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蒙古 馬軍生
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
內(nèi)蒙古 馬軍生
語文是一門應用最廣泛,最接近生活,內(nèi)容最豐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學科,語文也應該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課程。然而,深受應試教育影響的小學語文教學卻將充滿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語文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藝之學,知識之學,乃至畸變?yōu)橐环N應試訓練。這種現(xiàn)狀與時代發(fā)展和社會變革對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相對立。語文教學要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qū),教師必須充分展示課堂教學的魅力,使語文課成為學生求知的樂園,學生心中的最愛。
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很普遍的現(xiàn)象是:教師是知識的“信息源”,“真理”的傳播者,學生則是“知識的容器”。沒有充分獨立思考、學習的機會,這樣的教學阻礙了學生能力的發(fā)展,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對知識只能機械模仿,死記硬背,不求甚解。課后,又陷入大量重復的寫字、組詞、造句等作業(yè)和大量的測試訓練中,學習成了無法解脫的苦役。其結(jié)果是學生或者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能博聞強記,但思維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等綜合素質(zhì)沒有得到全面發(fā)展,或者因不堪重負而厭倦放棄。調(diào)查表明,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已經(jīng)成為中小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改革語文課堂單調(diào)、沉悶的局面,不給語文課注入新的活力,將不可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可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學生的時空距離有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xiàn)一定的偏差。有的課文內(nèi)容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對此,教師要組織學生查閱相關(guān)資料,調(diào)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我在教學《長征》一詩時,學生并不了解紅軍這一壯舉的歷史背景及其經(jīng)過,于是我就組織學生去閱讀一些有關(guān)紅軍長征的書籍,觀看有關(guān)《長征》的影視資料,讓學生以小記者的身份去采訪一些老紅軍,這樣不僅使學生主動求知,全面了解了長征這一壯舉的歷史背景及其艱苦歷程,深刻理解紅軍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高尚品質(zhì)和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而且也充實了學生的生活,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
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充分提供情節(jié)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有的課文內(nèi)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chuàng)設再現(xiàn)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引起高度注意,較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如根據(jù)課文開展心得交流會、辯論會,讓學生說一說,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升華對課文的理解?;虬颜n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種生活化的訓練,讓學生加強情感體驗與實踐體驗,拓展學生的知識、能力與思維。
有位學者這樣告誡我們:“學問的要訣,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學問,便等于無學?!闭Z言文字訓練“生活化”,是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時著眼于學生的學以致用,所用的訓練材料,盡可能來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練習,也應盡量挖掘其與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有位老師執(zhí)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課,當學生學到阮恒為小姑娘獻血,擔心醫(yī)生會抽掉自己全部的血而救活小姑娘時,教師引導學生體驗:“小朋友,你們平時打過針沒有,痛不痛?你們怕不怕?”再回到課文中,讓學生切身體會當時阮恒的痛苦與擔心便容易得多了。有時,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識往往變成了不能移動的重物,不能進入周轉(zhuǎn)期。在閱讀教學中重視將知識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能使知識“活”起來,也是對學習效果進行測試的好辦法。
班委選舉,讓學生先寫自薦書或上臺講演、評論班級生活,班干部在小黑板上寫通知,讓同學們看看有無病句和錯別字……
有一段時間,剛剛打掃干凈的教室,過不了多久,就出現(xiàn)廢紙,而且很少有學生主動拾起來。每碰到這樣的情況我都指令個別同學撿起來,要么看誰桌底下臟,就罰誰做幾天的值日生,可效果不好。后來,我再看見廢紙,干脆自己撿起來,想用自己的行動感染學生,可是我發(fā)現(xiàn)我的行為并沒有感染多少學生。
如何才能改變這一局面呢?記得那天我做了精心的安排,第一個打開教室門,在教室里扔下了一個紅色的紙團,然后在黑板上寫上“一張廢紙的思考”并在下方分別寫上“撿起廢紙的人數(shù)”和“未撿起廢紙的人數(shù)”。做好準備,就靜靜坐在講桌前批改作業(yè)。
學生陸續(xù)來了,他們一個個輕巧地從那張紙上邁了過去,有些人腳就踩在廢紙上,但卻好像沒看見一樣。等他們坐在座位上,看到黑板上的字,再看看門口的紙,一下子就明白了,想起身去撿,我用眼光制止住了。并在“未撿紙人數(shù)上”的后面不斷增加新的紀錄5、7、9、……18,人數(shù)不斷增加,而撿起廢紙人數(shù)一欄仍是孤單無奈的“0”。
學生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件事上,他們一次次熱忱地希望都在剛走進教室的同學身上破滅,教室里哀嘆聲隨之響起來??吹贸鰜砻總€學生都在經(jīng)受心靈的煎熬,同時又在反思自己,有所感悟。就在這時,王奇同學急急忙忙跑進來,本來已踩著廢紙過去了,可他好像意識到了什么,彎腰拾起來,同學們原本嘆出的半口氣隨之變成了歡呼,教室里掌聲雷動。在學生們熱切目光的關(guān)注下,我含笑將“0”改為了“1”。每個人都在這件事上有所感悟。這時我說咱們都拿出筆來,以“一張廢紙的思考”為題,真實記述自己的情感變化,班級活動語文化可謂是一箭雙雕,學生既在語文實踐,又是品德熏陶,收到很好的效果。
“課標”指出:“溝通課堂內(nèi)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边@實際上就是讓學生逐步具備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學習或運用語文的“本能”。社會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更是學習語文一片天地。從打電話到會客人,從聽廣播到看電視,從同學爭辯到家庭討論,從商品廣告到各種說明書……無一不是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運用。例如:針對當今社會上一些時髦的廣告詞,如“ XX啤酒,步步領(lǐng)鮮”、“使用 XX 牙膏,讓您牙口無炎”等等,對這一類故意偷換同音字的不規(guī)范用字現(xiàn)象,可以讓學生扮演一名文字小衛(wèi)士,走入社會去糾正這類現(xiàn)象。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的知識,養(yǎng)成寫規(guī)范字,說規(guī)范話的良好習慣,而且也訓練了學生的社交能力,說服他人的能力。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是一個開放、自由、靈活、闊大無比的空間,它不僅可以克服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智能的弊端,而且優(yōu)化了教學過程,使以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zhì)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在語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學習語文,又用語文去裝扮生活,這就是“語文教學生活化”。
內(nèi)蒙古元寶山區(qū)馬蹄營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