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劉小雪 馬璐峰
摘要:針對近幾年來農產品價格波動現象,以武漢市為例,選取一種農產品價格構成為主要分析對象,以經濟學為分析工具,對農產品價格的構成、各個部分的價格變化原因,對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的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 農產品價格 價格構成 市場規(guī)模
近年來,農產品價格波動頻繁,我們選取了武漢市的一些數據,進行了相關分析。我們以西紅柿為主要研究對象對農產品價格波動進行了深入研究,下面以一車西紅柿(10噸)為例來具體分析價格構成和市場主體規(guī)模對農產品價格波動的不同影響。
—— 數據來源:武漢市物價局
我們從生產領域、流通領域和消費領域這三個角度來逐一分析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可能性原因。
一、從生產領域角度
1.生產者生產成本高。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西紅柿最初的生產成本為0.85元/500克,最終的市場銷售價格為1.84元/500克,生產成本在最終價格構成中所占比例約為46.2%;而作為生產者的農民出售西紅柿的產地價格為1.35元/500克,收獲利潤為0.5元/500克,總利潤為1.22元/500克,生產者利潤在總利潤中所占比例僅約為41%。另外,生產者出售的價格1.35元/500克對西紅柿的單價影響為1.01元/500克,對西紅柿最終的價格形成1.84元/500克的影響程度高達約54.9%。也就是說,生產者的出售價格即產地價理論上應對農產品的價格形成決定性影響,然而實際上,生產者在市場競爭中只是處于市場銷售價格的被動接受者。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農產品生產者生產成本過高,相應地就會減少農民享受價格提高帶來的利潤空間,造成農民“高成本,低收益”的生產模式,這會打擊生產者的積極性,減少農產生產,造成農產品價格繼續(xù)上升。
生產成本主要由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投入的勞動力成本以及生產資料的成本構成,所以我們選擇從勞動力成本和生產資料成本這兩個方面分析農產品生產價格提高的原因。
第一,勞動力的價格由勞動力市場決定,即一個農業(yè)勞動力所要求的報酬取決于他從事農業(yè)生產的機會成本。由于見年來,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yè)不斷壯大,這吸引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使得農村勞動力有了流動性加大,提高了生產者從事農業(yè)生產的機會成本,最后通過價格傳導到農產品供給市場上,造成農產品的生產成本波動上漲。
第二,農產品市場是不完全競爭市場,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和農產品生產價格彼此反應靈敏度不一致。農業(yè)生產資料主體是企業(yè),價格對農產品生產價格變化反應很靈敏;農產品生產主體是政府和農民,價格對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變化反應遲鈍緩慢,政府對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變化所制定的政策具有滯后性,農民自身對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變化所做出的“預期遲”和“反應慢”。
近年來農民為了實現增產增收,盲目增加化肥、農藥等農業(yè)生產資料的使用量,致使生產資料價格大幅上升,很多甚至超過同期部分農產品價格上升比例,農民的單位生產成本提高,很多農民增產不增收。
再加上我國農產品市場運行機制并不完善,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嚴重。西紅柿等蔬菜農產品屬于小宗農作物,生產規(guī)模較小,科技力量薄弱,社會服務體系還處于萌芽狀態(tài),農民不了解農產品生產信息而模仿其他農民的決策,這就容易造成一些盲目跟風或者哄抬價格行為,導致農產品市場價格的異常波動。
2. 生產者生產規(guī)模小。
在一定條件下,農產品的成本會隨著生產規(guī)模特別是土地使用規(guī)模的擴大而降低。但是,在我國的大部分農產品產地,人們普遍采用的是以戶為單位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生產經營模式,絕大多數農民所擁有的土地相對分散且面積較小,無法進行規(guī)?;a,從而不能實現規(guī)模經濟條件下較低的長期平均成本。
以戶為單位的小規(guī)?;a實際上是縮小了農民的話語權,放大了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風險。當前我國農產品生產地較為集中,但生產者與生產者之間交流溝通很少,生產者與市場聯動也較小。他們在市場交易競爭中除了能夠提供農產品的生產以外,對農產品的其他信息了解知之甚少,所以生產者在農產品價格形成中只能處于市場價格的被動接受者。一旦在一個生產周期內發(fā)生面臨氣候異常等自然災害時,農業(yè)減產,單個生產者勢必很難承擔所有的經濟損失,必然面臨著破產的威脅。
二、從流通領域角度
流通成本是指農產品從生產環(huán)節(jié)流轉到最終銷售環(huán)節(jié)所形成的成本,包括一系列流通環(huán)節(jié)。從表中我們可以把農產品市場交易的中間商主要分為收購商、批發(fā)商和零售商三類。西紅柿的最終價格形成是2.07元/500克,所獲利潤為0.72元/500克 ,在總利潤中所占比例約為59%。所以從表面上看, 農產品的流通環(huán)節(jié)對西紅柿單價的影響僅為0.48元/500克,影響比例僅僅約為26.1% ,遠遠低于生產者54.9%的影響比例。 然而實際市場交易中,中間商才是農產品價格形成體系中的最終決定者,農民只是這個體系中的既定價格的被動接受者。流通環(huán)節(jié)過多、交易市場信息物流不完善以及政府相關部門農產品儲蓄不足是造成中間商能夠推動價格波動,從而攫取巨額利潤的主要原因。下面我們從這三個方面來剖析農產品價格波動的相關原因。
1.流通環(huán)節(jié)冗雜,交易成本高。
環(huán)節(jié)太多,而流通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會增加成本。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會帶來附加成本是不可避免的。中間商為了獲得利潤,會增加產品價格。此外,很過農產品有易變質、存儲周期短、對運輸條件要求高等特點,而當前中國生鮮蔬菜的冷鏈運輸并不發(fā)達,流通過程損耗很大,這自然增加了農產品的物流成本。所以近幾年經常出現農產品“買難賣難”“賣賤買貴”等現象。
2.交易市場不完善,信息傳遞速度慢,資源共享程度低。
在目前農產品交易和流通市場化的進程中,由于交易流通市場的不完全市場結構特征,農產品最終銷售價格的波動乃至大幅度漲跌,與農產品的初始銷售價格即產地價不一定一致。也就是說,在某些情況下,農產品價格形成體系中的控制主體,即中間商會利用市場機會,憑借市場勢力,制造虛假的農產品需求,造成價格虛漲,致使農產品最終銷售價格上漲,而農產品的初始銷售價格卻不一定上漲。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農產品市場價格信號是扭曲的,會影響甚至誤導生產者(農民)的市場預期和生產決策。
3.市場價格監(jiān)管力度不夠,農產品儲備不足,中間商投機取巧行為泛濫。
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的根源主要是投機行為、供應不足。西紅柿等蔬菜小宗農產品由于市場容量有限、容易被操控等特點極其適合炒作,容易受資本、游資的關注和追逐。
政府相關部門對市場價格監(jiān)管力度不夠,農產品儲備不足是導致投機行為泛濫的重要原因。
從農產品供應角度看,由于被炒作的農產品一般難以短期內通過生產或貿易,實現市場供給,如果此時政府具有足夠的農產品儲蓄,利用農產品儲備調節(jié)市場供求,會起到穩(wěn)定價格的作用。
三、從消費領域角度
生產出來的商品只有被消費了,這個產品的生產過程才算最終完成。從表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西紅柿從采購環(huán)節(jié)的1.35元/500克到最后的零售環(huán)節(jié)的2.07元/500克,隨著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投入成本和新增利潤的不斷積累,價格以遞增的趨勢向消費者傳遞。但這并不意味著消費者在市場交易活動中處于完全的價格接受者。因為表中數據顯示,在總體1.84元/500克的單價影響構成中,生產者占1.01元/500克,中間商占0.48元/500克,剩余的0.35元/500克這個單價影響構成中,雖然存在著某些不確定因素,但主體一定是消費者這個因素。因此,我們可以把消費者對西紅柿的單價影響比例近似估算成19.0%。這個比例雖然低于前兩個影響因素,但是它對農產品價格的波動起著不可忽視的推波助瀾的作用。下面主要從消費者的需求和收入兩方面來對農產品價格波動做具體解釋。
1.農產品一直存在著剛性需求。
農產品的最終消費者,居于農產品市場的最后需求層次。在最后的零售市場上,廣大消費者是分散的競爭性需求方,單個消費者僅僅是農產品銷售價格的接受者。大部分農產品都有著需求彈性小的特點,替代性商品數量少,波動可能性大大增加。由于小宗農產品價格波動具有較強的傳導性和放大效應,有可能造成整個農產品市場的不穩(wěn)定,從而帶動其他農產品價格在短期內全面上漲,對整個農產品市場的不穩(wěn)定預期不可小視,加劇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
如果出現大范圍價格上漲,市場會出現“哄搶”的過激行為,又會在新的水平上繼續(xù)推進新一輪的農產品價格波動,破壞農產品市場價格形成機制。
另外,受市場供求機制的影響,在供不應求時,消費者之間形成激烈競爭,農產品物價上漲;當農產品豐收時,農產品供過于求,賣家之間為了出售農產品形成競爭,紛紛降低價格。所以,農產品在一定范圍內的波動是合理的,而且有利于調節(jié)市場供求關系,造福于民。但是消費者對此由于缺乏正確的引導,極易造成消費者恐慌,造成價格的不穩(wěn)定。
2.消費者收入提高,可支配收入增加,需求變化。
消費者的當前收入和未來預期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也隨之提高,消費需求多樣化發(fā)展。并且現在消費者為了身體健康提倡綠色食品和綠色消費,需求量和需求結果矛盾升級推動蔬菜價格上漲。
綜上所述,由于當前各個市場主體力量對比還存在較大差異,價格構成的諸要素之間還彼此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應當從兼顧生產者與消費者利益的角度出發(fā),將農產品價格穩(wěn)定在一個適當的范圍之內,過度的波動,對于生產者與消費者都是不利的。
四、相關建議
針對各個環(huán)節(jié)使得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原因提出以下相關建議:
1.生產領域
降低生產成本。
實行農業(yè)合作化,增加農民主體的規(guī)模,增加農民的話語權,進而提高利潤。
2.流通領域
(1)構建交易市場,完善信息流通加快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建設。
(2)政府要完善法律法規(guī),加強對市場主體的監(jiān)督和引導。
(3)政府要增加農產品的調控力度,實行農產品的儲備。
(4)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暢通物流環(huán)節(jié)。
3.消費領域
消費領域造成需求層次和需求量的增加時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屬于正?,F象。但要積極引導消費者,避免造成消費者恐慌,造成價格的不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高鴻業(yè).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譚崇臺.發(fā)展經濟學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3]楊德才.新制度經濟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周林潔、徐麗艷.農產品價格的基本構成及其控制主體[J]農村經濟,2011(12).
[5]黃季、燒昆、楊軍、仇煥廣、徐志剛.本輪糧食價格的大起大落:主要原因及未來走勢[J]《管理世界》(月刊),2009(1).
[6]張蕙杰、郭永田、周俊玲、王述民、程須珍.近年綠豆價格波動的成因分析[J]農業(yè)經濟問題(月刊),2012(4).
[7]王沖、陳旭.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原因與流通改革的思路探討[J]中國軟科學,2012(04)
[8]李廣眾、呂繼偉、薛漫天.石油價格對初級產品價格的影響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8(7).
基金項目: 中南民族大學校級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 KYCX1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