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興亮
群山環(huán)抱的南長灘,位于黃河拐彎處,與甘肅省景泰縣隔河相望,被稱為寧夏黃河第一村,是中衛(wèi)市沙坡頭區(qū)最偏遠的村莊,出村、進村都要靠船擺渡。
拓守賓任教的南長灘小學是一所占地2000多平方米、擁有20間教室的山區(qū)學校。醒目的校牌依然掛在大門上,寬敞的校園依然整潔、美觀,所有這一切似乎在訴說著這里往日的輝煌?,F(xiàn)在,這里只有4個人:1名老師,3名學生。學生中2個在學前班、1個上二年級。57歲的拓守賓,現(xiàn)在集校長、教師、總務主任于一身,一個人教著語文、數(shù)學、體育、美術四門課,農(nóng)忙時還要干些農(nóng)活。
南長灘小學有幾十年的歷史了,最多時曾有180多名學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部分村民的遷出,許多學生陸續(xù)轉(zhuǎn)學,在校生不斷減少:2010年全校只剩下16名學生,2012年減少到10人,到2013年就只有3人了。
學生少了,教師也就少了。2000年,全校還有9位老師,兩年后減少到6位。到2012年,一位退休,兩位調(diào)走,就只剩下兩位了。沒多久,就剩下拓守賓一個人了。
雖然只有一個人,拓守賓每天仍堅持規(guī)范的作息時間:上午8點到校,11點放學;下午1點上學,4點放學。每天保證6小時的教學時間。他家就在學校旁,只要學生來了,他就開始教課,所以,實際教課常常是從7點開始的。雖然學生少,但不是一個年級,各科頭緒很多,他教起來并不輕松。
“我干的是良心活!”拓守賓堅持備課、寫教案。記者隨手翻閱了放在辦公桌上的教案,看到每本都寫得很認真。拓守賓告訴記者,他這里基本沒有上下課的概念,教到學生學會為止。
說起學校的辦學經(jīng)費,拓守賓連聲說不夠用。去年,上面劃撥了3500元辦公經(jīng)費,今年則銳減到460元。去掉水費、電費、取暖費、管道維修費,連進城辦事的差旅費都要自己墊付。學校至今沒有電腦,他也不會用電腦,在村里也很難上網(wǎng)。
3個學生的南長灘小學應不應該存在下去?“這個學校應該繼續(xù)存在,不能也不應該撤掉。如果沒有了學校,村里人就沒有希望了,民風也會受影響。”拓守賓說。他還告訴記者,自從有了南長灘小學,村里的孩子都能像山外的孩子一樣接受正規(guī)教育,該開的課程基本都開了,升學率也不比別的地方低,村里走出的大中專畢業(yè)生和在外地工作的也有五六十人。
拓守賓就是南長灘人,他是在本村讀完小學、在鄉(xiāng)上讀完初中,最后在當時的中衛(wèi)縣縣城讀完高中。1977年,他高中畢業(yè)不久,回村當了一名民辦教師。最初,每月只有7元“工資”,連維持基本生活都不夠,但他沒有放棄。1996年轉(zhuǎn)成公辦教師,工資漲到了300多元,他干得更踏實了。評為小學高級教師職稱后,工資達到3600多元。如今,擁有37年教齡的他,不僅是這所學校的“元老”,也是這所學校最后的、唯一的守望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