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彬
江西省分宜三中
教師的體態(tài)語言對學生的心理暗示
晏彬
江西省分宜三中
人們之間交流信息,除了有聲的口頭語言、書面語言之外,還可以借助表情、體態(tài)和動作。這種通過人的表情、體態(tài)和動作的變化傳遞信息的無聲語言叫做人的體態(tài)語言。即體態(tài)語。
贊科夫曾說:“要知道,人說出的話,不單是靠他的內容來激發(fā)對方的思想和感情的。這里有交談者一副興致勃勃的面孔,有一雙一忽兒在科學的豐功偉績面前燃燒著贊美的火花,一忽兒又好像在懷疑所做出的結論的正確性而瞇縫起來的眼睛,有表情,還有手勢……”
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經(jīng)過多年研究指出:人們之間信息交流的總效果,7%來自文字,38%來自語調,55%來自表情(即體態(tài)語)。由此可見,體態(tài)語言在人們交際中的重要作用。
教師與學生每天朝夕相處,教學的雙邊活動中,教師的儀表、工作作風、言談舉止和良好的習慣,都是教師良好素質的外化,同時也是影響學生形成良好習慣的動力。教師高超的語言技能,能極大促進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正效應,而教師拙劣的語言體征,也會引起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負效應。學生的一些消極心理或心理障礙常常和某些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的影響有直接關系。
許多教師為了追求高分值,常常使用高壓政策,教學中時不時的訓斥、體罰。這些簡單粗暴的肢體語言嚴重挫傷到了那些恃寵而驕長大的學生,使他們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對老師產生抗拒心理,有些厭學逃學,過早的走向社會,成為社會治安的不穩(wěn)定因素;有些有意違紀,與同學打斗,與老師唱對臺戲,在課內課外制造事端,甚至出現(xiàn)嚴重的刑事事件,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
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好體態(tài)語言,激發(fā)出學生的正效應呢?
據(jù)科學研究表明,人的眉毛有多種變化形態(tài),眼皮的閉合也有二三十種之多,加上眼球的轉動,眼睛所發(fā)出的體態(tài)語言信息非常豐富。教師的目光,可以引起學生相關的心理效應,產生或親近或疏遠,或敬重或反感的情緒體驗。
加拿大著名華裔心理學家江紹倫向教師建議:“如果你忽視了某個學生,最好的補救辦法是下次上課時注意這個學生?!?/p>
教師善用目光,應注意給自己的目光“定位”,既不能長時間直視某個學生,使其如坐針氈,也不能使任何一個學生有被忽視被冷落的感覺,更不能東張西望,使學生覺得老師心緒不寧而分散注意力。應使自己的目光與全班學生的目光保持“對流”,變成課堂氣氛和學生情緒的“控制中心”;教師還應善于利用眼神,給學生以暗示,鼓勵,提醒。
人的面部表情參與各種不同情緒的發(fā)生和人們之間不同情緒的信息傳遞,成為社會無詞通訊和人間相互通曉、理解的重要窗口,是體態(tài)語的“稠密區(qū)”。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運用自己的面部表情,以形成知識信息、情感信息對學生的綜合性的“多輻射”。
1.自然。
教師要讓自己的內心活動與外部表情相一致,使學生看到表里如一的真實的教師形象,以贏得學生的充分信任。
2.適度。
教師的表情不可呆滯,無喜怒形色,給學生以恍如隔世之感;也不能變化過多,讓學生無法適應。應做到嬉笑而不失態(tài),哀痛而不失聲。
3.溫和。
教師在課堂上的表情應該溫和、親切、平易,它能帶給學生親近感,更具親和力,這種表情不僅打開了師生間的感情通道,學生的思維之門也為之敞開,使接受有用信息的靈敏度大大提高。
課堂上,教師的體態(tài)姿勢具有鮮明的直觀性,隨時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因此,在學生面前,教師注意自己的體態(tài)和姿勢是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注意以下幾點:
1.動作要準確。
教師的動作要根據(jù)需要選擇,應與教學內容協(xié)調一致。使學生的思維始終圍繞教學的知識展開,保持思維的連貫性,科學性。
2.教師的站立要平穩(wěn)自然。
配合以輕松自然的走動。這種動態(tài)教學,能近距離關注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一種被關注的感受,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消除一些學生的消極怠慢情緒。
3.在黑板前講解時,應注意讓開板書內容。
呈半側位或多半側位的姿勢,盡量避免背對學生講解。以表示對學生的尊重,對講解內容的突出。
教師在課堂上的神態(tài)表情,與學生的心理反應,構成教學互動中的一種情境。這種情境不僅關乎教師傳授知識,訓練能力,更深入地滲透著情感教育,心理暗示,能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現(xiàn)代化新技術手段,雖然能加強知識信息的鏈接,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可那只是手段和可能,付諸實現(xiàn)還得以教師當面執(zhí)教的高情感作為媒介。概括地說,教師在學生中間,首先要保持樂觀的心境,保持積極振奮的精神狀態(tài);其次教師在學生面前要保持穩(wěn)定的情緒,始終要將思考的快樂和收獲的喜悅送給學生;再次教師要有寬容的心理,要能夠容忍學生的無知,寬容學生的過錯,使學生在愉快和諧的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