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玲
文學教育是一個跨越時代的文化現(xiàn)象。文學教育初始,就確立了培育人精神品性的目標,對文學教育的認識,盡管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特點,而最根本的東西并不會有多少改變,這就是文學教育的人本目標。在社會轉型和多元化價值時代,學校道德教育既要立足于人類社會的基礎文明,傳承人類社會的道德知識和信念,更要引導學生真實地、負責任地活在當下。在此形勢下,學生的德育教育不能單單依靠班會這一種形式,應拓展多種形式以彌補班會中德育教育的不足。
語文教育是一種精神教育,一種生命塑造。語文教育本身就是用“語言”構筑人的精神世界,構筑人的生命本身。所以,語文教育中,應該更多地將人文精神灌注其中,這也是社會的要求。
文因道存,道以文顯。語文教學中的“文”和“道”是密不可分的?,F(xiàn)行語文教材,文質兼優(yōu),形神俱佳,絕大多數(shù)作品完美地體現(xiàn)了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tǒng)一。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領袖人物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跡、精辟論述、名言警句,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節(jié);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堂堂正氣;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是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人格尊嚴等等,這些都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正面人格教育的極好素材??梢哉f,許多課文都是閃光的人倫、道德、情操的寄托者,它為我們進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客觀對象和有利條件。在語文教學中,我有意識的重視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認真鉆研教材,從文本信息中尋找美德教育因素,明確美德教育目標并制定美德教育計劃,因為它是確保教學過程中滲透美德教育的關鍵一步。如《師說》一文,韓愈論證了“關于從師學習的途徑,擇師標準的問題”,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及“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政”的進步思想。作者針砭了當時上層社會只看重門弟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師道觀念。 這些對我們今天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社會上看不起教師,不注重教育的現(xiàn)象也正是我們批判的現(xiàn)象。再通過“今之眾人”和“古之圣人”、”其子”和“其身”、“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三組對比進行充分論證,批判上層“士大夫之族”不重視師道的惡劣風氣。由此我們可以教育學生要充分認識到從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他們謙虛好學的學風。
當代中學生思想解放,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這是他們的優(yōu)點。但在相當一部分中學生中,淡漠歷史,不知道今天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不知道先輩為了尋求民族解放道路所付出的艱辛。針對這一思想實際,我在教學《游褒禪山記》,介紹王安石生平時,挖掘出列寧對他的評價“中國十三世紀的改革家”這一因素;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挖掘出法國紅學家對《紅樓夢》的評價“十八世紀最優(yōu)秀的女子文學”這一因素,對學生進行民族自豪感的熏陶和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情感教育。一個語文教師若能經(jīng)常堅持挖掘語文教學中這樣的德育啟悟點,對學生一定會起到很好的德育熏陶作用。
其次,在閱讀、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明辨是非,提升思想道德修養(yǎng)。書籍呈現(xiàn)給學生的是一個個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鮮活人生。閱讀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更可以讓他們通過閱讀體會到人生的千姿百態(tài)。而在這一個個由古至今的國內(nèi)外大家們呈現(xiàn)出來的取之于生活的故事里,學生可以體驗到人生形式的千姿百態(tài),人物命運的千奇百怪。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之一,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再次,通過語文第二課堂活動來實施德育滲透。中學生精力充沛,喜愛從事各方面的活動,容易在活動中接受感染和影響,這種感染和影響的深度和廣度甚至超過課堂之外,往往在學生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終生難忘。學校和班級應多組織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比如朗誦比賽、辯論比賽、作文比賽等等,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磨練他們的品質和性格,讓學生在活動中找到自己的一技之長從而培養(yǎng)自信心以促進生活和學習的進步,并且在活動中讓他們體會到集體主義榮譽感。因此,在第二課堂活動中融入德育內(nèi)容,深化素質教育,是語文這門學科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且行之有效的延伸。
德育教育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有效途徑,一直受到教育界的關注,在當前新時代的背景下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對于提升中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教師一定要本著“教之道,德為先”的道理,在教學中把智育和德育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發(fā)掘和運用德育資源,使學生從中感知、體驗和接受各種美德,內(nèi)化成為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自覺行為,沁人心田,真正肩負起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讓中華美德世代相傳,光照千秋。 愿一代品行文明,品性健康,品德高雅,品質高尚的學生在我們的努力下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