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紙簡替代與閱讀轉型*

      2014-08-15 00:49:30
      圖書館 2014年3期
      關鍵詞:紙張書籍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

      1 中國古代閱讀史研究概述

      近年來,隨著閱讀學的興起和發(fā)展,中國古代閱讀史的研究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取得了不少成果,特別是在史料整理方面,成就斐然,為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閱讀史料的整理和出版。早在民國時期,就有學者對其進行總結。1939年,張明仁編成《古今名人讀書法》,將歷代學人論讀書的史料匯為一編,對研究閱讀史有一定的參考作用?!?〕1993年,王余光、徐雁主編《中國讀書大辭典》(南京大學出版社),分類收錄古今中外與讀書相關的詞條3700余條?!?〕1994年,王三山所著《文人書趣》一書,涉及歷代學人讀書掌故頗多,對閱讀史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997至1998年間,長江文藝出版社陸續(xù)推出《中國名人讀書生涯》叢書,從近代學者、名人中遴選出曾國藩、康有為等十位,緊扣“讀書”的主題,通過回顧先哲的讀書和治學生涯,希望引起讀者對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思考。1997年,王余光等人將祁承鄴、吳應箕、陳夢雷、周永年四家所輯歷代學人讀書事跡與掌故匯為一編,加以譯注,以《讀書四觀》之名出版?!?〕2002年,曾祥芹等人編撰《古代閱讀論》,選錄先秦至晚清學人有關閱讀的種種論述,是對中國古代閱讀史料的一次全面總結。〔4〕此外,1935年,中國讀書界曾發(fā)起過一場以鼓勵讀書,造成好學風氣,提高文化水準為宗旨的讀書運動。其時,史學家錢穆應邀寫成《近百年來諸儒論讀書》(原名《近百年來之讀書運動》,初成于1935年,后收為《學龠》第五篇,1958年香港自刊本),總結了近百年來諸儒的讀書論及其所開列的各種入門書目,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評說,是中國晚清至近代閱讀理論研究的重要成果?!?〕

      中國古代閱讀史及閱讀理論研究。2000年,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部分師生曾以閱讀史與閱讀文化為論題,舉行過一次討論會,王余光就中國閱讀史的構建問題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設想。〔6〕2001年,王龍在《閱讀史研究探論》一文中,就閱讀史研究的方方面面作了較為詳細的闡述。〔7〕2005年,王余光、許歡《西方閱讀史述評與中國閱讀史研究的新進展》,提出了中國閱讀史研究的任務和內容。〔8〕2007年,王余光等編著的《中國閱讀文化史論》第二編“閱讀史研究”收錄了多篇中國古代閱讀史研究論文,總結了近年來中國閱讀史研究取得的最新進展,并就中國閱讀史研究體系的構建,研究內容的選擇等問題展開了討論?!?〕2010年,許歡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閱讀模式研究》一文中,總結中國古代閱讀體系具有從閱讀的絕對壟斷到有限控制等四個特征?!?0〕

      中國古代閱讀史是一個非常寬廣的研究領域,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資料收集,及對古代閱讀史特征的宏觀概括階段。對每個歷史時期的閱讀特征轉變缺乏細部考察。考察中西各國閱讀學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發(fā)現(xiàn),載體形態(tài)的每次變革都會對閱讀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在中國歷史上,紙張取代簡帛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是閱讀史上文本和載體形態(tài)的第一次變革。隨著紙簡替代的最終完成,中國古代閱讀史迎來了第一個轉型時期。下面,本文以紙簡替代這一歷史進程為研究對象,進行閱讀史專題研究的探索。

      2 紙張的發(fā)明與紙簡替代

      閱讀是伴隨著文字產生而出現(xiàn)的一種人類活動。以殷商時期甲骨文為起點,我國的閱讀活動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通過對中國古代閱讀史的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雖然閱讀活動的主體是讀者和讀物,但文本的變遷,特別是載體形態(tài)上的變革,常常對閱讀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可以說,載體形態(tài)的變化,是一個時代閱讀轉型的誘因,并引領了閱讀轉型的方向和特征。

      從殷商至西周中前期的一千多年里,雖然已經出現(xiàn)了較為成熟的文字,但由于生產條件的落后,書籍和文字一直掌握在少數(shù)社會上層手中。不論是教育制度,還是典籍收藏,都體現(xiàn)出“學在官守”的特征,近人黃紹箕曾將產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歸納為“惟官有書,而民無書”,“官有其器,而民無其器”。〔11〕因此,自上古至西周的漫長時間里,閱讀是少數(shù)人的特權。進入春秋戰(zhàn)國以后,隨著社會動蕩的加劇,周王朝的統(tǒng)治力量不斷衰退,“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原本“立官分守”的典籍散入民間,形成了“天下失官,官學在四夷”〔12〕的新景象??鬃泳褪沁@種新教育體系中最為杰出的代表??鬃诱砹?,但六經并非孔子所創(chuàng),所謂“六藝非孔氏之書,乃《周官》之舊典也”〔13〕。可見,春秋以來,私學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原屬“官守”的典籍進入民間流通領域。雖然教育的普及程度較前代有很大的提高,但受限于物質和技術條件,書籍仍然是只在上層社會流傳的“奢侈品”。從今天的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不論是甲骨文、金文,還是戰(zhàn)國后出現(xiàn)的簡帛文書,普遍存在刻寫不易,成本較高的缺點,而占有閱讀材料,是閱讀活動的基礎。于是,當一種更加輕便廉價的書寫材料——紙張出現(xiàn)后,中國古代閱讀史掀開了新的篇章,東漢至魏晉的二百多年,是中國閱讀史上第一個特征明顯的轉型時期。

      作為書寫材料的紙張,大致出現(xiàn)在東漢后期?!逗鬂h書·宦者傳》最早記載了蔡倫改造紙張的經過:“蔡倫,字敬仲。......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V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105)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薄?4〕

      近年來的考古發(fā)現(xiàn)已經證明,在蔡倫之前已經有紙張出現(xiàn),但并未被廣泛應用于書寫?!?5〕蔡倫在前人造紙法的基礎上,以成本低廉的樹皮、麻布為原料,改進了紙張的生產工藝。蔡侯紙發(fā)明后,憑借造價低,便于攜帶的優(yōu)點,很快在社會上,特別是中下層士子中流行開來。然而,紙簡替代卻并不是一個短暫的過程。作為一種新的載體形態(tài),雖然紙張具有物美價廉的優(yōu)勢,但從東漢末年直至三國時期,官府的正式文書仍以簡帛為主,在人們的認識中,書寫材料也以“帛”為尊。如《后漢書·儒林傳》記載東漢末年董卓兵亂,移辟雍、東觀等處典策文章,所得仍以“縑帛圖書”為主?!?6〕又如《三國志·魏志》卷二裴松之注引《魏略》:“胡沖《吳歷》曰:‘帝以素書所著《典論》及詩賦餉孫權,又以紙寫一通與張昭’”〔17〕。可見,在時人眼中,素是高級書寫材料,紙則要等而下之了。

      關于紙張取代簡帛的確切時間,學界仍然存在爭議。大致說來,約在蔡侯紙發(fā)明的一百年后,即魏晉時期,紙簡更替的歷史進程最終完成。晉代學者傅咸專門創(chuàng)作了《紙賦》,〔18〕稱贊這種新興的書寫材料??梢姡涍^一百多年的發(fā)展,紙張的優(yōu)越性才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可。隨著紙張作為書寫材料的普及,人們的閱讀行為也發(fā)生了許多新的變化。

      3 寫本時代的閱讀轉型

      3.1 書籍數(shù)量的激增

      紙張的使用,對閱讀最為直接的影響,是書籍數(shù)量的激增和流通速度的加快。在簡帛時代,由于制作工藝和造價的限制,書籍只能為少數(shù)人所擁有,且種類稀少,流通不便。紙張出現(xiàn)后,價廉而易得,普通的士子也可占有閱讀材料,社會上流通的書籍數(shù)量因此而激增?!端鍟そ浖尽肥抢^《漢書·藝文志》后,我國現(xiàn)存較古的一種史志目錄,記載了隋朝一代藏書,其中《總序》略論自漢末以來官府藏書之聚散情況:謂劉向父子校書時,“大凡三萬三千九十卷”;魏晉期間受戰(zhàn)亂所累,四部藏書減至“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朝宋謝靈運整理《四部目錄》,載書“六萬四千五百八十二卷”;而至《隋書·經籍志》作時,則“合條為一萬四千四百六十六部,有八萬九千六百六十六卷”?!?9〕可見,從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官府藏書迭遭兵燹,但在數(shù)量上仍保持了較快的增速。

      比藏書數(shù)量的增減更能說明書籍增長情況的是部類的變革,劉向父子作《七略》、《別錄》,將經見書籍分為七類,至《隋書·經籍志》,七部分類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經史子集”的四部分類法。分類法的變革,決定性因素是學術思想變遷和社會思潮變革,但直接表現(xiàn)形式往往是某一部類書籍的減少,或新興部類的興起。以四部中新出現(xiàn)的“集部”為例,《隋書·經籍志》總集“敘”述其源流:“總集者,以建安之后,辭賦轉繁,眾家之集,日以滋廣,晉代摯虞,苦覽者之勞倦,于是采擿孔翠,芟剪繁蕪,自詩賦下,各為條貫,合而編之,謂為《流別》。是后文集總鈔,作者繼軌。屬辭之士,以為覃奧,而取則焉?!薄?0〕集部書的大量出現(xiàn)在東漢建安以后,恰好與紙張普及的時間吻合。作為一種抒發(fā)個人情懷,記載私人著述的類別,集部書籍數(shù)量的激增,固然與東漢以來詩賦文體的興起密切相關。同時也說明了,紙張用于書寫后,作者群體的擴大。越來越多的讀書人可以擁有書籍,進而進行創(chuàng)作。

      除了詩賦等新興文體的出現(xiàn),原有部類的變化也同樣說明了問題?!镀咪洝肥悄媳背喝巳钚⒕w的一部重要的目錄學著作,其書雖然繼承了劉向的七部分類,但具體的類目設置已經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如在《七錄序》中闡釋史部源流,謂之:“劉氏之世,史書甚寡,附見《春秋》,誠得其例。今眾家記傳,倍于經典,猶從此志,實為蘩蕪。且七略詩賦不從六藝詩部,蓋由其書既多,所以別為一略。今依擬斯例,分出眾史序記傳錄為內篇第二?!薄?1〕

      可見魏晉之世,書籍數(shù)量激增。除了書籍數(shù)量的增長,紙張被廣泛應用于書寫,也促進了書籍的流通。書肆大量出現(xiàn),抄寫成為了圖書流通的主要形式。對此,漢魏時期的史書多有記載。“班超,字仲升。......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yǎng)?!薄?2〕“(王)充少孤,鄉(xiāng)里稱孝。后到京師,受業(yè)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23〕“《后漢書·卷一一四·列女傳》記蔡文姬抄書之事:操因問曰:“聞夫人家先多墳籍,猶能憶識之否?”文姬曰:“昔亡父賜書四千許卷,流離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誦憶,才四百余篇耳。”操曰:“今當使十吏就夫人寫之?!蔽募г唬骸版勀信畡e,禮不親授。乞給紙、筆,真草唯命?!庇谑强槙椭?,文無遺誤。”〔24〕“闞澤字德潤。……家世農夫,至澤好學,居貧無資,常為人傭書,以供紙筆,所寫既畢,誦讀亦遍?!薄?5〕

      班超、王充為東漢初人,生活在蔡倫改進造紙術之前,但此時已經出現(xiàn)了書肆和以抄書為業(yè)者。書肆的出現(xiàn),無疑為普通士子擁有學習材料打開了方便之門。通過成為傭書人,一些貧寒無依的青年學子,也找到了一條閱讀的捷徑。同時,書肆有追求利潤的訴求,在物美價廉的“蔡侯紙”出現(xiàn)后,也更加容易接受這種新興的書寫材料,通過販賣紙張抄寫的書籍,大量典籍、文論得以迅速流傳。至三國時期,情況又發(fā)生了變化,紙張儼然已經取代了簡冊,成為了主要書寫材料,抄寫也成了書籍流通的主要方式。

      書籍是閱讀的基礎,書籍數(shù)量的增長和流通速率的提升對閱讀行為有非常明顯的促進作用。廉價的書寫材料——紙張的發(fā)明,為圖書的創(chuàng)作和流通提供了物質保障。自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圖書數(shù)量的激增是本時期閱讀史上的第一個突出特征。

      3.2 文本傳播速率加快

      紙張的使用,不僅使書籍數(shù)量激增,同時也加快了文本的傳播速率。在簡帛時代,由于竹簡制作繁難,帛書造價高昂,知識的傳播主要靠師徒之間的口傳心授,文本的流傳比較緩慢。紙張被用于書寫后,通過傳抄的形式,優(yōu)秀的作品能夠很快地在社會上流傳,使得文本的傳播速率大大加快。

      以晉代文學家左思的名篇《三都賦》為例,據(jù)《晉書·卷九二·文苑傳》所載,左思構思十年而成的《三都賦》,本不為世人所重。左思“以其作不謝班張”,詣名士皇甫謐,“謐稱善,為其賦序”,后又有張載、劉逵、衛(wèi)權等人為之作注。左賦遂名聲大噪,“于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26〕。左思生活在紙張普及之后的魏晉時期,故其作品能在當時即引起轟動,達到“洛陽紙貴”的效果,這在簡帛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再如東漢末年文學家崔璦《與葛元甫書》:“今遣奉書,錢千為贄,并送《許子》十卷。貧不及素,但以紙耳”〔27〕。以紙抄的書籍贈送友人,在當時的中下層文人中應當已經比較常見,書籍也因此能夠以較快的速度在知識分子間流傳。

      文本傳播速率加快的另一個突出表現(xiàn),是書信體文學的興起。簡帛時代,能夠發(fā)表并傳播的多是比較正式的作品,信件等私人性的文字比較少見。漢末以來,知識分子間的書信交往明顯增多。《后漢書》、《三國志》等書中,關于通信的記載比比皆是。如東漢文學家馬融的《與竇伯向書》:“孟陵奴來,賜書,見手跡,歡喜何量,次于面也。書雖兩紙,紙八行,行七字。七八五十六字,百一十二言耳。”〔28〕《三國志》卷七錄陳琳《與臧洪書》:“又言傷告絕之義,非吾所忍行也,是以捐棄紙筆,一無所答,亦冀遙忖其心。知其計定,不復渝變也。重獲來命,援引古今,紛紜六紙,雖欲不言,焉得已哉。”〔29〕從“書雖兩紙”到“紛紜六紙”,體現(xiàn)了紙張用作書寫材料,普及程度的提高。在人們日漸適應了這種新的載體形式后,文字交往因之變得更加頻繁與便捷。

      贈答詩是書信體文學的一個變體,魏晉間文人同題或應答之作的數(shù)量遠超前代,僅以建安七子為例,即有曹植《贈丁儀王集詩》、繁欽《贈梅公明詩》、邯鄲淳《答贈詩》、劉禎和徐干《贈五官中郎將四首》,以及曹丕、王粲、陳琳的同題之作《柳賦》等?!?0〕此類詩作出現(xiàn)的前提,是個人作品能夠迅速地在交游圈中傳播,并及時得到反饋。贈答詩的大量出現(xiàn),恰好從側面說明了魏晉時期文本流傳的速度之快。

      正如傅咸在《紙賦》中所歌頌的一樣,小小一頁紙張,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書寫材料的改進,更為重要的是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所謂:“若乃六親乖方,離群索居,鱗鴻附便,援筆飛書,寫情于萬里,精思于一隅?!薄?1〕對于閱讀者來說,紙張的應用,一方面使得文本的流通速度大大加快,人們可以在相對短的時間內,讀到更多的書籍,特別是當代人的作品。另一方面也使文本的傳播更加自由,“援筆飛書”,即可與千里之外的友人故舊暢意抒懷。于是,抒發(fā)個人情感成為了這一時期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流。而個人作品發(fā)表與傳播的簡便與自由,也反過來刺激了人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

      3.3 閱讀人群的擴展

      受紙張普及帶來的影響,閱讀行為的另一極,閱讀者也發(fā)生著變化。書籍數(shù)量的增長以及知識流通的便捷,使得閱讀人群的規(guī)模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新的閱讀方式——自學也隨之發(fā)展。

      春秋以前的教育是“學在官守”,章學誠釋之為“三代盛時,天下之學,無不以吏為師”〔32〕,故有吏則有師,只有官學才有能力提供教育資源。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禮失而求諸野”,官守典籍散入民間,孔子整理經書,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使受教育者的范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然而,由于當時的典籍主要以簡帛書寫,普通士子根本無法承擔,知識的傳播主要依靠師徒之間的口傳心授,學生必須追隨老師進行學習和閱讀?!抖Y記·曲禮上》有云“禮聞來學,不聞往教”〔33〕,正是這種現(xiàn)象的寫照。成書于西漢的《禮記》,雖然是對先秦典籍的輯錄,但考慮到漢代前期只有簡帛書寫的書籍,便可理解為何“來學”可行,而“往教”不易了。

      對此,清人皮錫瑞在《經學歷史》中有精彩的闡釋:“漢人無無師之學,訓詁句讀皆由口授;非若后世之書,音訓備具,可視簡而誦也。書皆竹簡,得之甚難,若不從師,無從寫錄。非若后世之書,購買極易,可兼兩而載也。負笈云集,職此之由。”〔34〕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簡帛時代之后,由于書籍變得易讀易得,原有的師承關系被打破,普通士子可以通過自學的方式掌握知識。站在閱讀史的角度來看,正是紙張的使用,打破了閱讀的壁壘,使得原本只屬于少數(shù)人特權的閱讀行為,變得普遍而平常。因此,漢末自學之風盛行。“朱買臣,……家貧,好讀書,不治產業(yè),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薄?5〕“興平(194-195)中,關中擾亂,(董遇)與兄季中依將軍段煨。采稆負販,而常挾持經書,投閑習讀。”〔36〕“初平(190-193)中,三輔亂,(隗)禧南客荊州。不以荒擾,擔負經書,每以采稆余日,則誦習之?!薄?7〕“東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讀班固《漢書》,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劉緩乞丐客刺書翰紙末,手寫一本,軍府服其志尚,卒以《漢書》聞?!薄?8〕所引幾例中的傳主,都是家境貧寒的士子,紙張抄寫的書籍,輕便而價廉,普通人也有能力購買。漢末以來,閱讀人群的擴展,與此息息相關。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士大夫子弟,數(shù)歲以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禮》、《傳》,少者不失《詩》、《論》”,以至于形成了“若能常保數(shù)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39〕的普適閱讀觀。閱讀人群的擴展,新興的書寫材料——紙張功不可沒。

      3.4 私人著述大量涌現(xiàn)

      紙張的使用對書籍以及傳播產生了很大影響,漢末以來,私人著述大興。紙張的便捷性,為個體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皮錫瑞在《經學歷史》中也同樣注意到了這一點:“一則前漢篤守遺經,罕有撰述。章句略備,文采未彰。(漢書)《藝文志》所載者,說各止一、二篇......后漢則周防撰《尚書雜記》三十二篇,四十萬言。景鸞作《易說》及《詩解》,又撰《禮略》,及作《月令章句》,著述五十余萬言。趙曄著《吳越春秋》、《詩細》、《歷神淵》。程會著書百余篇,皆五經通難,又作《孟子章句》。何休作《公羊解詁》,又訓注《孝經》、《論語》,以《春秋》駁漢事六百余條,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廢疾》。許慎撰《五經異義》,又作《說文解字》十四篇。賈逵集《古文尚書同異》三卷,撰齊、魯、韓詩與毛氏異同,并作《周官解故》。馬融著《三傳異同說》,注《孝經》、《論語》、《詩》、《易》、《三禮》、《尚書》。此其盛于前漢者二也?!薄?0〕

      通過皮錫瑞的考察,兩漢之間,后漢學者的著述量要遠遠多于前漢。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兩漢學風之變,以及今古文經學之爭。但是,為什么只在后漢,私人著述的數(shù)量得以躍升。這當與紙張使用,文人著作條件改善不無關系。實際上,漢末以來,各領域的私人著述數(shù)量都呈現(xiàn)了幾何級數(shù)的增長。前引《隋書經籍志》、《七錄》序文頗可說明問題。紙張價廉,書籍寫成后,可以通過抄寫副本廣為傳布。大量制作副本,又可保證書籍能夠流傳后世。這無疑會給創(chuàng)作者帶來極大的滿足感和責任感。故此曹丕才會在《典論·論文》中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薄?1〕可見,至魏晉時期,私人著述,特別是文學作品的寫作,已經成為了文人的自覺。

      私人著述的大量增長,除了為閱讀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同時,也給人們的知識結構帶來了新的變化。隨著書籍的增多,人們的知識總量已不可同日而語。魏晉之后,文人用典成風。以前面提到的《三都賦》為例,書成后,陳留人衛(wèi)權為之作《略解》,譽之“余觀三都之賦,言不茍華,必經典要,品物殊類,稟之圖籍;辭義瑰瑋,良可貴也?!薄?2〕并有多位著名學者為本書訓詁,足見其書之廣博。因應這種需要,一種新的書籍形態(tài)應運而生。

      《三國志·魏志》卷二載:“初(文)帝好文學,以著述為務,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諸儒撰集經傳,隨類相從,凡千余篇,號日《皇覽》?!薄?3〕《三國志·楊俊傳》注引《魏略》曰:“魏有天下,拜(王)象散騎侍郎,遷為常侍,封列侯,受詔撰《皇覽》,使象領秘書監(jiān),象從延康元年始撰集,數(shù)歲成,藏于秘府,合四十余部,部有數(shù)十篇,通合八百余萬字?!薄?4〕

      類書在魏晉之時出現(xiàn)并非偶然,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知識總量激增的情況下,文章創(chuàng)作的難題。對閱讀者來說,私人著述的增多擴大了人們的閱讀范圍,皮錫瑞所謂“后漢經學盛于前漢者”,在于前漢學者僅能“專一經”,而后漢學者諸經皆通,恰好說明了這一點。

      另一方面,書籍數(shù)量的激增,也會對閱讀產生困擾。首先是如何鑒別讀物的問題。紙書流行后,原本師傳口授的傳承秩序被打破。書籍以一種更加商業(yè)化的形式流傳,抄寫的書籍成為了人們學習的主要依據(jù)。于是,偽書也隨之增多。漢魏以來,不少學者出于各種目的制造偽書,較著名者如王肅《孔子家語》、鄭玄《孝經注》、張湛《列子注》、東晉初梅賾《古文尚書》等。這些偽書在今天看來自有其價值。但是對于當時的讀者而言,如何判定這些書籍的版本源流,也是面臨的一個難題。此外,為了應對知識結構的變化,類書這種便于檢索的書籍形式出現(xiàn),雖然便利了文人的創(chuàng)作,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使人們的知識變得碎片化。這種趨勢,在科舉制度成熟后,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

      3.5 通俗閱讀興起

      紙張雖然是一種物美價廉的書寫材料,但是在其使用之初,與傳統(tǒng)的簡帛文本相比,地位要等而下之的多。在使用紙張的初期,紙寫書籍長期與私人化寫作,以及世俗化、娛樂化的作品相關聯(lián)。漢代以前的儒家正統(tǒng)思想中,樂府、小說之類的通俗作品處于十分邊緣的地位,不為社會上層和高級知識分子所重視。簡重而帛貴,在簡帛時代,人們不可能以珍貴的簡帛來書寫這類娛樂性作品。因此,小說、樂府等通俗文體的發(fā)展與紙張的使用,具有天然依附的關系。紙張作為一種新的載體形態(tài),在產生之初并不得到主流文化的認同,只能更多地運用到私人寫作,以及通俗作品創(chuàng)作中去。小說、樂府等通俗文體,借紙張傳抄之便,迅速流傳。而這種通俗易懂的文本內容,很容易得到普通民眾,特別是占據(jù)人口數(shù)量絕對多數(shù)的中下層民眾的喜愛,反過來加快了紙張的普及程度。當新載體在技術上日益成熟,相對于舊載體展現(xiàn)出越來越多的優(yōu)勢時,新載體取代舊載體也就不可避免了。而當紙簡替代這一歷史進程最終完成,紙張取代了簡帛成為了主流載體形態(tài)后,人們的觀念發(fā)生改變,不再以紙本為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主要以紙本形式流傳的娛樂性文學的地位。

      魏晉時期,小說類的文本在社會上已有相當規(guī)模的流傳,如曹植《與楊德祖書》謂之:“今往仆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夫街談巷說,必有可采,擊轅之歌, 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薄?5〕《三國志·魏志》卷二十一裴松之注引《魏略》也記載了曹植一則誦讀小說的故事:“植初得淳甚喜,延入坐,不先與談。時天暑熱,植因呼常從取水自澡訖,傅粉。遂科頭拍袒,胡舞五榷鍛,跳丸擊劍,誦徘優(yōu)小說數(shù)千言訖?!薄?6〕

      魏晉小說今多已不傳,但存留的目錄尚有邯鄲淳《笑林》三卷、《藝經》、曹丕《列異傳》三卷、佚名《李陵別傳》、《趙飛燕傳》、《漢武帝內傳》等,亦可略窺一斑。除了小說之外,漢魏時期,相對于漢賦和散文,五言詩也屬于通俗文學的范疇。今天存留的眾多無名氏作品,如著名的《孔雀東南飛》、《古詩十九首》等,也能夠說明當時通俗文學的閱讀在民間的影響力。

      綜上,我們考察了簡紙?zhí)娲鷷r期閱讀史所體現(xiàn)的特征。紙張作為一種新興的書寫材料,憑借其更高的書寫效率和低廉的成本,最終取代了簡帛,成為了文本的主要載體形態(tài)。隨著紙張的普及,制作書籍的成本大大降低,書籍數(shù)量成倍增長,原本一些家境貧寒的士子也可擁有相對豐富的閱讀材料,閱讀群體的范圍得到了擴展。知識階層的增多,以及文本流傳速率加快,又反過來刺激了人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私人著述數(shù)量激增,進一步豐富了閱讀的素材。從閱讀的內容來看,漢末以來,由于知識總量的累積,人們的閱讀面越來越廣,為了滿足閱讀和創(chuàng)作的需要,類書應運而生,為人們提供了快速閱讀的途徑。另一方面,表達私人情感的文體形式在這一階段飛速發(fā)展,書信體、五言詩、小說等通俗文本的流傳加快,閱讀開始進入了一個私人化的時代。

      當我們對中國古代閱讀史進行全景式回顧時不難發(fā)現(xiàn),在每次閱讀轉型的背后,總能看到技術變革,文本變遷的影子。上面我們對紙簡替代的研究已經說明了這一點。上世紀末以來,伴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數(shù)字化時代的到來,人們的閱讀行為又面臨著新的節(jié)點,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閱讀轉型正在悄然發(fā)生。從歷史的經驗來看,新媒體取代舊媒體是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在新舊媒體交替的過程中,如何在充分利用新媒體優(yōu)勢,加快文本傳播速率,提高閱讀率的同時,繼續(xù)繼承舊媒體的優(yōu)點,保障閱讀的深度,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而對歷史上閱讀轉型所進行的考察,正是我們一次以史為鑒的嘗試。唐宋時期雕版印刷術的發(fā)明,近代西方機器印書技術的傳入,是簡紙?zhí)娲螅袊鴷泛统霭媸飞蟽纱尉哂袆潟r代意義的事件,也是閱讀史研究的重點。通過本文的努力,我們期望能夠引起更多同行的注意,為中國古代閱讀轉型研究構建一個立體的研究體系,從而為網絡時代的閱讀轉型提供更加堅實的理論基礎。

      1.張明仁.古今名人讀書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2.王余光,徐雁.中國讀書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3.王余光.讀書四觀.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7

      4.曾祥芹,張維坤,黃果泉.古代閱讀論.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

      5.錢穆.近百年來諸儒論讀書//.學龠.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6.李常慶.開卷有益——閱讀史與閱讀文化座談會紀要.圖書情報工作,2001(1)

      7.王龍.閱讀史研究探論.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1(1)

      8.王余光,許歡.西方閱讀史述評與中國閱讀史研究的新進展.高校圖書館工作,2005(2)

      9.王余光.中國閱讀文化史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10.許歡.中國古代傳統(tǒng)閱讀模式研究.圖書與情報,2010(5)

      11.黃紹.中國教育史//.俞天舒.黃紹箕集.政協(xié)瑞安市文史資料委員會,1998:281

      12.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5:1389

      13.(清)章學誠,王重民.校讎通義通解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

      14,16,22,23,24.范曄.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2513,2548, 1571,1629,2801

      15.潘吉星.中國科學技術史造紙與印刷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49-58

      17,25,29,36,37,43,44,46.(晉)陳壽,(宋)裴松之 .三國志 .北京:中華書局,1959:89,1249,233,420,422,88,664,603

      18,27,28.(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053,560,560

      19,20.(唐)魏征.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903-909,1089-1090

      21.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目錄學研究資料匯輯第二冊,武漢: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1983:42

      26,42.(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2376-2377,2376

      30.查屏球.紙簡替代與漢魏晉初文學新變.中國社會科學,2005(5)

      31.(晉)傅咸.紙賦//.全上古三秦漢三國六朝文第四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531

      32.(清)章學誠.文史通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70

      33.(漢)鄭玄.(唐)孔穎達.禮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5

      34, 40.(清)皮錫瑞,周予同.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1959:131,127

      35.(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2791

      38, 39.(北齊)顏之推,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卷三“勉學第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89,141-145

      41.(魏)曹丕,(清)孫馮翼.典論.北京:中華書局,1985:1-2

      45.(魏)曹植,趙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154

      猜你喜歡
      紙張書籍
      倔強的紙張
      紙張的隱秘攻擊
      薄如紙張的揚聲器
      中國書籍享譽海外
      近期國內市場紙張價格(2019年2月)
      造紙信息(2019年3期)2019-09-10 09:44:20
      曹文軒主編的書籍
      當代作家(2018年11期)2018-11-27 05:00:00
      AOS在書籍編寫的應用
      書籍
      新產經(2018年6期)2018-07-04 00:39:24
      撕紙張
      滇池(2017年7期)2017-07-18 19:07:55
      書籍是如何改變我們的
      威海市| 会同县| 衡东县| 新干县| 滨海县| 毕节市| 新竹市| 综艺| 凤阳县| 平顶山市| 探索| 巍山| 博湖县| 运城市| 闽侯县| 湘阴县| 林芝县| 景泰县| 花莲县| 涞水县| 玉龙| 易门县| 乐山市| 遵义市| 遂宁市| 咸丰县| 武鸣县| 北流市| 昭通市| 资兴市| 清丰县| 尉氏县| 长沙县| 安陆市| 济源市| 广饶县| 宁武县| 温泉县| 宜黄县| 丁青县| 卫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