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勇,張吉才,陳永梅
(湖北醫(yī)藥學院附屬太和醫(yī)院,湖北 十堰 442000)
ICU導管相關性尿路感染病原分布及危險因素分析
張昭勇,張吉才,陳永梅
(湖北醫(yī)藥學院附屬太和醫(yī)院,湖北 十堰 442000)
目的 調查ICU導管相關性尿路感染(CAUTI)危險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特點。方法 采用病例對照的研究方法對入住ICU 且接受尿路插管的526例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特點及CAUTI危險因素暴露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526例患者CAUTI 發(fā)病率為30.23%。尿路插管時間>7 d 、患糖尿病與婦科感染是其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封閉引流系統(tǒng)的使用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CAUTI常見病原菌依次為大腸埃希菌、糞腸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結論 ICU患者CAUTI發(fā)病率高,嚴格掌握留置導尿適應證、加強感染的危險因素預防有利于控制感染。
導管相關性尿道感染;危險因素;ICU;病原菌
導尿是一種廣泛應用于排尿困難、麻醉、手術后和危重患者尿量觀察的基本技術之一,但留置導尿的不良后果是易引起尿路感染。近年由導尿引起的尿道感染不斷升高,對引起感染的病原分布特點和危險因素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重視[1]。ICU是使用導尿技術最頻繁的科室,也是導管相關性尿路感染(CAUTI )發(fā)生率最高的科室,對其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實用意義。本文對我院重癥監(jiān)護病房CAUTI的發(fā)病率和病原體分別進行回顧性研究,采用病例對照的方法探討CAUTI發(fā)生的危險因素,旨在為預防與控制CAUTI提供理論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12月ICU接受尿路插管的患者526例,排除發(fā)生尿路感染后行尿路插管患者,男172例,女354例;年齡1~83(51±22)歲。將患者根據(jù)診斷是否發(fā)生CAUTI分為A、B 2組,A組159例為CAUTI患者,B組367例為非CAUTI患者。
1.2 方法 對每一例的患者制作回顧性圖表,通過院內感染數(shù)據(jù)庫統(tǒng)計CAUTI的發(fā)病率和病原分離情況,記錄其潛在的危險因素信息包括診斷、住院時間、年齡、性別、各類抗生素的使用情況(培養(yǎng)前1個月內的抗生素使用情況,持續(xù)使用>1周)、機械通氣和伴有的各種慢性疾病及患者的預后。細菌鑒定:菌株培養(yǎng)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常規(guī)方法進行,經法國生物梅里埃Vitek2鑒定細菌到種。CAUTI診斷標準:按照《泌尿系感染診斷治療指南》2011年版,患者出現(xiàn)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征,或者出現(xiàn)下腹觸痛、腎區(qū)叩痛,并具有下列情況之一即可診斷為UTI。①尿檢白細胞男性≥5 個/高倍視野,女性≥10 個/高倍視野;②尿培養(yǎng)細菌菌落計數(shù)女性中段尿培養(yǎng)≥105CFU/mL、男性中段尿培養(yǎng)標本≥104CFU/mL;③臨床已診斷為UTI的。或抗菌治療有效的,診斷為UTI,留置導尿管或48 h內留置導尿管患者發(fā)生的UTI即為CAUTI。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以非CAUTI患者為對照組,對所有暴露因素先進行單因素分析,篩選可能的危險因素,再以所有可能的危險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非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計算每個危險因素的優(yōu)勢比(OR)和95%可信區(qū)間(95%CI)。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資料匯總及統(tǒng)計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病原分布應用WHONET 5.5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 CAUTI 的病原分布特點 159例CAUTI患者共分離病原菌173株,其中14例為多菌感染。女性患者念珠菌感染較男性高,且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CAUTI 病原菌分布構成 例(%)
注:①與男性比較,P<0.05。
2.2 CAUTI患者臨床特征 單因素分析顯示插管時間>7 d、伴其他部位感染、采用封閉引流系統(tǒng)、婦科感染及糖尿病與CAUTI發(fā)生有關。CAUTI組與非CAUTI組病死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2.3 CAUTI危險因素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與CAUTI發(fā)生有關的5個危險因素進行非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插管時間>7 d、糖尿病與婦科感染是CAUTI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而采用封閉引流系統(tǒng)是其保護性因素。見表3。
本研究中,CAUTI 發(fā)病率為30.23%,高于謝多雙等[3]報道的發(fā)病率。調查發(fā)現(xiàn),159例CAUTI患者大多數(shù)(135/159)僅培養(yǎng)出一種病原體,多菌感染占8.8%(14/159),這和其他的研究結果相一致[4]。在分離的173株病原菌中,最常見的病原體是大腸埃希菌,其次是糞腸球菌、白色念珠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男、女患者感染病原體有所差異,女性患者念珠菌感染者明顯高于男性患者。其原因為女性尿道較短且女性尿道周圍區(qū)域的病原菌定植率較高,有利于造成泌尿道感染;且患婦科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在臨床患者中比例較大,其體內的念珠菌更容易成為侵入性尿道感染患者的病原體來源。研究顯示ICU患者導管插管時間>7 d 后常出現(xiàn)念珠菌感染,但是這些報道對男、女患者感染的差異均未進行闡述,這提示臨床需開展進一步的前瞻性隊列研究[5]。
表2 CAUTI患者臨床特征
表3 CAUTI 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研究表明,導管插管時間越長,患者尿道感染的發(fā)生率越高[6]。本研究對來自ICU的581例接受尿路插管患者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顧分析發(fā)現(xiàn),插管時間≥7 d 是CAUTI發(fā)生的一個獨立高危因素(OR=3.15,P<0.01),這也證實了泌尿道插管是發(fā)生UTI 最重要的危險因素這一結論。婦科感染是中老年婦女最常見的一種疾病,此研究結果也揭示婦科感染是CAUTI發(fā)生一個危險因素(OR=1.871,P<0.05),這可能是女性尿道較短且與陰道很近,陰道內定植或感染的細菌容易上行感染引起。糖尿病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因本身存在機體免疫功能減退,尿路感染極易發(fā)生[7-8]。在單因素分析中發(fā)現(xiàn),CAUTI組糖尿病患者明顯高于非CAUTI組,將結果帶入Logistic 回顧模型顯示糖尿病是CAUTI發(fā)生的另一個危險因素(OR=1.871,P<0.05)。另外,在本研究中顯示伴其他部位感染、廣譜抗生素使用、膀胱沖和使用免疫抑制劑和CAUTI 的發(fā)生沒有相關性。采用封閉引流系統(tǒng)可能對CAUTI發(fā)生具有一定的保護性作用(OR=0.214,P<0.05),有研究顯示封閉引流系統(tǒng)應用可延遲菌尿的出現(xiàn),降低CAUTI 的發(fā)生[9]。
在本次的對照研究中,沒有發(fā)現(xiàn)CAUITI患者臨床預后有任何不良影響,CAUTI 組與非CAUTI 組患者的病死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CAUTI患者預后影響的解釋是其感染多為無癥狀菌尿,而無癥狀菌尿引起并發(fā)癥的風險較低,且感染患者常見菌為大腸埃希菌,較少出現(xiàn)經驗治療失敗而延誤病情。
在醫(yī)院中,ICU 內CAUTI 的發(fā)病率處于較高水平。醫(yī)護人員應加強感染預防和控制理念的建立,嚴格掌握留置導尿適應證,盡量采用封閉引流系統(tǒng),對高?;颊哌M行嚴格監(jiān)控,這樣才能使留置導尿所致的尿路感染的發(fā)生率降至較低水平。
[1] Flores-González JC,Hernández-González A,Rodríguez-López C,et al. Nosocomial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critical pediatric patients[J]. Med Intensiva,2011,35(6):344-348
[2] Burton DC,Edwards JR,Srinivasan A,et al. Trends in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adult intensive care units-United States, 1990-2007[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11,32(8):748-756
[3] 謝多雙,來瑞平,符湘云,等. 導管相關性尿路感染隊列研究[J]. 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2,16(7):567-569
[4] 倪英,尉晨,李光輝,等. 醫(yī)院獲得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險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1,21(17):3622-3624
[5] 肖觀清,孔耀中,李導,等. 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藥物敏感分析[J]. 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2,39(22):5928-5930
[6] 蘇美如,駱安德,梁瓊,等. 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危險因素與預防控制研究進展[J]. 中國消毒學雜志,2012 ,29 (9):803-805
[7] 余穎,樊國芳. 2型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7):2694-2695
[8] Lee JH,Kim SW,Yoon BI,et al. Factors that affect nosocomial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s:2-year experience at a single center[J]. Korean J Urol,2013,54(1):59-65
[9] Nicolle LE. Catheter-rel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J]. Drugs Aging,2005,22(8):627-639
10.3969/j.issn.1008-8849.2014.15.015
R691.3
B
1008-8849(2014)15-1635-02
201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