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俊云
(重慶市云陽盤石中學校)
體育教學應是師生雙向互動的,然而在越來越激烈的升學壓力下,許多中學教師與學生已形成默契,即默默淡化體育課程這一概念,更有甚者,學校的體育課程形同虛設。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進入中學后由于升學壓力加劇,學生們在數(shù)不清的試卷與習題的題海戰(zhàn)術中對體育課的意識已然淡薄,考生們更愿意抓緊時間復習功課溫故知新。加之教師偶爾借用體育課講解習題,尤其是臨近中高考的學生們,學校對其要求嚴格,導致體育課程的開設只是個擺設。有些中學甚至一學期下來真正意義上的體育課程教學也是屈指可數(shù)。人們在日益緊張的升學壓力與中國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中忽略了體育課程的意義。體育課程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戶外參與能力,不僅僅起到鍛煉身體的作用,也是學生在緊張的學習氛圍中勞逸結合的最行之有效的途徑。然而多數(shù)家長與教師的固定思維,并未將體育課程真正當作一門課程來看待。其次,一些中學并未配備專業(yè)的體育教師,這就可能致使教師因欠缺專業(yè)特長而含糊授課。也可能存在這種現(xiàn)象:許多學生在一學期或是中學畢業(yè)后,對于體育課程的概念仍然停留在跑步做早操的淺層意識。
中國傳統(tǒng)的體育課程即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小范圍的活動,這種方法也只是給學生緊張的學習之余一個短暫的放風時間,加之體育課程的不規(guī)范化、不系統(tǒng)化,使得學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鐘里多半是在稀里糊涂的聊天與無意識的游走中度過,體育課程本身的意義卻并未發(fā)揮。現(xiàn)階段中學體育課程教學是以集體教學為主,許多運動是由學生集體完成,從而忽略了學生的差異性。學生的身體素質各不相同,所擅長的體育項目也不盡相同,體育課程項目的單一性無疑限制了學生的發(fā)展。
對體育課程的忽視,大體上也是對健康的忽視。體育鍛煉可以幫助人們強身健體、解除疲勞,戶外運動時呼吸的新鮮空氣也有益人的身心。中學階段是學生集中精力學習的黃金時期,更應注重勞逸結合、張弛有度。首先,教師應帶頭加強體育健康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實踐中去,可以嘗試著改變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啟發(fā)學生加強體育鍛煉的意識。其次,在體育測試中可以加入筆試部分,提高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認知。并且,硬性測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認真學習探索體育課程的積極性。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教師授課學生習課,然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看圖模仿的能力,引導學生通過自學掌握新的動作。教學方法應從單向傳授逐步過渡到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指導為輔。也可以班級為集體,成立小組,讓學生們在合作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如此不僅可以有益身心也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與探知能力。另外,還可通過分組比賽的方式在班級舉行小型運動會,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力及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師除了正確指引學生,還應積極聽取學生的建議,在師生雙向互動中不斷改進教學模式,共同進步。
在大學教學中體育課程項目豐富多彩,學生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所擅長的類別。在中學階段,體育課程項目則被規(guī)定在一個籠統(tǒng)的范圍內,限制了學生的特長發(fā)展。在中學體育課程模式的改革中,學校不妨嘗試著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學生喜歡與擅長的體育項目作個歸納。然后進行排課、分班,在學期末進行測試時測試學生所選體育課程項目類即可。這種類似大學的體育選課模式更加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特長化,既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身體素質,使得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體育課程里獲得知識的同時也加強了身體鍛煉,又因為所選課程的班級是所有人員的重新組合,而促進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有利于提高學生適應不同環(huán)境的能力,新的環(huán)境也能激發(fā)其探知學習的意識。只有努力營造一個適合所有學生學習的體育課堂,才能使得其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鐘里真正學到知識,如此,體育課程的價值也得以發(fā)揮。
體育課程在多數(shù)人看來只是一門“副課”,是作為緩解學生學習壓力而存在,也因此在學業(yè)繁重的中學階段體育課程常常似有若無。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跟進,人們開始意識到體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中學體育課程模式的創(chuàng)新的首要即師生共同學習,這也是擺脫傳統(tǒng)教學觀念挑戰(zhàn)新的教學方式的第一步。其次,學校在安排體育課程時應考慮到學生整體的身體素質差異性,積極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自在的學習環(huán)境。只有在不斷的探索與反思中,體育課程模式的創(chuàng)新才能更進一層。
[1]柯昌恩.中學體育教育中的創(chuàng)新探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02).
[2]屈杰,張慧春,隆勝軍.湘西中學體育教育現(xiàn)狀與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J].體育學刊,2001,(03).
[3]李世英.淺談中學體育教育改革的構思[J].福建體育科技,2002,(02).
[4]袁學友.淺議中學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黃河之聲,2009,(18).
[5]孫偉群.面向21世紀中學體育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J].體育師友,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