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婧
(周口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河南周口466001)
關聯理論是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在《關聯:交際與認知》中正式提出來的。他們認為交際是一種有目的、有意圖的認知活動;聽話人能夠識別說話人的話語意圖,是因為他們具有共同的認知環(huán)境[1]。關聯理論是對Grice理論的補充,從認知的角度對人類的語言交際行為進行了詳盡闡釋,并打破了傳統的語境,認為語境是一個心理結構體,也就是一系列可以顯映的事實或假設構成的集合。話語理解不僅包括語言成分或符號單位的靜態(tài)意義,還包括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以及語言使用者的世界知識。關聯理論認為交際不僅僅是解碼和編碼過程,而且涉及推理,交際特征的完整表述應該是“明示—推理”[2]。他們發(fā)現,語境有時要包括所有的背景知識,語境范圍太小,就無法對假設進行處理。也就是說,在語言交際中,語境大小取決于要處理的假設,語境不是事先確定的,而是依據假設選擇的。
語境是語用學和語言交際理論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和核心概念。語境研究源于人類語言學家馬林諾夫斯基,他認為人們不能僅僅依靠語言的內部因素來分辨話語的意義,情景語境對于理解話語必不可少。倫敦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弗斯繼承和發(fā)展了這一觀點,不僅概括了情景語境,還概括了語言語境:(1)參加者的有關特征,包括參加者的語言行為和語言行為以外的行為;(2)有關的主題,包括物體、事件以及非語言性和非人格性的事件;(3)語言行為的效果。韓禮德在倫敦學派中繼承和發(fā)展了弗斯的理論。他認為在日常生活經驗中,語境總是先于語篇而存在。語篇作為過程,是實現意義的社會交流的一種形式,體現了他把語言意義歸為社會符號系統的思想。他認為“語場”、“語時”和“語旨”組成一個語境構型,決定情景語境中意義的類型和范圍[3]。
雖然馬林諾夫斯基、弗斯和韓禮德對語境的定義不同,但他們都強調“情景語境”和“語言系統”的重要性。而這種語境是事先存在于交際雙方的頭腦中的、固定不變的知識集合,過多強調語境對交際的制約作用忽視了交際者在交際過程中選擇和創(chuàng)造語境的主觀能動性。我們稱這種語境觀為傳統語境觀。傳統語境觀不僅忽視了語境的動態(tài)研究,而且概念寬泛,包括語言知識、百科知識、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和交際時的具體情景因素[4]。傳統語境認為語用推理是結合人的知識因素和具體情景因素的綜合推理過程。因此,每次對話語的理解都要考慮與該命題有關的具體情景,這種分析方法在實際運用中具有一定的操作難度。
關聯理論認為交際的成功是由于說話人和聽話人對認知環(huán)境的顯映和相互顯映。在語言交際中,聽話人對世界的假設是以概念表征的形式貯存在大腦中,構成一個人的“認知環(huán)境”。認知環(huán)境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交際雙方在話語理解中能夠對其擴大和補充。也就是說,說話人的目的就是要聽話人識別說話人顯映某些假設的意圖,改變聽話者的認知語境[5]。交際者通過經驗和思維把原來具體的語境因素內在化、認知化,就產生了認知語境。它是一系列的知識結構,包括人的語言知識和內在化、認知化的具體語境[6]。因此,在語言使用時,某種語言表達可以激活相關的認知語境。比如,一位中國北方人(A)和一位中國南方人(B)之間的一段對話:
A:你中午吃什么?
B:吃飯。
A:廢話!我問你吃什么東西?
B:我不是已經告訴你吃飯了么!
A:(不耐煩并生氣地說)算了,不跟你說了!
A和B交際失敗的原因是北方人與南方人對“飯”的所指意義不同。南方人說“飯”一般指“米飯”,而北方人所指的“飯”為“一天三頓要吃的各種食物”。如果A已有的認知語境中包含這方面的知識,那他就能很容易理解B的話語含意。
話語理解不僅是一種言語交際活動,也是一種依賴于語境的推理過程。理解話語的過程,就是認知環(huán)境中的舊信息和交際過程中的新信息相互作用的過程。關聯理論認為,任何話語都是有關聯的,話語的理解過程就是尋找關聯的過程,在較小的語境中找不到關聯,就擴大語境范圍,并使其關聯性最大[7]。人對話語的理解,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改變、調整或選擇認知語境假設,主動發(fā)現和推斷語言在特定語境中的意義。其推理能力來自對世界的經驗和認識。比如下面一段對話:
A:您覺得冷嗎?
B:不冷。
A:我覺得很冷。
B:那就關掉吧。
第一輪話中A的疑問“冷嗎”和B的回答“不冷”明顯相關,B可以理解為A對自己的關心詢問。第二輪話中當B聽到A很冷時,B之前的關心假設不成立,A的陳述其實是一種請求:希望能夠關掉空調。B識別了A的意圖,改變了自己的認知環(huán)境,接受了A的請求,A達到了交際的目的,交際順利完成。第二輪話似乎不相關,實際上有潛在的相關性,只是語境效果小些、相關的程度差些。
這個例子說明,在話語理解過程中,說話者要提供新的話語信息能夠改變聽話者已有的認知語境,而聽話人根據說話人所提供的新信息、新假設改變之前的舊信息、舊假設,即聽話人對語境假設不斷選擇、調整和順應。
英語中存在同音異義和一詞多義現象,在話語理解過程中就造成了語義的模糊性。這種歧義現象的消除,就要依靠它所在的認知語境。聽話者必須改變之前的語境假設,不斷地調整,找到這個詞在特定場合的相關概念,通過推理,使詞匯意義達到預期的語境效果,取得交際的成功。
在美國電影《閏年》的一個婚禮場景上,新娘給新郎說了一段話:
“I want to say thank you to my husband.I want to say,maybe you never steal,lie or cheat.If you must steal,steal away my sorrow;and if you must lie,lie with me all the nights of my life;and if you must cheat,then please cheat death,because I couldn't live a day without you.”
當聽到“maybe you never steal,lie or cheat”時,通過對動詞steal(偷)的語義理解,以及動詞lie和steal在句法上的并列關系,聽話人在理解lie時形成的認知語境是:lie和steal一樣,含有消極意義。根據此語境假設,聽話人認為lie是“撒謊”的意思。接下來的這句If you must steal,steal away my sorrow證實了以上所假設的認知語境是正確的。但在and if you must lie,lie with me all the nights of my life這句話中,之前的假設在此語境中不具有關聯性,這時就要對語境假設進行調整。聽話人根據對詞義的掌握,了解動詞lie除了有“撒謊”之意,還有另外一個意思“躺”。這句話是新娘對新郎所說,根據兩人現在的夫妻關系和后面的all the nights of my life,聽話人重新調整了認知語境,調整后的結果是這句話中的lie不再是“撒謊”,而是“躺”的意思。這一新的假設產生了語境效果,話語具有關聯性,使得話語理解能夠繼續(xù)下去。所以,成功的話語理解是聽話人根據話語不斷改變、調整以及選擇認知語境假設的過程。
中央電視臺某熱水器的廣告中有這樣一個場景:丈夫在衛(wèi)生間對著鏡子刮胡子,客廳里開著電視,妻子在陽臺上做其他事情。這對年輕夫妻進行了下面的對話:
女:老公,有熱點沒?
男:正播著呢。
女:我是說熱水。
妻子知道丈夫在衛(wèi)生間刮胡子,而在與“刮胡子”有關的知識草案中,水是其內容的一部分。正是因為這一點,妻子才關心衛(wèi)生間的水是否變熱了。在妻子所說的這個問句中,“熱”是一個有致使義的動詞,妻子想問丈夫水管里的水有沒有變熱一點。而丈夫對“熱點”一詞卻有不同的理解。在丈夫的認知結構中,開著的電視這個信息是他感知的主體,是個突顯的信息。對于妻子說的“熱點”,丈夫的理解是“被媒體或大眾關注的新聞或者信息、社會焦點”,“熱點”在丈夫的這種理解中是一個名詞。丈夫的認知假設是妻子想知道電視上有沒有什么值得關注的新聞事件,所以回答說電視上正在播放。
語言是人類感知世界、理解世界的工具,不同的民族對世間萬物有各種不同的認識和理解,語言成為折射民族文化的鏡子。而文化是語言的基礎,各民族的文化大量地通過語言反映出來。交際雙方共有的文化信息有助于交際的成功。如果聽者了解某個詞語所代表的文化涵義,理解話語時就能激活認知語境中的這些知識,交際就能夠順利進行[8]。比如:一位外國人(A)問一個中國男士(B)為何腰上系了一根紅腰帶,B的回答為“今年是我的本命年”。在傳統習俗中,每到本命年時,不論男女都要穿戴紅色的衣物,比如紅腰帶、紅色襪子或者紅色內衣褲,這樣便可趨吉避兇、消災免禍。如果A了解中國文化,懂得本命年和紅色衣物的關系,已有的認知語境中包含這些文化知識的話,B的回答就和A的問題相關聯,A就能明白B的解釋。
成功的話語理解就是找到與已知信息最關聯的認知語境。例如,兩個女同事在辦公室聊天:
A:現在幾點了?
B:(看了看手表)該去接孩子了。
A要想知道確切的時間,其已有的認知語境中就必須存在下面的語境信息:B的孩子每天六點放學,B每天會提前二十分鐘離開去接孩子。A通過調用自己認知語境中的相關語境信息,通過推理得出現在的時間大概是五點四十分。又如,兩個人要一起去吃飯:
A:你喜歡吃辣的嗎?
B:我可是四川人呀。
大部分人的一種認識就是四川人喜歡吃辣的食物。A大腦中已有的這個舊的認知信息和B是四川人這個新信息相互作用,A就會推導出這樣的結論:B喜歡吃辣的食物。
關聯理論認為,同一話語在不同的場合可能有不同的意義;說話人為了交際的成功,需要通過某種手段將要表達的具體意義表達出來,這種手段就是補足隱含前提。比如:
A:Would you drive a Mercedes?
B:I wouldn’t drive any expensive car.
B所說話語的明說前提是話語本身,其隱含前提是Mercedes is an expensive car。因此,A在推導B的答語時,需要補充暗含的前提,才能得出暗含的結論:B will not drive a Mercedes。
同理,下面這個例子也需要作語境的補足,才能推斷出話語含義。
A:我可以抽煙嗎?
B:你就像在家里一樣。
如果A在家里可以抽煙,他所補足的前提是“我妻子允許我抽煙”,那他就推導出“允許抽煙”這一個含義。如果A的妻子不允許他在家抽煙,他所補足的前提是“在家里不可以抽煙”,推斷出“不允許抽煙”的話語含義。
認知語境是交際雙方在話語理解過程中依據假設不斷改變、調整語境的結果。在交際的過程中,語境不是事先確定的,而是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概念。交際者要想理解話語的真正含義,聽話人必須通過消除詞匯的歧義、激活話語的文化意義和補充隱含前提等方式,有意識地重建有助于實現交際意圖的認知語境,才能正確理解話語在特定語境中的特定內涵,最終達到對話語信息的正確理解。
[1]Sperber D,D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2]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82-185.
[3]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310-323.
[4]劉建芳.認知語境對話語理解的解釋和制約[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122-124.
[5]石小娟.認知語境與語義理解[J].外語研究,2002(2):42-46.
[6]童肖瓊.論認知語境與語篇理解的關聯性作用[J].寧波大學學報,2010(2):56-59.
[7]楊莎,唐秀娟.從關聯理論看認知語境與話語標記語的關系[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2):39-42.
[8]張春輝.認知語境與話語誤解[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