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惠芳
(南京藝術學院體育教學部 江蘇南京 210013)
所謂自我效能感指大學生個體對自我運動學習能力與為完成某一項目技術行為所給予的判斷。在體育教學中運用大學生運動學習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不斷地強化大學生自我體育實踐的行為,并從行為結果目標中能夠產生一定的的運動功效與自我期望,從而可能會主動性的參與體育運動學習。由于自我效能感理論可以把大學生的個體需要、運動認知、體育情感有機地結合,啟發(fā)個體的體育學習動機,因此,具有極大的科學指導運動實踐價值。
每個自我狀態(tài)都是必需的,而運動自我狀態(tài)則是在運動情況下的自我狀態(tài)[1]。每個學生的運動自我狀態(tài)與同學相比具有相當大的差異性,其基本規(guī)律反映大學生對體育運動學習自我狀態(tài)的認知、情感和運動行為方式的變化與平衡。就一個健康、平衡的人格來說,大學生在運動時往往表現在遵守運動規(guī)則的前提下,去自我創(chuàng)新、自我發(fā)現,更好的去完成運動任務。在運動中,讓大學生去找自己最好的狀態(tài),慢慢的去適應那種狀態(tài),從而形成良好的動作定型。并在大腦中不斷的放映著自己之前練習的動作,不斷的練習,不斷的相互討論與研究,找到自己最好的自我身體位置的時空狀態(tài),從而理解與掌握動作要領。
合作意識與技巧越來越成為當代人的一種重要的素質。培養(yǎng)運動合作意識在體育教學中已經被廣泛重視,但由于展開的層面比較淺,缺乏更為深入的運動合作研究,為此,教師應思考并實踐“合作運動學習”這一新的課題,使之有效的指導體育教學實踐。針對大學生自主運動性較差,體育實踐的計劃性與目的性不強,運動學習的組織性與創(chuàng)新性不明確,更加需要班級內每位同學之間的運動學習合作。運動合作學習以小組互助體育實踐為基礎,每位學生在與同伴的長期運動活動交往中、能夠獨立的學會用運動行為表達自我的體育意識與情感,學會無選擇的傾聽他人的運動學習見解,從而形成合作團結、相互尊重、互幫互助的優(yōu)良運動學風。因而在這樣寬松自由的氛圍中,能實現教學的更大效益[3]。大學生在體育運動中,運用自我效能感,對于相互之間的合作還是能夠很好的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的,在充分的自由思考、探索基礎上的合作,經過教師的一系列運動學習誘導,激發(fā)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體育實踐探索的欲望和體育學習思維的火花,從而激發(fā)學生能動的參與運動實踐,盡快達到自我體育學習目標。
所謂運動技能是指運動技術內化為人從事運動的一種能力。運動技術一般指“合理有效地完成運動方法”,它是一種客觀存在。運動技能的學習與體育自我效能感的關系十分緊密,可以這樣認為,大學生運動技能水平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強;反之,運動技能水平越低,自我效能感就越差。教師必須根據這種規(guī)律,設計更好的教學方式,促進大學生通過運動實踐,不斷增強自我效能感[4]。第一,根據大學生個體的特點專業(yè)、性格、身體素質、體育基礎、每次課的重點來制定課堂教學運動技能目標。教師在每節(jié)體育與健康課前要對大學生進行了解,充分考慮其對教學內容的要求。第二,教師能夠依據單元體育教學計劃,制定運動技能教學目標,根據教材內容確定教學重點難點。第三,教師在體育課堂實踐教學中,把學生掌握運動技能,學會運用動作技術作為教學的基礎,充分利用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強化、干擾、促進的效能。
大學生自我效能的因素主要受自我直接經驗與心理狀態(tài)所決定。直接經驗可以提高大學生在參加體育活動和練習操作中的親身經歷,對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影響最大,同時,良好的身心狀態(tài)能夠提高大學生的自我效能能力的判斷。在體育實踐活動中,大學生對能充分展示自己才能體育項目的,總是愿意選擇自己力所能及并避免超過其能力的體育行為目標。如果大學生對自我運動心態(tài)產生懷疑,害怕因為運動動作的失敗而招致老師、同學的批評,從而容易產生心灰意冷、自暴自棄的運動學習態(tài)度。教師應該利用學生自我因素的影響力,盡可能的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課堂之中,激發(fā)學生內在的運動實踐興趣,振奮學生的運動學習自信心,能夠堅持努力克服困難,以及運動合作訓練中的各種障礙。
班級授課制是體育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5]。班級教學有利于學生運用較快的速度來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班級是由性別差異、體型差異、體育差異、技能差異、專業(yè)差異的學生所組成。班級學生人數的多少對體育課堂教學的效果將會產生直接的影響。班級因素對大學生體育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效能感,具有正面的或者反面的影響。班級凝聚力強、運動氛圍濃厚、整體運動技能水平高,那么學生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就強,反之就弱。這是由于班級集體主義作用的結果。班級因素對學生個體自我效能的影響,集中表現在班長的作用。在班集體中,學生有共同的運動追求、共同的競賽榮譽、共同的體育精神、共同的身心發(fā)展。因此,建立平等的學生關系、明確集體的運動學習目標、形成健康的集體輿論,對班級自我效能感同樣具有積極的促進因素。
家庭體育是指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體育活動組織形式,家庭體育活動包括體育旅游、遠足、登山、泛舟、垂釣、探險、漂流等[6]。家庭體育是學校體育的延伸,對促進學校體育工作的社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7]。社會的進步發(fā)展為家庭體育與學校體育的結合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時空條件。家庭經濟收入的升溫確保了家庭體育的物質條件基礎。家庭體育中有關時尚的運動生活方式進一步拓展了大學生的體育生活空間,確保大學生更好更多地掌握體育知識,尤其是家庭體育對大學生的體育認知水平的提高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成為又學生完成學校體育學科學習任務的動力,促進學生在心理認知上對參與體育活動具有正確的理解力,能夠把家庭的支持轉化為個體的實際行動。然而,家庭體育對學校體育同樣存在消極的因素。
在體育教學情境的影響下,大學生個體的自我效能直接對參與體育鍛煉和練習體育技術的積極性產生影響。教師可利用正確的教育和引導,提高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從而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和練習體育技術的動機[9]。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語言、身體姿態(tài)、多媒體、實物等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各種符合大學生的體育教學情境,以“體”激“情”,以“情”促“能”,以“能”促“技”。在不斷變化的教學情境中,控制與調節(jié)大學生的體育運動學習情緒,使其在運動中學習,在快樂中運動,更好的掌握鍛煉身體的方法。教師語言情境設立包括形象語、體勢語、圖示語等。教師具有誘導性的語言,恰當巧妙的比喻,精煉的語言會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美好的情境,起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作用。如在武術課堂中,利用順口溜教學[8]。體育教學情境的設立應該符合不同年級大學生實際運動能力,體現學校體育設施條件與體育資源的可利用程度,反映體育教師所具備的體育教學設計的綜合能力。
體育教學中的激勵就是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充分運用動機激發(fā)原理,通過多種外部條件滿足學生不同層次、類別的差異性需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fā)揮每一個學生學習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的積極性。教師要把對學生的尊重、理解、關心放在體育課堂教學的第一位,要讓大學生都能享受運動所帶來的快樂。教師合理運用激勵手段并用正確的激勵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激勵行為是對大學生體育行為的積極信息響應。激勵的方式主要有語言式和非語言式激勵。語言激勵是教師利用語言對學生在運動實踐中學生的運動技術進步作出肯首,促使學生確定努力方向和學習榜樣,可以用體育名言、清脆的口令、描述性的語言鼓勵學生,非語言式激勵的方式中可以采用獎勵考分。獎勵的目的使學生端正體育學習的態(tài)度、明確體育學習的目的,調動大學生練習積極性,使其情緒飽滿、精神振奮、積極主動的參與體育教學活動。
體育教學方式的改革過程是一個特殊的運動認知、實踐、感受和體驗的過程。體育教師要從“指揮”變?yōu)椤耙龑А?從“管控”變?yōu)椤皡f(xié)同”,從大學生消極接受運動變?yōu)椤斑\動參與”,從單向的體育信息接受變?yōu)槎嘞虻捏w育信息獲得,從只有學生接受變?yōu)閹熒餐邮堋sw育教師應設計多種變化的、適應學生體育學習的教學方式,不斷提高教學的技藝性和創(chuàng)意性。體育教師應研究與學生互動的教學方式,要讓學生學會運動思考、學會運動方法、學會體育評價、學會運動實踐指導。教師通過體育教學方式的多元變換,精心設計學生體育學習活動的細節(jié),注意激發(fā)學生運動學習的成就動機,營造和諧的體育教學與鍛煉氣氛。
不同專業(yè)大學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點,不同專業(yè)的體育教學目標也不同。因此,在選擇不同專業(yè)學生的教學內容時,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大學體育教學內容應該選擇具有體能性、生活性、競技性的教材。大學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應有利于發(fā)展大學生獨立的運動思維活動,解決大學生對體育基本知識掌握中所存在的知與不知、懂與不懂的問題。教師要通過設計具有生活化、藝術化、民族化與軍事化的體育教學內容,體現體育教學內容的基礎性、實用性、興趣性以及科學性。因為,體育教學內容的多元化對大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的增強具有極大的推動力。
大學生自我效能的自我評價來自于學生對自己在課堂中自己表現的“自省”,是學生提高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的意識與能力,對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和培養(yǎng)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要求大學生在體育課堂中,對自己有一個正確評價,看看自己有沒有完成本節(jié)課學習目標與內容,看自己的身體動作是否到位,有沒有達到教師的要求。要求大學生對課上的自我學練的行為、與同學之間的協(xié)作配合、動作技術動作的掌握程度、對教師教學方法的掌握等做出自我評價。通過自我評價,保持自我效能感的長效性,充分發(fā)揮體育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促進教師正確的認識大學生個體的進步與肯定。
自我效能的同伴評價是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可以起到“同伴的鏡子”和“同行者的激勵”的特殊作用,幫助大學生提高觀察和評價他人的能力,可以有助于大學生之間的交往與交流,并增強大學生的團隊意識。相互評價的主要內容有:同伴的學習目標、參與程度、拼搏精神和學習效果。方法主要有:互評、互議、學習同伴優(yōu)點、指出同伴不足等。針對大學生的同伴評價,主要是對同伴的優(yōu)點做出評價,這樣能夠讓大學生能看到更好的一面。
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評價是為了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而進行的。教師一般在學年初或學期初進行,其目的是為了弄清學生的基礎,為以后上課制定教學目標做好準備。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為了及時了解情況,發(fā)現大學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能夠及時修改或調整活動計劃,以便獲得最理想的教學效果。或者在活動后為了判斷學生的學習效果而進行總結性評價。教師的評價手段一般有口頭指示、手勢、眼神、問答、技能小測試、簡短評價等,這樣更有利于對大學生運動素質和知識水平的評價。
大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自我效能的體現十分顯著。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決定了個體參與體育實踐活動的積極行為與學習態(tài)度,促進學生樹立正確體育學習動機,明確體育學習目標,能夠從自身的進步中正確認識與評價自我,培養(yǎng)運動學習能力并在運動活動中不斷增強自信心,形成體育特長與運動潛能,不斷的體驗運動學習的成功感,始終以主動地、積極地行動,保持參加體育活動的內在動力,增強自我效能感。
[1]俞永清.激發(fā)學生興趣落實體育課標[J].池州師專學報,2006,20(3):130-131.
[2]繆云云.對體育教學情境設置的深入探討[J].科學大眾,2009(9):11-12.
[3]張敏.淺析體育教學中對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激發(fā)[J].內江科技,2010(6):163.
[4]淵興龍.體育教學情境下學生自我效能分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2(S1):289-290.
[5]楊長牧.體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體育學習自我效能的探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6,22(1):113-114.
[6]葛劍萍.自我效能理論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4,23(6):836-837.
[7]陳強.自我效能理論研究及其在體育領域的運用[J].體育世界,2006(6):38-40.
[8]吳尚.體育教學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4(4):131-133.
[9]滕育松.運用成功體育教學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J].科技信息,2006(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