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蕾 黃菲菲
(1.安康學院,陜西 安康 725000;2.陜西省安康中學,陜西 安康 725000)
作為一種理論批評話語,后殖民主義理論“首次將西方對東方進行文化殖民的事實及后果納入自己的研究范圍,將研究中心從文本形式轉移到文化政治批評上來,顯示了一種新的動向”,(張京媛,1999:4-5)可謂是20 世紀70年代西方文化界和文學理論界從邊緣走向中心的最新理論思潮之一。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源自于后殖民主義理論。將翻譯的有關問題置于后殖民主義這一大背景下進行研究,既符合文化學的發(fā)展趨勢,也符合前殖民地國家意欲尋求并確定自身文化身份的強烈愿望。本文主要概述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和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觀點,從正反兩方面分析其理論價值和局限性,并客觀分析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對中國翻譯研究的影響。
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始于20 世紀70年代,是建立在解構主義、闡釋學、多元系統論、描寫主義、目的論和新歷史主義基礎上的翻譯理論的新視角。將該理論作為一個正式問題提出的是英國學者羅賓遜。他在《翻譯與帝國:后殖民主義理論闡釋》一書中指出,“全球化使得一直被壓抑在文化邊緣地帶的舊殖民地國家的文化身份變得日益模糊起來,那里的知識分子迫切需要尋找自己民族文化的價值和文化身份的認同”。(Robinson,1997:25)該理論“從后殖民主義理論視角審視不同歷史條件下的翻譯行為,關注隱藏在譯文背后的兩種文化間的權力爭斗和權力運作,認為不同文化間存在著權力差異,不同文化間從未有過真正平等的對話”。(王東風,2002(5):3)后殖民主義語境下政治經濟的不平等產生了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之間的權力差異,翻譯難以實現人們預期的平等對話和信息轉換。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正是以這種權力差異為基礎,關注隱藏在譯本背后的兩種文化間的權力斗爭和權力運作,旨在通過描述存在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種族和不同語言間的不平等和不對稱的關系來研究權力差異語境下不同價值取向的譯者在所采用的翻譯策略。
巴西的食人主義可以說是最具影響的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為了擺脫政治上獨立,但文化上依舊依附于舊宗主國文化以及歐洲其他文化的狀況,以及本土文化長期受到壓抑而處在無聲狀態(tài)的地位,巴西出現了一種文化反思熱,主張向全世界證明自己的“文化身份”,宣揚自己的“多元文化”。1928年,德·安德雷德發(fā)表的《吃人宣言》提出了“食人主義”這一隱喻,主張吸收歐洲文化來豐富巴西文化。維埃拉是巴西食人主義運動的主要倡導人之一,她在論文《解放半獸人》中總結了巴西食人主義:“不是否定外來的影響或滋養(yǎng),而是通過增加從本地獲得的攫取來加以吸收和轉化?!保ㄞD引自芒迪,2005:193)
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不僅生存于東西方之間,也發(fā)生在西方國家之間,它“已經在歐洲內部產生的共鳴,尤其在愛爾蘭的語境里得到了回響?!保⒌希?005:198)邁克爾·克羅寧的《翻譯愛爾蘭》與瑪利婭·蒂莫茲科的《后殖民主義語境中的翻譯》兩書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專門的研究。他們不滿意第三世界學者將翻譯與后殖民主義的論述局限于歐洲與殖民地國家之間,認為翻譯在英國人征服愛爾蘭的過程中也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克羅寧用翻譯的這種比喻,跟發(fā)生在愛爾蘭人身上的事做了個比較:“文化層面上的翻譯――對英語的文化適應得擁抱――是與地域層面上的翻譯平行的,而地域層面上的翻譯以強迫的人口移動和流動為其特征?!?轉引自芒迪,2005:195)
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首先主要是由一批前殖民地國家的學者提出。他們既接受過本國教育,也受過歐美國家教育的熏陶,所以更加關注“‘第三世界’文學被翻譯成英語所帶來的意識形態(tài)后果,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種種歪曲的情形。”(芒迪,2005:188)在諸多第三世界國家,譯者正是在上述理論的指導下進行著一種特殊的翻譯實踐。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加拉學者斯皮瓦克和印度學者尼南賈納。
斯皮瓦克在1993年出版的《翻譯的政治》一文中嚴厲的批評了西方女權主義批評將所有文本譯成英語這一強權者語言的主張,她認為這種翻譯常常表現為一種帶翻譯腔的語體,它本身就違背了民主的理念,成了強權者的法則。她本人的翻譯策略是“努力使譯者能夠親切地理解原語語言,了解原文中的情形?!保?005:189)她認為“后殖民主義本身并不是一種反對帝國主義或殖民主義的批評話語,其批判目的在于削弱西方隊東方和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化霸權?!保ㄍ鯇帲?995(5):80)她的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帶有明顯的女權主義和解構主義色彩。
權力關系問題是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印度學者尼南賈納在1992年出版的《為翻譯定位:歷史、后結構主義與殖民語境》一書中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刻的研究,強烈抨擊了翻譯在這種權力差異中的作用:“翻譯作為一種實踐,造就了或在其中體現了殖民主義操縱之下的不對稱的權力關系?!保ㄞD引自芒迪,2005:190)她以印度被殖民的經歷、印度在后殖民主義階段在文化身份、民族性、本土性等方面的困惑和掙扎為主要研究對象,提出重譯的思想,主張重譯印度歷史,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抹去殖民文化對印度文化的影響,喚起人們對17 世紀印度文明碎片的記憶。
此外,埃及學者梅勒茲試圖探索一種介于西方強勢語言與本土語言中間的語言或混雜語言的寫作方式,以消解語言與文化上人為的等級關系。菲律賓學者拉菲爾則主張誤譯“西班牙”文化,讓本土語言文化侵入和擾亂西班牙殖民者強加在他們身上的霸權語言體系。印度學者霍米·巴巴將雜合的概念引入后殖民主義翻譯研究。她反對傳統的翻譯理論中僵化的歸化和異化,在《文化的定位》一書中她提出“第三空間”的概念,試圖“可以自由的在一個斷裂的、暫時的互文性文化差異中通過翻譯和協商來展示自己的文化身份?!保˙habha,1994:38)
以往的翻譯理論多為建立在對語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而“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則擺脫了單一語言研究的束縛,運用政治學、社會學、文化學、人類學、文學、哲學、歷史和心理分析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通過分析來自不同文化的文本和行為,構筑了翻譯批評的新范式?!保ń鹁醇t,2006(3):137)它的研究視角更加突出了權力、意識形態(tài)等因素投射到翻譯研究上的影響。同時,通過對翻譯實踐進行各種文化考古式的實地考察,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發(fā)現了影響翻譯實踐的重要因素——權力差異。它提倡各民族文化和語言的平等關系,使在翻譯理論體系中處于支配地位的西方翻譯理論體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也促使西方人改變了長期以來對東方的偏見;它使翻譯研究不再死板地拘泥于英美等西方強勢文化的翻譯研究模式,不僅有利于促進各國反思自身的文化和翻譯史,而且有利于擴大翻譯研究的范圍。
但是,就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本身而言,尚有一些局限性。首先,它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翻譯理論體系,僅從后殖民主義的視角強調對東西方文化霸權的對抗,提出權力差異。但權力差異的形成是多方面的,不僅有歷史原因,同時與經濟,政治以及文化傳統也都息息相關。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沒有對這些形成原因進行全面系統的論述。其次,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在實踐研究中并不具有很高的普遍適用性。它倡導改變東方文化受壓抑和無聲的地位,突顯其文化特色和重寫其文化身份。但就現實來看,抵制西方殖民文化影響的必要性并不像想象的那樣強烈。最后,對權力差異的過分強調“易使第三世界人民對西方文化產生敵視,從而不利于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交流和共同發(fā)展,這背離了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的初衷?!保ㄇ亻?005(10):69)
中國翻譯家徐光啟早在明代就對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精辟的論斷:“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先須翻譯。”(陳???,2000:54)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為在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所構建的權力話語中的不平等的文化對話中的中國學者提供了借鑒,也提供了翻譯研究的新視角。但它自20 世紀90年代介紹到中國以來,在中國的文藝理論界引起了深刻反響,這正好迎合了部分人的排外思想,其強烈的批判色彩在中國的后殖民批評中演變成了一種文化復仇情緒。其表現突出的是排斥西方翻譯理論,主張翻譯的“中國學派”。一部分中國學者對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產生了誤讀和誤用,主要體現在對異化的盲目追求。他們?yōu)榱藦娬{保持中文的特色與地位,主張在翻譯均以異化為手段,但是這與翻譯的目的是背道而馳的。想要吸取西方的長處,或是要借助英語與世界交流,達到讓世界了解中國的目的,就應該努力向英語靠攏。各語言之間的關系從來就是不平等的,也不可能絕對平等。中國翻譯研究者應該充分拓展自己的研究視野,“既不能只看第一世界學者的高談闊論,無意之中淪為語言霸權的同謀,也不能只看第三世界學者的憤世嫉俗,最終走上狹隘民族主義和病態(tài)的語言文化自戀之歧路?!保ń鹁醇t,2006(3):137)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存中國語言文化應有的地位和屬性。
自20 世紀70年代以來,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在各國的翻譯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給各國翻譯學者提供了新的翻譯研究方面的闡釋和新的研究角度。它“不僅成為第三世界與第一世界‘對話’的文化策略,而且使邊緣文化得以重新認識自我及其民族文化的前景?!保ㄍ踉来?2001:187)對中國翻譯研究來講,在全球化語境下建立中國翻譯理論需要在汲取了中國傳統翻譯理論的營養(yǎng)和消化了西方翻譯理論之后,真正創(chuàng)造出人文性和科學性相協調的中國現代翻譯理論。
[1]陳???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54.
[2]杰里米·芒迪:翻譯學導論:理論與實踐[M].李德鳳,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3]金敬紅.后殖民主義翻譯策略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135-137.
[4]秦楠,范祥濤.后殖民主義翻譯研究概評[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67-69.
[5]王東風.歸化與異化:矛與盾的交鋒[J].中國翻譯,2002(5):3.
[6]王寧.后殖民主義理論思潮概觀[J].外國文學,1995(5):78-84.
[7]王岳川.中國鏡像:90年代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187.
[8]張京媛.后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4-5.
[9]Bhabha,Homi K.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38.
[10]Robinson,D.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