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慧
(廣州民航職業(yè)技術學院人文社科學院)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把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視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首要目標?!墩n程要求》提出了分層次教學和分類指導的教學要求,要求各高等學校應參照《課程要求》,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系統(tǒng)、個性化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墩n程要求》強調的是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的是引導學生去“自我實現”。因此,教學模式應該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實現“單純傳授語言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模式”向“既傳授一般的語言知識與技能,更重視培養(yǎng)語言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的轉變。”此外,《課程要求》明確地陳述:“應大量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開發(fā)和建設各種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課程,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與條件”。
新世紀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結合《大學英語課程要求》,以人本主義教學觀為基本理念。主張體驗性學習,以學生的自發(fā)性和主動性為學習動力,把學習與學生的愿望、興趣和需要有機地結合起來,促使學習者能夠進行自我教育,最終達到自我實現。人本主義認為,教師的角色主要是“學習促進者”或“提供方便的人”(facilitator)。“學生”才是學習的關鍵。該系列教材無論是選材和設計都充分體現了人本主義教學觀。在《綜合教程》中,人本主義的教學觀主要落實在兩個“聚焦”上:聚焦學習者和聚焦文本。
聚焦學習者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關注學習者的人格素質培養(yǎng)和英語應用能力的同步提升。教程涵蓋的主題都與大學生的人格形成與發(fā)展、參與社會活動和實現自我價值的人生歷程密切相關。為了讓學生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每個單元都包含多種語言實踐活動和語言運用情景,力圖使學生做到學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用。(2)關注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通過對教學內容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學生才能形成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進而獲得個性的發(fā)展。
“聚焦文本”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重視詞匯和語法層面的基本功訓練。這是我國外語教學的傳統(tǒng)經驗,應該予以繼承。初步統(tǒng)計顯示,1~4冊出現的屬于“一般要求”的單詞占總詞匯數的80%。圍繞詞匯的設計諸如Working with words and expressions;Increasing your word power以及Theme-Related Writing等“產出性”技能訓練項目,旨在引導學生全面打好英語的基本功。(2)重視通篇的文本分析。每篇課文都是一個由語言構建的“英語世界”,只有浸沒于這個文本世界之中,只有對其中的人、事、物以及作者的論點、論據、篇章結構、文化背景等進行整體性的理解和分析,學習者才能領悟作者在語言運用方面的良苦用心,才能有效地習得語言。
通過以上對不同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的探討,可以發(fā)現,本教材無論是基于人文主義的編寫理念、以學生為本體的師生觀,還是教學模式,都是適應21世紀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的。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尚有一些細節(jié)問題要做好準備:第一,幾乎每個教學活動都依賴學生才能完成,學生能否如教師所愿組成小組進行學習活動,能否一如既往地保持學習熱情,能否與組員較好地進行合作等問題將對教學目標的實現起著關鍵的作用。教學效果取決于學生的“愿學”“會學”和“學會”。實施自主學習的學生要想做到“學會”,不僅先要“愿學”,還要做到“會學”,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及其方式,并有效地運用這些策略。因此,我們建議任課教師在使用這套教材的過程中,緊緊圍繞“兩個聚焦”設計課堂活動及練習;同時有計劃地教給學生一些常用的學習策略,使他們最終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者。第二,該教材對教師提出一個挑戰(zhàn)。無論是對教材的理解還是對學生活動的放手,都需要脫離以往固有的教育思維。教師需要更深入、更廣泛地了解全面的人文知識來構建課堂;同時教師要放下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做一個學生學習的助手而不是主導者,這種角色的轉變恐怕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該教材以人本主義教育觀為指導思想,以學生為中心,所設計的課堂教學活動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在運用英語、體驗英語的過程中培養(yǎng)解決問題、與人合作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最終能幫助學生達到自我實現。該教材有以下優(yōu)點:第一,由于這套以本科為起點的教材有多種可供選擇的層次,其中起點層次的1~4冊涵括了《基本要求》中“一般要求”80%的詞匯,難易程度更適合我院高職學生使用。第二,《基本要求》把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yǎng)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用人單位對高職學生的口語能力也非常重視。該教材內容的編排以聽說領先,教參中有大量輔助教師開展聽說教學的材料可供選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第三,豐富、新穎、多樣化和層次化課堂活動設計,有助于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充足的信息量和學習內容的可選擇性有助實現“既傳授一般的語言知識與技能,更重視培養(yǎng)語言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的轉變。構建新的教學模式有利于調動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當然,沒有一套教材是完美的。我們發(fā)現該教材如果在高職院校使用也有它的不足之處。比如,教材在與高職高專結合方面不明顯;少數主題的文章太過抽象或是純以說理為主,讀起來比較枯燥;沒配有網絡課程等。但是總體來看,我院對該教材的使用不愧為有益的嘗試。該系列教材為貫徹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學資源,為我院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1]卞樹榮.當代外語教學的哲學基礎[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10).
[2]梁玉玲.人本主義在《綜合教程》的體現及教學實踐[J].韶關學院學報,2009,(08).
[3]秦秀白.堅持人本主義教學觀,全面落實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兼談新世紀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綜合教程的編寫理念[J].外語電化教學,2008,(05).
[4]秦秀白.聚焦學習者 聚焦文本[J].外語界,2008,(01).
[5]佚名.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修訂本)[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