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 陽
(長春市實驗中學,吉林 長春130117)
在日常教學中,經(jīng)常聽到人們說,語文課很簡單,有點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教學生。聽到這樣的調(diào)侃,我們只能說這樣的人是外行,不懂語文教育。一堂好的語文課,一定要有語文的味道,語文的味道越濃,課就越好。那么什么是語文的味道呢?有人把語文的味道歸納為“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注、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從《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來看,語文學科有其自身的學科特征,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tǒng)一,既要傳授語文知識、培養(yǎng)能力,又要講究方法、研究其藝術(shù)性;在教學過程中既要突出語文學習中的情感的感受與體驗,培養(yǎng)正確學習語文的態(tài)度,感悟作品蘊含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又要適當滲透人文的、科學的、審美的、道德的思想傾向。美國教育家華特·B·科勒斯涅克曾說過一句著名的話:“語文的外延幾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笨梢?,語文課最忌把一篇好端端的課文肢解為多個知識點,設計成一連串的問題,變成程式化、工具化過于顯現(xiàn)的去人文性課堂。因此,在語文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教學過程操作上、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一定要體現(xiàn)出語文的這一特色。
例如在教授戴望舒的《雨巷》一課的時候,文本的意象是最能體現(xiàn)作者的情感的,所以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詩歌是依靠形象來傳達思想感情的,是哪些意象共同組成了這一情境呢?這些意象在這首詩中有著怎樣的意蘊?”從中引出本首詩中的幾個主要意象:雨巷、丁香、油紙傘、籬墻、姑娘。尤其重點解讀了“雨巷”、“丁香”這兩個最能體現(xiàn)詩歌情感的意象,并且結(jié)合中國古典詩歌中對于“丁香”本身賦予的傳統(tǒng)的情感也就是“愁”情,并且列舉了同樣蘊含此種情感的“丁香”意象的古詩詞強化學生對于這一意象的理解。我想語文專業(yè)知識的理解才是學習語文最本質(zhì)的味道。
為什么有的學生會說,語文可以不用怎么學,甚至耽誤了很多課也不會影響最終考試成績?事實上,這種看法,明顯反映了學生對語文學科文本的忽視和思想內(nèi)涵的無視,對語文學科的理解過于表面化和簡單化。這實際上,也給我們語文教師提出了一個課題——語文課我們究竟“教什么”。關(guān)于教什么,事實上就是對語文文本的研究。真正的好課一定是對語文文本進行深入研究和挖掘到位的課,既在教材文本的基礎上增加了教學內(nèi)容的深度和厚度,也賦予了語文教學本原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內(nèi)涵。語文教育專家于漪老師曾指出:“千萬不能小視課本,輕視課文,乃至把課文撇在一邊?!睙o論從教的角度,還是從學的角度,都要緊扣教材,以文本為依據(jù),所以教師必須要有強烈的文體意識和語體意識,要善于選擇最適合某種文體或語體的教學方法。
例如,在教授《林黛玉進賈府》一課的時候,這篇小說的節(jié)選部分主要塑造了林黛玉、賈寶玉、王熙鳳這三個人物,通過對他們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刻畫出典型的人物性格。當然文本也借林黛玉的眼睛為讀者勾勒出富麗堂皇的賈府的建筑和裝飾圖畫。我想作為教師,在講授這一課的時候,不可忽視賈府的環(huán)境描寫,這個環(huán)境描寫也包含賈府的建筑和室內(nèi)的擺設,這些都是曹雪芹在自己童年記憶的基礎上合理的想象,是讀《紅樓夢》時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所以我特意給小組分配人物的時候,加進去這樣一個問題:“通過林黛玉的眼睛,我們看到了哪些富有特色的家居擺設,它們究竟是什么?”這個問題不僅讓學生開始仔細閱讀文本,而且讓他們在找出文本中家居擺設的同時也會結(jié)合課下注釋了解清朝皇親國戚家究竟是怎樣一個奢華講究。
語文味道的體現(xiàn),語文文本的挖掘,無疑都要落實在語文課的生命主體上,即教師和學生的身上。一堂好的語文課,一定要有教師和學生生命主體的痕跡。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的個人素養(yǎng)、人格魅力、教學藝術(shù)、文化積淀等方面,都會對一堂好的語文課的塑造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比如,一堂好的語文課,需要教師有情感的大量投入,在面對古今中外名篇佳作時,在面對優(yōu)美精彩的語言文字時,在面對求知若渴的學生時,教師必須營造出一種“情感現(xiàn)場”,使學生深受感染,產(chǎn)生共鳴,在感情上受到熏陶,在心靈上受到震動,從而理智而又動情地學好語文。同時,對學生而言,充滿情感因素的一堂語文課應該是一種美的享受,是一次情感的體驗、心靈的洗滌和思想的陶冶。在“傳道、授業(yè)、解惑”過程中,教師以文化人、以理喻人,注重對學生情感熏陶、價值引領,喚起學生對世界的關(guān)注,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時也凸顯了學生生命主體的地位??梢?,一堂好的語文課,一定是站在以學生為中心的高度,注重人文關(guān)懷,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層次的人生追求、獨立的人格思想,而不僅僅是獲得一種知識。
例如,在講授蘇東坡的《赤壁賦》的時候,不僅僅讓學生了解賦的這種文體的寫作特點,文本本身的創(chuàng)作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通過向?qū)W生介紹蘇東坡一生的坎坷經(jīng)歷滲透他的儒釋道一體的精神內(nèi)涵,通過文本第四自然段他用“水”與“月”做喻,來談“變”和“不變”之間的關(guān)系,從而勸慰友人“人的個體雖生老病死,總在變化,但人類代代相承,又是永恒的”。從而,讓學生看到蘇軾用他性格中的調(diào)和與曠達造就了超然物外永恒不盡的絕對精神。因此豁達的他才可以在屢屢貶謫之后,依然如常,在各地合風俗、理民情,表現(xiàn)出一種大悲哀之后的大曠達從而無往而不樂。正如周國平對于生命教育所說的那樣:“熱愛生命是幸福之源,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端?!痹诮庾x文本的基礎上,這種對于生命觀和人生意義的傳遞我想是更有現(xiàn)實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