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美鳳 王亮之
語文教學需要教師努力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學習環(huán)境,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形,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中,感受文字之美,體味意境之美,進而達到學以致用、學用結合的和諧境界。而巧用多媒體,就會使課堂始終處于靈動狀態(tài),拓寬教育視野,長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要提高語文課堂效率,讓語文課真正活起來,教師必須轉換角色,變課堂主宰者為引導者,而巧用媒體,講求多媒體和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多媒體可將教學內(nèi)容變得直觀、生動,能把學生引入相應的意境中,能長久維持學生的新鮮感,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收獲快樂和喜悅。如教授《中國石拱橋》時,因為文章是說明文,學生對這類文體不太感興趣,如果按部就班講解,很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收效不會很大。因此,筆者查閱有關石拱橋的資料,制成生動的課件,以強有力的方式作用于學生的視覺、聽覺,營造出具有全方位感染力的氛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在展示課件同時,筆者還適時提出要求,讓學生畫出趙州橋(石拱橋典型代表)的大拱、小拱的位置,學生們都躍躍欲試,并討論何為“拱”。隨后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明白何為拱。教師接著提出相關要求,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教學中,根據(jù)實際需要,巧妙地把多媒體應用于課堂,能對學生不斷形成新異的刺激,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力。教師適時引導,就能深深吸引學生注意力,充分激發(fā)他們的情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達到愉悅學習的目的。
多媒體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手法和強大的表現(xiàn)力,能形象再現(xiàn)各種事物的現(xiàn)象及發(fā)展過程,有效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內(nèi)在聯(lián)系,使客觀事物的形、聲、色直接訴諸學生的感官,眼見其形,耳聞其聲。同時,多媒體手段能超越時空限制,化遠為近,化靜為動,使看不見、看不清的內(nèi)容變得看得見、看得清,使抽象變得生動具體,有利于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做到化難為易,便于學生掌握領會知識。
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的這一優(yōu)點,抓住教學中的重難點,并做到巧妙點撥,使難以理解的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加深學生對課文的領會。如學習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一詩時,有這樣的詩句:“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焙芏鄬W生對詩句存有疑惑:天為什么比樹還低?月亮為什么與人那么接近?詩歌講求的是“語忌直,意忌露,脈忌淺”,即要通過意象的營造自然表露作者的志趣,也就是含蓄美。針對學生年齡小,理解力相對低的特點,如果教師把自己的感悟體味講出來,讓學生記住,這樣只能使學生望文生義,死記硬背。而借助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設與所學內(nèi)容有關的情景,引導他們?nèi)ダ斫?,效果就截然不同了。筆者通過課件展示的方式讓學生觀察畫面,并進行小組交流,他們在商討交流中知道了“天低樹”是因為原野空曠,極目遠望,遠處的天比樹還要低,這是視覺上的一種變化;“月近人”是因為江面澄澈,月光倒映水中,月影與人近了,而非月亮離人近。
多媒體教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利用計算機的交互性,形成一種聲畫并茂、視聽結合、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如果能夠充分利用這一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課堂學習,學生就會學得快,記得牢。同時,多媒體的巧妙應用改變了過去“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現(xiàn)象,教師、學生可以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合作學習。教師教得輕松,且節(jié)約了時間,并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形,根據(jù)學情及時設計不同的練習題目,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練習。而學生則在輕松的氛圍中盡情展示自我,發(fā)展自我。這樣的課堂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做到了因材施教。
巧用多媒體能增加課堂容量,這一點特別適用于作文講評。傳統(tǒng)的作文講評,教師講析范文或學生習作,僅憑一張嘴、一支筆,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課堂效率可想而知。而且講析只能以點帶面,不能照顧到全部學生,有失公平、公正。而巧用多媒體手段后,效果大為改觀,教師可以把學生習作通過投影展示給大家,讓學生來評析,同時教師適時加以點撥指導。這樣的評析能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同時教師可把同題材的佳作集中起來讓學生評析、鑒賞,發(fā)現(xiàn)佳作的優(yōu)點,并引導學生把佳作和自己的習作比較,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就評析展開評析,做到作文的深層次延伸。經(jīng)過多次評析、鑒賞,學生學到了作文技巧,提高了分析鑒賞水平,簡單的作文課變得有內(nèi)涵、有深度。
多媒體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不是為了嘩眾取寵,而是旨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重點、難點,講求因材施教。這樣的整合,才會讓語文課“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