的“金剛菩薩”和“日基星”,《樹的格言》中常提的“佛陀”和“菩薩”等。這些“佛”類字眼被廣泛運用于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是藏族文化的承載和集中體現,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

      作為信奉佛教的藏民族的文化經典,“《薩迦格言》奠定了藏族格言詩的基礎,為后世學者開辟創(chuàng)造了一種嶄新的文學形式”(廖艷莎,2010:118)。并且作者薩班·貢嘎堅贊“將自己的佛學見解融入其中,以自己的佛學造詣對人性做一價值判斷”(蔡曉菁,2009:64)。那么書中必然有諸多可探求的藏傳佛教文化。本文以其為例本,對塔爾庫、達文波特和李正栓的三個英譯本中“佛”類字眼的翻譯進行分析和比較。

      3.《薩迦格言》英譯本中“佛”類字眼的翻譯研究

      翻譯是以語言為媒介的文化轉換活動。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某種文化經常烙在其語言上;文化包括語言,缺乏文化的支撐語言也將失去其內在而無法獨立存在。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首先要對源語言中的文化進行分析和整理,以語言為媒介,在目標語中把源語言文化體現出來。由于各民族之間的實踐活動不同,由此形成的宗教信仰、歷史文化、生活習慣、思維方式以及價值取向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譯者不僅要掌握兩種語言,更要熟悉兩種文化,能夠對譯文進行恰當的文化轉換,忠實而巧妙地傳達源語言中的文化信息。

      藏族格言詩內涵豐富、佛教色彩濃重。在格言詩的翻譯實踐中,譯者特別要注意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尋找文化等額對應,補足文化差額,補全文化空缺,實現“佛”類字眼的有效轉換,進而忠實地傳達源語言中的文化信息。

      3.1 尋找文化等額對應

      尤金·奈達(Eugene A.Nida)認為,“人類的共性多于差異,在人類經驗和表達方式中,都存在一種共核(common core),世界上人類語言都具有同等的表達能力,即都能滿足使用該語言的本族人表達思想、描述世界、進行語言交際的需要?!?熊德米,2001:88)由于中西方的人們在社會實踐、感受客觀事物等方面有著相似之處,通常情況下,中國文化語境下的某一表達形式在西方語言文化背景下能找到現成的相對應的表達方式,反之亦然。例如,“太陽”對應“sun”、“星星”對應“star”、“河流”對應“river”、“入鄉(xiāng)隨俗”對應“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保重”對應“Take care of yourself.”等等。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盡量尋找兩種語言的對等詞,以達到譯文忠實于原文的效果。現以《薩迦格言》中第401詩節(jié)中的“佛”譯為例,分析三個譯本在尋找其對等詞時所采用的文化轉換策略。

      漢譯:拯救眾生的佛還在世上,

      卻要朝拜別處的祖師;

      明明身在恒河畔,

      卻要去挖苦水井。

      (次旦多吉,1985:86)

      李正栓譯:

      When Buddha the savior is still alive,

      Do not worship other gods.

      When you live by the Ganges,

      Do not dig a well for bitter water.

      (李正栓,2013:106)

      達文波特譯:

      Extending devotion to other teachers

      While the protector of beings,the Buddha,lives,

      Is like digging a brackish well near a river

      Of water with the eight good qualities.

      (Davenport,2000:253)

      塔爾庫譯:

      One who pays homage to anther teacher

      When the Buddha,patron of men,lives near,

      Is like a man who digs a well

      On the bank of a clear-flowing river.

      (Tulku,1977:109)

      佛在佛教中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藏傳佛教中尤甚。在此處,三個譯本同時將“佛”翻譯為“Buddha”,使之有了特指涵義,突出了佛的獨一無二性,譯者在目標語中找到了文化等額對等詞。同時,三位譯者將“拯救眾生的”這一形容詞譯作“Buddha”的同位語,分別為“the savior”、“the protector of beings”、“patron of men”,三個譯本都再次解釋了佛陀保護眾生這一重要作用,忠實地傳達了佛陀在藏傳佛教中的獨特地位。然而,藏傳佛教屬于大乘佛教,秉承“普度眾生”的教義。因此,在藏傳佛教中,佛祖不僅擔當了保護神的作用,更多地充當了拯救眾生的角色。達文波特和塔爾庫將“佛”分別解釋為“the protector of beings”和“patron of men”,忽略了佛拯救眾生的重要作用。李正栓將“佛”解釋為“the savior”,較忠實于藏傳佛教中“佛”的文化意象。此外,詩歌語言講究簡潔,詩歌翻譯要注意其形美、音美和意美的有效轉換。達文波特和塔爾庫注重“佛”文化意象的有效傳遞,在詩中用一組詞解釋了佛,但是忽略了藏族格言詩語言簡潔這一特點。李正栓的譯文以一個詞傳達了“佛”的豐富內涵,使句式短而有力;前后兩行結構相同,使內容傳遞更加清楚明了。該譯本做到了忠實文化基礎上的語言簡潔,符合詩歌形美和意美的特點。

      再以第456詩節(jié)中“菩薩”的翻譯為例。

      漢譯:只有通曉世間的一切,

      才能實施神圣的教法;

      因此實施教法,

      是菩薩的天職。

      (次旦多吉,1985:97-98)

      李正栓譯:

      Only when one knows the word well,

      He can implement the power of Holy Buddha.

      And therefore Bodhisattva is the soul

      Who has put it into effect indeed.

      (李正栓,2013:121)

      達文波特譯:

      Those who know how to perform worldly tasks well

      Are adept in the ways of sublime Dharma.

      Therefore the practice of the ways of Dharma

      Is the way of life of the bodhisattvas.

      (Davenport,2000:292)

      塔爾庫無選譯。

      在藏傳佛教里,菩薩的地位僅次于佛。佛教中的八大菩薩雖是菩薩稱號,但他們本質上卻是佛陀。李正栓在其譯本中將“菩薩”譯作“Bodhisattva”,突出了菩薩的唯一性;達文波特將其譯作“the bodhisattvas”,突出了菩薩的多樣性。筆者查閱相關資料后發(fā)現,藏傳佛教中雖有觀音、文殊、金剛手等八大菩薩,但被藏民極為推崇的只有觀音菩薩。在藏族聚居區(qū)的傳說中,吐蕃人的祖先是觀音菩薩派遣到雪域修行教果的一只獼猴與一位巖羅剎女。他們生活困窘,觀音菩薩出于大慈大悲之心為他們帶來了青稞、小麥、大米、蕎麥、芝麻、豌豆、芥菜七種糧食。正是由于觀音菩薩以救苦救難為己任,她被視為雪域高原的守護神,并成為藏族文化中菩薩的特指。由此可見,突出“菩薩”的唯一性更能反映出藏民族的宗教信仰觀,忠實地傳達藏族宗教文化。“語言之間真正的對等的表達方式絕少,宜慎用簡單的對應翻譯”(秦洪武、王克非,2010:210)。雖然達文波特找到了文化對應詞,但并不是文化對等詞,忽略了藏族文化中“菩薩”的特指內涵。

      3.2 補足文化差額

      “文化差額對應是指兩種語言中都擁有某一文化概念,但兩種概念在文化語義層面并不對應?!?秦洪武、王克非,2010:211)由于各民族間的地域環(huán)境、歷史文化、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文化差額在翻譯過程中存在的情況不在少數,補足文化差額成為必然。例如,“西風”在中西方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馬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通過寫“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表達出“西風”的凄涼之意;雪萊在《西風頌》中則贊美了西風保護者的作用。對于文化差額,這就需要譯者把帶有過強的文化信息替換為顯性的表達?,F以《薩迦格言》中第124詩節(jié)中“凈飯王子”的翻譯為例,分析該策略在“佛”類字眼翻譯中的運用。

      漢譯:對賢者不用囑咐辦事也會妥善,

      卑劣者再三叮嚀還是對你胡言;

      污蔑凈飯王子他還要愛護你,

      恭敬閻王他還是會要你的命。

      (次旦多吉,1985:27)

      李正栓譯:

      Without advice the sage can do things well.

      The despicable are advised time and again but still make nonsense.

      Even when you besmirch the son of Shuddhodana,he will still protect you.

      Even when you respect the king of hell,he will take your life.

      (李正栓,2013:34)

      達文波特譯:

      Good people give sound advice even if not requested;

      Bad people are misleading even when asked for help.

      Bodhisattavas are compassionate even if abused;

      The Lord of Death kills even when paid tribute.

      (Davenport,2000:100)

      塔爾庫譯:

      A virtuous man gives instructions without hypocrisy;

      If you ask a villain,he will misinform you.

      Though you slight a Bodhisattava,he is merciful,

      Though you bestow praise on the Lord of Death,he is still your destruction.

      (Tulku,1977:80)

      凈飯王子,是佛祖釋迦摩尼出家之前的稱呼,他的父親凈飯王名叫首圖馱那(Shuddhodana),是古印度迦羅衛(wèi)國的國王。李正栓將“凈飯王子”譯為“the son of Shuddhodana”,意為“首圖馱那的兒子”。該譯本先采用音譯的方法將凈飯王的名字翻譯出來,又加上詞組“the son of”補全了王子這一概念,將帶有過強的文化信息替換為顯性的表達,便于讀者理解原文內涵。在達文波特和塔爾庫的譯文里,將“凈飯王子”譯為“Bodhisattava”,語言簡潔,但是忽略了佛教文化。在佛教初創(chuàng)時的小乘時期,僅把釋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未成佛的悉達多王子稱為菩薩。而在大乘佛教創(chuàng)立后,根據“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論,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都稱之為菩薩。即,后來“菩薩”的概念擴大了,而非專指“凈飯王子”。達文波特和塔爾庫將“凈飯王子”分別譯為“Bodhisattavas”和“a Bodhisattava”,保留了其獨特的文化意象,但是模糊了“凈飯王子”和“菩薩”的概念,容易讓讀者產生誤解。李正栓直譯加補全概念的方法相比用詞較多,但是注意到了“凈飯王子”的獨特性,較為忠實地傳達了其文化內涵。

      又如第444詩節(jié)中“阿羅漢”的翻譯,

      漢譯:沒有殊勝的緣法,

      即使通達無我也不能成佛;

      不用盡最好的辦法修行,

      即使見曉真諦也不是阿羅漢。

      (次旦多吉,1985:95)

      李正栓譯:

      Even if one is master and egoless,

      He cannot become Buddha without precious dharma.

      Even if one knows the essence,

      He is not arhat without using the best ways to practice.

      (李正栓,2013:118)

      達文波特譯:

      If causes and effects are incomplete in any way,

      Selflessness may be realized,but not buddhahood.

      Those unpracticed in supreme methods

      Are foe destroyers who only see the truth(of selflessness).

      (Davenport,2000:120)

      塔爾庫無選譯。

      阿羅漢,又稱阿拉漢,是對佛陀的尊稱,也可以指一切的漏盡者(斷盡煩惱者),包括諸佛、獨覺佛及阿拉漢弟子,其梵語表達為arhat。李正栓直接采用“阿羅漢”的梵語表達“arhat”,運用直譯的方法補足了中西方的文化差額對應,同時保持了詩句語言的簡潔。達文波特正話反說,將“不是阿羅漢”意譯為“foe destroyers”,將其隱含的文化信息轉換為顯性的表達,有利于英語讀者的理解和接受。但是在文化信息轉換上卻出現了不對等。“阿羅漢”包括諸佛和依照佛的教導修習四圣諦,脫離生死輪回達到涅盤的圣者?!安挥帽M最好的辦法修行,即使見曉真諦也不是阿羅漢”,但也不能將其稱為“foe destroyers”,也可能是正在修行的圣者。在進行文化轉換時,譯者要在文化信息忠實對應的基礎上將隱性的信息轉換為顯性的表達。

      3.3 補全文化空缺

      “由于源語和目的語中顯而易見的文化差異,兩種語言不可能在指稱、語用等方面一一對應。如果某一種語言中出現的反映民族特點的詞語無法在另一種語言中找到相應的指稱符號,往往就會造成文化空缺?!?王穎,2011:94)中西方歷史發(fā)展和宗教信仰的差異往往會導致文化空缺。中國歷史典故如“完璧歸趙”、“霸王別姬”、“三顧茅廬”和特定詞匯如“旗袍”、“上山下鄉(xiāng)”、“紅衛(wèi)兵”在英語中就會出現文化空缺的現象。同樣,在宗教文化里,各類宗教都有自己的稱謂,將有關和尚的歇后語如“小和尚打傘——無法無天”譯入英語也會出現文化空缺。文化空缺通常表現為某些概念表達方式的或有或無,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采取意譯、直譯或音譯等策略填補文化空白。現以《薩迦格言》中第16詩節(jié)中“轉輪王”的翻譯為例,分析該策略在“佛”類字眼翻譯中的運用。

      漢譯:英明而德福俱全者,

      只身也能戰(zhàn)勝一切;

      勇猛之獅和轉輪王,

      均無需別人的幫助。

      (次旦多吉,1985:4)

      李正栓譯:

      A person with wisdom and virtue

      Can conquer everything all alone.

      A brave lion or a Cakravarti-raja

      Dose not need any help.

      (李正栓,2013:5)

      達文波特譯:

      The noble wise ones who have gathered merits

      Will be victorious over all,even if they stand alone.

      The lion,king of beasts,and universal monarchs

      Have no need of allies for their rule.

      (Davenport,2000:40)

      塔爾庫譯:

      A brave,wise,and fortunate man,

      Though alone,overcomes all.

      The lion,the king of beasts,and

      The universal monarch need no assistant.

      (Tulku,1977:64)

      在佛教中,轉輪王包含兩個概念。其一,轉輪王身具三十二相,和菩薩的相數相當,屬于一類佛;其二,轉輪王是佛教中最偉大的君主,被稱為王中至尊,世間少有。其梵語表達為Cakravarti-raja。李正栓將“轉輪王”譯作“Cakravarti-raja”,和其梵語表達是一致的,保留了它的雙重含義,用音譯補全了文化空缺。達文波特和塔爾庫將“轉輪王”分別譯作“universal monarchs”和“the universal monarch”,意思都為“世間的主宰者”,保留了轉輪王“最偉大的君主”的含義,舍棄了其“佛”的文化內涵。在目標語中如果出現文化空缺的現象,可以采用兩種方法,一是意譯,向讀者傳遞文化信息;二是音譯,補全文化空缺。達文波特和塔爾庫采取意譯的方法,有利于讀者的理解和接受,但是沒有向讀者完整地傳達源語言信息;李正栓采用音譯的方法對讀者的理解帶來一定的困難,但是補全了文化空缺,有效地傳達了獨特的藏族文化的內涵。

      再以第241詩節(jié)中“阿修羅”的翻譯為例。

      漢譯:大人物所敬仰的,

      卑賤者卻要輕侮;

      頂月神頭上的月亮,

      卻被阿修羅當成食品。

      (次旦多吉,1985:51-52)

      李正栓譯:

      Wherein you have good merits

      You have a reputation.

      The moon above Luna’s head,

      Is taken as food by Asura.

      (李正栓,2013:65)

      達文波特譯:

      Those honored by the great

      Are scorned by the coarse.

      The moon ornament on mighty Siva’s head

      Is devoured lesser gods.

      (Davenport,2000:157)

      塔爾庫譯:

      What is respected by the great

      Is condemned by the lowly.

      The precious crown of the gods

      Is devoured by the ogre.

      (Tulku,1977:92)

      在佛教中,阿修羅是半神半人的大力神。他易怒好斗,曾多次與提婆神(天人)惡戰(zhàn)。但是阿修羅也奉佛法,是佛教護法神天龍八部之一。李正栓將“阿修羅”譯作“Asura”,用音譯補全了文化對應的空缺。達文波特和塔爾庫將“阿修羅”分別譯作“l(fā)esser gods”和“the ogre”,意思分別為“次要的神”和“食人魔”?!癵ods”本為基督教里的用語,達文波特將其放在這里雖然有利于讀者接受,但是難免讓基督信徒誤以為佛教里也有基督教里的神。此外,將“阿修羅”意譯為“l(fā)esser gods”也未能忠實地傳達其中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塔爾庫將“阿修羅”譯為“the ogre”,偏離了源語言信息。阿修羅信奉佛法,是佛教護法神天龍八部之一而非食人魔。

      在“佛”類字眼的英譯過程中,三個譯本都采用了不同的文化轉換策略,并且力圖用簡潔的語言傳達出藏族格言詩中“佛”的豐富內涵。但是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三個譯本的忠實程度,甚至影響到語言的運用。達文波特和塔爾庫在部分佛的翻譯中混淆了藏傳佛教中“佛”的概念,甚至將“佛”和西方的“god”混在一起。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讀者的接受,但不利于傳播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此外,達文波特傾向于將“佛”多元化,這就與藏傳佛教中眾佛的唯一性相矛盾,給英語讀者在深層次上理解藏文化帶來困難。李正栓的譯本注重保持語言的簡潔性,雖然在轉換部分“佛”的文化意象時用詞較多,但是忠實了藏族文化,有利于讀者對佛深層次的理解和獨特的藏族文化在英語世界的廣泛傳播。

      4.影響“佛”類字眼英譯的因素

      三個譯本在不同程度上向域外讀者傳遞了藏民族的文化,對藏傳佛教中的眾佛走向世界起了宣傳作用。然而,三個譯本在傳達眾佛文化內涵的忠實程度上卻不盡相同。本部分將從宗教文化、譯者身份和意識形態(tài)三個方面分析影響“佛”類字眼英譯的因素。

      4.1 宗教文化

      奈達把翻譯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劃分為五類,即生態(tài)學(ecology)、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社會文化(social culture)、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和語言文化(1inguistic culture)五大方面。宗教文化是影響英漢語言特色的重要因素,中西方的文學作品大都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響。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實踐中一定要注重宗教文化的影響。

      在“佛”類字眼的翻譯中,達文波特和塔爾庫作為喜愛佛學的美國人,在英語運用能力上應該比李正栓更加簡潔流暢,其譯文應更加忠實原文。然而卻并非如此。由于三位譯者受各自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其宗教文化觀念存在著本質的差別。李正栓生活在儒釋道并存的文化氛圍里,深受佛教文化的影響,這對于他忠實地傳遞眾佛的文化內涵有著很大的幫助。故在李正栓的譯本中,很難發(fā)現混淆佛的概念的情況,也沒有出現將具體佛翻譯為一類佛的事情,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保持語言的簡潔。塔爾庫和達文波特生活在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世界里,其行為或少或多地會受到基督文化的影響。在翻譯過程中,二者難免會將佛教中的佛譯為“god”或“gods”,這種歸化翻譯策略有利于外域讀者的接受,但不利于讀者在深層次上理解佛的文化內涵,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語言的簡潔性。此外,塔爾庫和達文波特的譯文中出現了個別誤譯的現象。由此可見,宗教文化因素對譯者傳遞信息的忠實程度有著基礎性的影響。作為跨文化交際的紐帶和橋梁,譯者首先要充分了解宗教文化在兩種語言中的差異,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才能做好翻譯,避免誤譯、漏譯的現象,做到傳情達意。

      4.2 譯者身份

      翻譯從來就是主體性行為,它總是受主體的某個意向的驅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發(fā)揮主體性的作用,和作者一樣在自己的環(huán)境下構建了不同的文化。譯者身份的不同直接影響了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進而影響到譯文的忠實程度。

      作為美國學者,塔爾庫旨在將《薩迦格言》推向美國研究佛學的學生,幫助學生保持身體健康、精神愉悅。因此,塔爾庫側重向讀者傳達格言詩中的道德說教。此外,學者的身份有助于塔爾庫譯本語言的規(guī)范簡潔。達文波特曾供職于“西藏流亡政府”,意在向英語世界的讀者宣傳藏族文化。他從讀者接受角度出發(fā),注重尋找“佛”的意象與西方上帝意象的共性。但是由于塔爾庫和達文波特過于注重藏族格言詩的道德說教成份,在其譯文中經常會看到二者放著現有的詞語不用而附加解釋性的詞語,從而影響了其譯本語言的簡潔性,也不會完整地將佛的神韻與藏族文化傳達給讀者。作為國內學者,李正栓注重藏傳佛教中眾佛意象的有效傳遞,兼顧了語言的簡潔,力圖接近源語言信息,以較嚴謹的學術作風將譯本呈現給讀者。

      4.3 意識形態(tài)

      “意識形態(tài)是某一階級、政黨、職業(yè)內的人(通常是知識分子)對世界和社會的有系統(tǒng)的看法和見解,它是某一國家或集體里流行的信念,潛藏在其政治行為或思想風格中;哲學、政治、藝術、審美、宗教、倫理道德等是它的具體表現?!?蔣驍華,2003:24)翻譯自始至終都會受到意識形態(tài)或詩學觀的影響,其中,“專業(yè)人士”控制詩學,贊助人控制意識形態(tài)。

      在《薩迦格言》的翻譯中,三個譯本的贊助人不同,直接影響了對“佛”類字眼翻譯的忠實程度。塔爾庫作為藏傳佛教的研究者,受助于藏傳佛教的研究機構,重在向英語世界的讀者宣傳藏傳佛教,因此他注重傳達格言詩的道德說教意味。達文波特的譯本是在鼓吹西藏獨立的流亡分子的幫助下完成的,因此他注重尋找藏族格言詩與西方文化的共性,引發(fā)英語世界讀者的共鳴,引起國內外對西藏流亡分子的關注。由此,他的譯本難免會夾雜一定的政治色彩,進而影響譯本的忠實程度。李正栓從宣傳藏族文學和文化的角度出發(fā),注重保留藏族格言詩中文化的獨特性,較為忠實地傳遞了藏傳佛教中佛的文化內涵,有利于藏族文化成為世界文化圖景中的一部分。

      5.結語

      在“佛”類字眼的英譯中,受宗教文化、譯者身份和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李正栓注重傳達藏傳佛教中佛的獨特性,向域外讀者介紹原汁原味的藏族文化;達文波特和塔爾庫重在向讀者傳遞藏族格言詩中的道德說教成份,但是并沒有完整地傳達出格言詩中佛的文化內涵。此外,三個譯本在語言運用上各有長處和不足。“文學翻譯的目的主要是進行不同文化之間的傳真,這就要求譯文要力求為目標讀者表現出原文的文化特色,使目的語帶有原汁原味的感覺。”(劉浩,2013:121)因此,在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尤其是少數民族典籍的翻譯,譯者不但要考慮到語言的簡潔性,更要注重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即運用簡潔的語言忠實地傳遞民族文化內涵。

      [1] Davenport,John T.Ordinary Wisdom:Sakya Pandita’s Treasury of Good Advice[M].Boston:Wisdom Publications,2000.

      [2]Tulku,Tarthang.Elegant Sayings[M].Berkeley:Dharma Press,1977.

      [3]班班多杰.也談藏傳佛教與藏族文化的關系[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4]蔡曉菁.《薩迦格言》的結構解讀[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5]次旦多吉.薩迦格言[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

      [6]蔣驍華.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的影響:闡發(fā)與新思考[J].中國翻譯,2003(5).

      [7]李正栓.藏族格言詩英譯[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3.

      [8]廖艷莎.藏語格言詩風格研究[J].語文學刊,2010(5).

      [9]劉浩.文學翻譯中的翻譯方法與翻譯目的[J].外國語文,2013(1).

      [10]秦洪武,王克非.英漢比較與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11]王穎.翻譯與文化再現[J].外國語文,2011(2).

      [12]熊德米.奈達翻譯理論評述[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

      猜你喜歡
      塔爾藏傳佛教格言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中國藏學(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正確認識和把握藏傳佛教中國化的幾個問題
      中國藏學(2022年1期)2022-06-10 05:51:26
      格言
      趣味(語文)(2021年11期)2021-12-26 13:57:02
      格言
      格言
      格言
      母親的餐桌
      潤·文摘(2018年4期)2018-05-14 09:01:41
      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藏傳佛教寺廟管理的思考
      西藏研究(2016年1期)2016-06-22 11:09:29
      四川小金清代穆塔爾墓碑考釋
      西藏研究(2016年5期)2016-06-15 12:56:25
      現代藏傳佛教系統(tǒng)初探
      西藏研究(2016年3期)2016-06-13 05:37:44
      高陵县| 娱乐| 兴安盟| 娄底市| 共和县| 扎囊县| 通州区| 二连浩特市| 临武县| 资阳市| 威宁| 中西区| 房产| 类乌齐县| 明星| 汝南县| 新兴县| 泰安市| 宜都市| 阆中市| 华宁县| 洛扎县| 息烽县| 孝感市| 宁国市| 富川| 会理县| 当阳市| 噶尔县| 永登县| 通山县| 容城县| 桂平市| 胶南市| 宁强县| 揭东县| 庄河市| 织金县| 东台市| 江油市| 涡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