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南文理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高飛
上課的時候我喜歡提“自由”二字,有學生質問我:都自由了,豈不亂套了?
我回答他,自由恰恰是最講規(guī)則的。
這種對自由的擔心在中國人中間很普遍。很多人把自由等同成了不聽話、自由散漫、不講紀律、無法無天的代名詞,因而不能給國人以自由,要有規(guī)矩,否則會天下大亂。這實在是對自由與規(guī)則的最大誤解。
當然規(guī)則有兩種,有一種規(guī)則是由少數人或統治者制定的規(guī)則,是少數人意志的反映,凌駕在普遍的意志之上。這類規(guī)則不具有普遍性,制訂規(guī)則的人自己往往可以“和尚打傘——無法無天”。民眾有遵守的義務,卻沒有相應的權利。如規(guī)定民眾必須接受某種統治,這樣的規(guī)則下統治者與被統治者所享有的權利不一樣,獲得的自由度不一樣。聽過這樣一件事:一學校校長要全體教師趕到十公里外的地方開會,等教師們全都趕到后,他馬上宣布散會。大家感到奇怪,他說,我沒事情安排,就是看大家聽不聽話。這種規(guī)則是命令與服從,是等級秩序的體現。桃園三結義,大家都稱兄弟,但兄弟是有等級的:劉備是老大,他定規(guī)矩,他說了算。梁山一百單八個好漢,平時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坐的時候也嚴格地劃了等次。中國有句話,“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而在一個沒有民主平等觀念的社會里,有權用規(guī)矩劃圓的往往是老大。這種規(guī)則體現的是少數人的“自由意志”,不具有普遍性,不能為人發(fā)自內心地遵守,只能靠強力加洗腦。強力之下,權力者雖把穩(wěn)定看得重于泰山,但其實社會的不穩(wěn)定根源,正在于此。
這種規(guī)則與自由是對立的。雖然專制者也追求自由,但他只看到個人或統治者的自由。將自己的自由建立在犧牲他人自由的條件下,它必然會走向自由的反面。因為一旦你剝奪了別人的自由,那么你就不得不依賴權力來維系這一切,從而成了權力的奴隸,這也意味著你失去了某種自由,哪怕你樂在其中,也不過是坐在火山口上,不知道火山哪一天會噴薄而出。再以言論自由為例,一旦獨裁者剝奪了民眾的言論自由,他從此便不得不重復著自己編織出來的那一套謊言,自己的言論也失去了自由。因而,剝奪人的自由是不具有普遍性的,正如說謊不具有普遍性一樣。費希特所說:“只有意識到他人自由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把別人看做奴才的人其實自己就是奴才。”這就是理性的絕對命令。
還有一種規(guī)則是理性的產物,普遍的規(guī)則具有普遍的理性,普遍的理性一旦與普遍的自由結合,便達到了自由與規(guī)則的統一。這種規(guī)則可以稱為自由的規(guī)則,體現的是人的自由意志,這一自由意志是具有普遍性的?,F代法治社會的法律即屬于這類規(guī)則。法律是公共理性的體現,目的是為了保障人的自由,而不是“統治階級的工具”。法治即理性的自治,自由即法律下的自由。社會的穩(wěn)定,需要一個好的規(guī)則,其目的不是為了取消人的自由,而是以追求自由為目的。規(guī)則使人意識到自己的自由,也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規(guī)則只是手段,自由才是目的。在這種規(guī)則下,所有的人都同等地享有自由,每個人可以追求個體最大限度的自由,卻又不得對他人的自由造成侵害。因而規(guī)則的作用,是設立人與人之間、群己之間的界限,保證每個人對自由的行使以不侵害他人的自由為限,從一個更為普遍的意義上保障個體享有最大限度的自由。
在教育里面我們通常講的一種規(guī)則是紀律,中國人特別強調紀律。在好的教育理念下,紀律的目的恰恰是為了自由。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明白這一點。有一種人把紀律當成一種權威的表現,讓人聽話服從,讓人整齊劃一。課堂上讓小朋友雙手背在背后,就是追求整齊劃一觀念的表現。提這種要求的老師不懂得紀律要求應當是為了孩子更好地上課,是以不讓孩子影響到他人為限,也就是說,學生上課只要不吵鬧影響他人就行了,非要讓學生雙手背后,坐得筆直,是教育者權力欲擴張的體現。
如果紀律不是為了保證自由,而是為了紀律而紀律,紀律本身成了目的,人們不知道遵守紀律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什么,只是因為知道自己必須聽話,必須遵守紀律,否則可能會受到懲罰。這個紀律就異化了,變成了扼殺人天性的東西,成為壓迫人的力量。這種紀律培養(yǎng)的是服從人格,與要培養(yǎng)自由獨立人格的教育背道而馳。
當我們發(fā)現規(guī)則與紀律都是出自我們的自由意志的時候,我們才會發(fā)自內心地自覺遵從這些反映人類普遍意志的規(guī)則,這就與人類的道德律令統一了起來。康德在《實踐理性的批判》中說:“道德律是自由的認識理由,自由是道德律的存在理由。”很少有中國人從自由的眼光看待道德準則。康德說:“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笨档抡J為,只有當我們遵守心中的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具有普遍性的道德準則。
這種情況下,規(guī)則就成了自由人的自由意志的體現,就是人自己對于自己的規(guī)定,因而自由就是自治,就是自律。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達到了自由與道德的更高的境界。這種境界,用孔子的話來說,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正是自由與自律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