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學圖書館 廣東深圳 518060)
2007年3月兩會期間,朱永新委員向大會提交設立國家閱讀節(jié)的提案,并邀請趙麗宏、王安憶、張抗抗、梁曉聲等多位知名作家聯(lián)合署名。同年3月22日,文化學者余秋雨在其博客上發(fā)表《對四個重大問題的緊急回答》,旗幟鮮明地提出反對設立國家閱讀節(jié)。余文發(fā)表后,朱永新針對其中的觀點,連續(xù)撰寫了《余秋雨先生,請不要誤導中國人》、《閱讀是浪費生命嗎?》、《飽讀不知餓讀饑》等文章回應。
朱、余二位學者之間關于是否應當設立“國家閱讀節(jié)”的爭論,很快演變?yōu)橐粋€熱點話題。支持朱永新觀點者認為,通過設立國家閱讀節(jié),可以“呼吁人們重視閱讀,提高閱讀能力和閱讀效果”,同時“對消退國民的心態(tài)浮躁,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大有裨益?!?〕普通民眾也對設立閱讀節(jié)的提議表示歡迎,據(jù)新浪網(wǎng)2007年3月的調查,近七成的網(wǎng)友表示贊成設立“國家閱讀節(jié)”,超過半數(shù)者認為該節(jié)有助于推動國民閱讀?!?〕也有不少學者支持余秋雨的觀點,反對設立國家閱讀日。如童大煥《我為什么反對國家閱讀日》〔3〕,陳蓉霞《設立閱讀節(jié)猶如亂樹典型》〔4〕等,針對設立國家閱讀日可能出現(xiàn)的弊端,提出了各自的看法。還有一部分學者并未對“朱余之爭”發(fā)表看法,而是部分贊同或者反對雙方的觀點。如周澤雄《掂量一下“國家閱讀節(jié)”》〔5〕,韓石山《也說設立國家閱讀節(jié)》〔6〕等,對朱余二人的部分觀點均提出了批評,提出重拾我國自古以來的閱讀傳統(tǒng),才是促進全民閱讀的首要問題。
以朱永新為代表的,支持設立“國家閱讀節(jié)”的學者認為,閱讀對于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民族的精神境界,以及學校教育和城市發(fā)展,均具有決定性作用。通過設立國家閱讀節(jié),可以喚醒全社會對讀書的重視;在儀式中培育全民閱讀文化;實現(xiàn)公民文化權利;推動閱讀社會的形成;以及促進社會和諧。〔7〕
與之相對,余秋雨也提出了三點理由,反對設立“國家閱讀節(jié)”。概括來說:第一,現(xiàn)在已經有4月23日“國際閱讀日”,再設立中國自己的閱讀節(jié)實無必要。第二,身處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的閱讀量不是少了,而是太多。第三,對文化識見來說,更重要的是考察、游歷、體驗、創(chuàng)造,閱讀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此外,人們對于設立國家閱讀節(jié)的憂慮還包括,認為閱讀屬于個人體驗,以設立節(jié)日的形式推廣閱讀有“以某種形式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取代個體的經驗性閱讀”之弊,更為甚者,會轉嫁本應由政府承擔的社會責任?!?〕即使是同對“國家閱讀節(jié)”持反對意見者,其立論的出發(fā)點也往往截然相反。亦有學者認為閱讀屬于公民的私人領域,不應通過政府治理的手段來規(guī)范,政府的介入,可能會使閱讀節(jié)流于形式,變成不必要的表面文章?!?0〕
也有學者的論點并不針對閱讀節(jié)本身,而是將關注點放在了對影響中國社會閱讀率因素之探究上。如周澤雄認為造成中國社會閱讀率持續(xù)下降的原因,并非是閱讀節(jié)或者閱讀活動的缺乏,而是傳統(tǒng)文化中讀書求知的功利主義傾向。韓石山認為造成當前中國社會閱讀氛圍稀薄的根本原因在于閱讀傳統(tǒng)的缺失,并不認同周澤雄關于功利主義閱讀傳統(tǒng)的判斷。認為近些年來浮躁的社會環(huán)境,才是導致閱讀傳統(tǒng)中斷,閱讀率走低的根本原因。
除了討論閱讀率下降的原因,人們也關注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有人認為閱讀成本高,閱讀機會少,是造成我國閱讀率不高的客觀原因,因此,與其設立“閱讀節(jié)”,不如切實提高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水平?!?1〕還有人針對這些問題給出了提高圖書館閱讀保障率的建議。〔12〕
不論持贊成還是反對意見者,都無法否定閱讀在當今中國社會的重要作用。支持者的出發(fā)點在于,從國家層面設立閱讀節(jié),可以從制度保障和資源傾斜兩方面,給予閱讀推廣活動更加全面、廣泛的支持。而持相反觀點者,則大多擔心政府的介入,會導致閱讀推廣活動流于形式,成為表面文章??疾旆磳σ庖姡覀兊拇_不能否認,閱讀節(jié)可能無法完全達到設立時的初衷。在執(zhí)行過程中,也許會出現(xiàn)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但是,在目前的社會環(huán)境下,閱讀推廣活動還是不能離開政府的強力支持。不管是從政策資源上,還是物質支撐上,政府都具有其他社會機構所無法比擬的力量。因此,在現(xiàn)階段的中國,設立國家閱讀節(jié),有利于提高全社會對閱讀的重視和投入程度,是利大于弊的。即使“中國閱讀節(jié)”最終得以設立,我們也不能忽視閱讀傳統(tǒng)的重建。中國閱讀傳統(tǒng)源遠流長。今天,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年人不再將閱讀作為人生必修課,并不是我們沒有閱讀的傳統(tǒng),而是我們對這種傳統(tǒng)強調的還不夠。因此,在設立閱讀節(jié)的同時,我們的首要任務是重拾閱讀傳統(tǒng),重新喚起中華民族對書籍的熱愛。
我們認為,回答“中國閱讀節(jié)”是否必要的問題,首先要考慮的是中國閱讀文化的特殊性,即相對于世界其他國家,中國的閱讀文化中是否具有獨一無二的,只被中華民族所吸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顯然,回答是肯定的。我們強調要有自己的閱讀節(jié),并不僅僅是為了得到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或是獲取更豐富的政府資源。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擁有悠久閱讀文化的文明古國,閱讀活動在今日之式微,折射的是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漠視。今天,我們重新倡導讀書,設立“中國閱讀節(jié)”,首要任務就是重新喚起社會大眾對于閱讀的美好記憶,重拾中華文化中關于閱讀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這才是從根本上提高社會閱讀率,重建書香社會的有效途徑。
首先,悠久的圖書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歷史財富。我國古代享譽世界的四大發(fā)明,其中兩項都是關于書籍的。中國古代的圖書業(yè),不論是裝幀形式,還是流通方式,都深刻地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就連用于書籍制作的工具——筆墨紙硯,也都形成了獨立的文化脈絡。弘揚閱讀文化,首先就應重視對中國圖書史的研究與介紹。
其次,對經典閱讀的重視。在中國古代閱讀傳統(tǒng)中,一直強調研讀經典著作的重要性。先秦時期,孔子之孫子思在回答兒子關于閱讀內容選擇時說到:“故夫子之教,必始于《詩》、《書》,而終以禮、樂,雜說不與焉”〔13〕。漢代以來,儒家學說獲得了獨尊的地位,故古代所謂經典,一般指儒家經典著作。近代以后,隨著社會思潮的變革,人們對經典的定義發(fā)生了重大變化。20世紀20年代,胡適在《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中開列的書單就包括了《水滸傳》、《紅樓夢》等小說?!?4〕然從古至今,我們對經典閱讀的態(tài)度從未發(fā)生改變。時至今日,在給青年學生推薦書目時,經典著作仍然占據(jù)了絕對比重。因此,繼承我國的閱讀傳統(tǒng),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鼓勵人們重讀經典,重新認識經典著作的魅力。
第三,深厚的文本尊重情結。“敬字惜紙”是我國古代文化中的美德。對于讀書人來說,書籍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從孔子“韋編三絕”,到近代楊守敬、董康、鄭振鐸等人搜求遺籍,保存民族文化,折射的都是中國讀書人對于書籍的熱愛。設立中國閱讀節(jié),既是對先賢的紀念,也是對中國人愛書傳統(tǒng)的弘揚。
最后,獨特的閱讀文化。不少學者在總結中國傳統(tǒng)閱讀文化的特征時,都提到了中國人讀書的實用主義傾向?!?5〕不可否認,不論是在古代還是今天,讀書求利祿,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這也是部分學者反對設立國家閱讀節(jié)的原因。但是,我們也不應因此忽視古代閱讀文化中的正面能量。即使在古代,也有不少有識之士能夠正確認識讀書的作用。宋代政治家、文學家司馬光就曾批判過這種風氣,認為:“士之讀書者,豈專為祿利而己哉?求得位而行其道,以利斯民也。國家所以求士者,豈徒用印綬粟帛富寵其人哉?亦欲得其道以利民也。故上之所以求下,下之所以求上,皆非顧其私,主于民而已矣。近世為士者頗謬于古,往往以讀書為資身之貨耳,彼又惡知所謂利民者邪?”〔16〕
而不管是哪方面的內容,都是中國閱讀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都對我們今天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閱讀是一種蕩滌人心的力量。書香社會的建成,有賴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對于當前的閱讀推廣工作來說,僅僅建立一個“中國閱讀節(jié)”是遠遠不夠的。然而,我們希望,通過國家閱讀節(jié)的建立,可以使更多的人投入到閱讀推廣工作中來,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閱讀的力量。
1.卞廣春.設閱讀節(jié)把閱讀進行到底.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3.6
2.國家閱讀節(jié)調查·調查結果.〔2014-03-05〕.http://survey.news.sina.com.cn/? pid =15172
3,9.童大煥.我為什么反對國家閱讀日.中國青年報,2007. 4.3
4,10.陳蓉霞.設立閱讀節(jié)猶如亂樹典型.東方早報,2007. 4.5
5.周澤雄.掂量一下“國家閱讀節(jié)”.文匯讀書周報,2007. 3.30
6.韓石山.也說設立國家閱讀節(jié).〔2014-03-05〕.http://blog.sina.com.cn/s/blog_ 473d7d85010009dt.html
7.朱永新.中國人需要自己的“國家閱讀節(jié)”//我的閱讀觀.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94
8.余秋雨.對四個重大問題的緊急回答//朱永新.我的閱讀觀.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14-115
11.吳江.“閱讀節(jié)”別成“植樹節(jié)”.中華讀書報,2007.2.28
12.俞小杰.從余秋雨先生反對設立“中國閱讀節(jié)”的三條理由說起.新世紀圖書館,2008(1)
13.王鈞林,周海生.孔叢子·雜訓第六.北京:中華書局,2009:75
14.胡適.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晨報副刊,1923
15.許歡.中國古代傳統(tǒng)閱讀模式研究.圖書與情報,2010(5)
16.(宋)司馬光.與薛子立秀才書//司馬溫公集編年箋注第四冊.成都:巴蜀書社,2009:49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