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維海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yī)院 感染性疾病科,南寧 530011)
急性感染性腹瀉是感染性疾病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其常見病原微生物為輪狀病毒及腸致病性大腸埃希菌,其感染和破壞小腸絨毛上皮細胞,使小腸失去消化吸收功能,腸腔滲透壓升高引起急性腹瀉和嘔吐,常伴有惡心、腹痛、腹脹、乏力等全身癥狀。西醫(yī)治療以對癥處理、支持療法為主,但療效不滿意。筆者運用中醫(yī)淡滲清涼法治療急性感染性腹瀉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85例病例來自廣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yī)院感染性疾病科門診就診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3例,其中男21例,女22例;年齡18~56歲,病程0.6~3 d,每日排便平均(7.04±1.71)次。對照組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18~59歲,病程0.5~3 d,每日排便平均(7.02±1.66)次。2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參照衛(wèi)生部頒布的《感染性腹瀉診斷與治療》[1]及《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1)每日排便≥3次,糞便性狀異常,可為稀便、水樣便、黏液便;可伴惡心、嘔吐、腹痛、發(fā)熱、全身不適;并排除霍亂、痢疾、傷寒、副傷寒及中重度脫水者;2)大便常規(guī)檢查可有少量或無紅、白細胞。血白細胞計數(shù)正常;3)符合“泄瀉”腸道濕熱證辨證要點,即瀉下急迫,腹痛則瀉,大便黃且穢臭,肛門灼熱,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4)病程≤3 d,且發(fā)病后未使用過抗生素或中藥治療;5)年齡18~60歲,無心腦血管、肺、肝、腎等系統(tǒng)基礎(chǔ)疾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除外。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蒙脫石散治療,3 g/次,3次/d,伴有輕度脫水者加用口服補液鹽補液處理。治療組予淡滲清涼法治療,方藥采用清熱滲濕湯合葛根芩連湯化裁,藥物組成:茯苓12 g,澤瀉9 g,通草6 g,白術(shù)9 g,蒼術(shù)9 g,黃芩9 g,黃連6 g,葛根9 g,半夏9 g,厚樸9 g,炙甘草3 g。臨證藥物加減:腹痛陣作加白芍9 g,嘔逆頻發(fā)加竹茹6 g,煩熱口渴加蘆根12 g。煎服方法:1劑/d,加清水1 L煎煮至300 mL,分3次溫服。療程3 d。
1.4 觀察指標 觀察每日排便次數(shù)、大便性狀、腹瀉消失時間及腹痛、惡心嘔吐等主次癥狀變化。
1.5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按3級進行評價。痊愈:癥狀消失,每日排便≤2次,大便性狀正常,大便鏡檢陰性;有效:癥狀好轉(zhuǎn),大便次數(shù)明顯減少,大便性狀改善但未正常;無效:癥狀、大便次數(shù)及性狀均無明顯改善。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臨床療效結(jié)果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90.7%,對照組總有效率78.4%。經(jīng)統(tǒng)計分析,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結(jié)果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2組痊愈病例病程比較 腹瀉消失時間治療組平均(1.50±0.38)d,對照組平均(2.42±0.46)d,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1),提示治療組在縮短病程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2.3 不良事件評估 2組共入選病例85例,均未見發(fā)生不良事件。
急性感染性腹瀉屬中醫(yī)學“泄瀉”的范疇。中醫(yī)學對泄瀉多有闡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濕勝則濡泄”,明確指出泄瀉的主要致病因素為濕邪?,F(xiàn)代醫(yī)學研究[3]亦發(fā)現(xiàn),濕阻證組動物小腸D-木糖吸收率下降,血清胃泌素含量降低,表明濕邪可引起胃腸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礙,而氧自由基介導的胃腸黏膜損傷,可能是影響胃腸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濕之為病,多兼見風、寒、熱、食積他邪,宜施以不同治法,正如《醫(yī)學心悟·泄瀉》云:“濕多成五泄,瀉之屬濕也,明矣。然有濕熱,有濕寒,有食積,有脾虛,有腎虛,皆能致瀉,宜分而治之?!比恢畏m多樣多變,但終不離《醫(yī)宗必讀·泄瀉》所提出的治瀉九法: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臨證應辨明寒熱虛實、先后緩急而圓機靈變。
嶺南地區(qū)以濕熱泄瀉多見,因嶺南物產(chǎn)豐富,民眾嗜食生冷肥甘之味,易傷脾胃,脾失健運,濕濁內(nèi)生;兼之地卑氣薄,濕勝熱蒸,人處天地之間,若正氣有隙,肌腠疏松,濕熱之邪易外襲而入,內(nèi)外合邪,發(fā)而為病。脾胃位居中焦,主升清通降,濕熱傷及脾胃,升降失調(diào),清濁不分,傳化失常,則見暴瀉。暴瀉者,水濕聚于腸道,洞瀉而下,此時唯有分利水濕,利小便以實大便[4],治予淡滲清涼之法,采用清熱滲濕湯合葛根芩連湯化裁治療。清熱滲濕湯和葛根芩連湯分別出自《金匱翼》和《傷寒論》,二方均有清利濕熱作用:方中茯苓、澤瀉、通草甘淡滲濕,利小便以實大便;黃芩、黃連苦寒清熱,使?jié)駸釓男”惴窒桓鸶鍩嵘?、升陽止瀉;蒼術(shù)、白術(shù)燥濕健脾,半夏、厚樸燥濕降逆止嘔;炙甘草緩急止痛,調(diào)和諸藥。全方以淡滲、清涼之藥為主,佐以升提、疏利之品,共奏利水滲濕、清熱止瀉之功?,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葛根、白術(shù)、茯苓等藥物具有較強的抗氧化能力,能明顯消除氧自由基和抗脂質(zhì)過氧化,并有明顯的抗炎、抗菌、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5-7];實驗研究亦證明葛根芩連湯具有解熱、抗菌、抗病毒、解痙、抑制胃腸運動、抗缺氧、抗心律失常、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等藥理作用[8];諸藥合用可有效抗菌、抗炎和增強免疫效應,促進腸道機能恢復而止瀉。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淡滲清涼法治療急性感染性腹瀉(濕熱證)有良好療效并能縮短病程,可作為急性感染性腹瀉的重要治療手段。但目前仍未能闡明淡滲清涼法治療腹瀉的作用機制,今后仍需對其主要作用機制及藥效動力學進行研究,以期更有效地指導臨床應用。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感染性腹瀉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7.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3]吳麗麗,陳稢.自由基損傷與濕邪致病機理的探討[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0,22(4):1-2.
[4]徐曉東,陳大權(quán).李中梓治瀉九法之運用[J].吉林中醫(yī)藥,2009,29(12):1098-1099.
[5]徐軼爾,李秋紅,楊菲菲.中藥葛根的藥理藥效研究[J].吉林中醫(yī)藥,2010,30(11):993-994.
[6]楊娥,鐘艷梅,馮毅凡.白術(shù)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廣東藥學院學報,2012,28(2):218-221.
[7]梁學清,李丹丹,黃忠威.茯苓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30(2):154-156.
[8]陳麗紅,唐于平,王強.葛根芩連湯的現(xiàn)代研究進展[J].中草藥,2010,41(4):附8-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